发布时间:2020-02-25 20:01 原文链接: 为什么要学习研究海洋天然产物?

  海洋天然产物是海洋生物的代谢物。其中的蛋白质、核酸、多糖等大分子物质,有专门的研究,不在此列。这里主要指分子量较低、结构特殊的次级代谢物。它们具有各种生物活性,如有的是在生物体内能调节个体各细胞间的功能的激素;有的是在生物同种或异种内通过海水介质而相互作用的化学传讯物质,即信息素。

  海洋天然产物是海洋生物的代谢物。其中的蛋白质、核酸、多糖等大分子物质,有专门的研究,不在此列。这里主要指分子量较低、结构特殊的次级代谢物。它们具有各种生物活性,如有的是在生物体内能调节个体各细胞间的功能的激素;有的是在生物同种或异种内通过海水介质而相互作用的化学传讯物质,即信息素。它们有能够诱导交配、逃避、洄游、识别、告警等各种行为。对释放信息素的生物有利的,称为利己信息素;对接受传讯物质一方有益的,为利他信息素。有的代谢物为含卤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它们往往有毒,为化学防御信息素,并有抗菌、杀虫、降血脂、抗肿瘤、抗癌等药效,这些天然产物,也是构成海水溶解有机物的组成部分。

  已分离出的海洋天然产物,按不同的化学结构,可归纳为:萜类化合物,甾体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非异戊二烯化合物,含氮化合物等。

  ① 萜类化合物。以异戊二烯单元头尾连接起来的化合物。有单萜(C10)、倍半萜(C15)、二萜(C20)、三萜(C30)等,多数萜含有卤素,属于有化学防御传讯作用的信息素或抗生素等。如红藻凹顶藻,是含萜的种类最多的海洋生物;从软珊瑚分离的二萜具有抗癌活性。

  ② 甾体化合物。从鱼类、海绵、甲壳动物、棘皮动物和海藻等海洋生物中,已分离出100多种3-羟基甾体化合物。一种生物往往可含数种甾醇。这类物质属于信息素或具有药效。例如:雌蟹在蜕皮前放出的蜕皮激素,是一种甾醇,能引诱雄蟹在旁边保护自己蜕皮,蜕皮之后,进行交尾;海星所含的皂角苷,是含硫酸基和糖的甾酮,有细胞毒性、溶血性和抗病毒等药物活性。

  ③ 非异戊二烯化合物。多数是在脂肪酸的生物合成或代谢过程中生成的非异戊二烯结构的一类化合物,其中有的为含炔化合物、脂肪类化合物、含硫化合物等。从官能团、分子骨架上看,它们都与陆地生物来源的该类化合物截然不同。从网翼藻、水云等的雌配子体释放出的信息素,能吸引雄性配子体进行交配。凹顶藻和柳珊瑚分别所含的脱溴海兔素和前列腺素都具有显著的药物活性。

  ④ 芳香族化合物。从海绵、海藻(特别是凹顶藻、松节藻、多管藻等红藻)等海洋生物中,可分离出多种溴代酚化合物。例如:从松节藻科海藻、海绵、蠕虫等分离出的三溴代酚、二联酚醚、三联酚醚等;从海绵中分离出溴代吡咯化合物等。它们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抗菌活性,可作为药物。

  ⑤ 含氮化合物。海洋生物的次级代谢物中,有许多含氮化合物,其中有结构较简单的特殊的氨基酸。例如:从红藻分离出的海人草酸,是有效的驱蛔虫剂;从海带分离出的海带氨酸,具有降血脂和降血压的药效。还有许多海洋动物所含的结构较复杂的有毒的含氮化合物,如从河豚分离出的河豚毒素,是该生物的防御信息素。常用其研究神经系统的兴奋现象,并用它作为癌症后期缓解疼痛的药物。从沙蚕分离出的沙蚕毒素,含氮和硫,对鱼有毒,具有杀虫性能,已根据其化学结构合成出有效的稻田杀虫剂。石房蛤以膝沟藻为饵,结果,从这两者都分离出石房蛤毒素,其毒性与河豚毒素相似。从日本骏河湾的日本东方螺中分离出的骏河毒素,是一种防御传讯物质。

  海洋生物代谢物的化学结构的多样性和特异性,是陆地生物所不能比拟的。通过对它们的结构及其对生物的生理行为的研究,可进一步了解海洋生物在同种之间和异种之间赖以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的化学物质基础。从这些特殊的化合物在各种生物中的分布状况,可探求生物演化的化学特征,并可作为生物化学分类的依据。为了开发利用海洋的药物资源,沿海国家先后设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对海洋生物代谢物进行了大量的药物筛选工作,已确定了一些比较有效的抗菌、杀虫、抗肿瘤和抗癌的化合物,为制备新药物提供了新途径。

相关文章

南海海洋所揭示全球海洋板块多幕式进水率分布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林间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朱日祥等,在海洋岩石圈水化研究方面取得了进展,定量计算了全球海洋板块水化率的分布,揭示了俯冲带是海洋板块,尤其是地......

研究表明2023年海洋多个气候变化指标创下新高

1月11日,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法国墨卡托海洋国际机构等全球16个研究......

透过“海洋之眼”看向“海底幽蓝”

海洋的平均深度是3700多米,深于1000米的深海面积超过90%。深海热液系统发现之前,人们普遍认为海底深处没有生命。“最近十几年,我们做的工作就是‘把实验室搬到海底’。我们做了一根探针,叫‘拉曼光谱......

河口区氮的迁移转化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黄小平团队,在河口咸淡水混合过程中氮的迁移转化方面取得了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分别以Thedistinctphasesoffresh-......

“海洋移动信息网络理论与关键技术”专项项目评审会召开

2023年12月11日,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科学部在北京召开“海洋移动信息网络理论与关键技术”专项项目评审会。自然科学基金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陆建华出席会议并致辞。信息科学部常务副主任刘克主持开幕式。陆建......

我国科学家解译冰期深海大洋调制千年尺度大气二氧化碳多模式变化之谜

10月26日,《自然—地球科学》在线发表崂山实验室于际民研究员团队的最新科研成果,该研究结合深海酸度数据和冰芯二氧化碳记录,揭示两极海域之间的交互作用通过多种模式来调节大洋深海通风状况。这些模式可以解......

这个实验室与高校共建“广州大学海洋科学学院”

10月23日,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以下简称实验室)与广州大学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共建“广州大学海洋科学学院”。据了解,本次合作双方秉持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整合各自优势资......

海洋所等在海洋障碍层结构反演重构方面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尹宝树研究团队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合作,针对海洋障碍层结构反演重构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环境研究通讯》(EnvironmentalResearchCo......

“海洋移动信息网络理论与关键技术”专项项目

随着国家海洋战略的实施和“智慧海洋”工程的推进,海洋活动愈发频繁,海洋业务种类愈发多样,对高效、稳定、可靠的信息交互需求也愈发迫切。然而,海洋基础通信设施非常有限、海洋气象状况多变、海水影响机理复杂,......

西湖大学李晓波团队发现海洋光合作用关键色素合成酶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小波团队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Science发表了题为:Achlorophyllcsynthasewidelyco-optedbyphytoplankt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