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2-22 14:56 原文链接: 乘大巴跨越3000公里,他们开启众筹卫星新范式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2/517797.shtm

2022年5月,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卫星创新院”)空间新技术试验卫星研制团队的17名队员从大巴车上下来,经历了连续46小时的颠簸后,每个人的腿都肿得不像自己的。

但大家没时间休息,马上开始了在酒泉的工作,为“创新X”系列科学试验卫星的首发星——空间新技术试验卫星发射做准备。2022年7月27日,卫星搭载“力箭一号”顺利进入太空。

如今距离发射已过去一年半,这颗外形酷似蜻蜓的卫星,仍在不断工作,持续产出科学数据,团队的骨干们已忙碌于新的任务。回忆起研制这颗卫星时的点滴,大家印象最深的,是齐心攻关的昂扬状态。

今年初,得知被评选为2023年中国科学院年度团队,他们表示,这不仅仅属于空间新技术试验卫星研制团队,更是属于这个项目中的所有单位。大家仍在努力,希望通过进一步降低平台和发射成本,让科学家有更多申请太空实验的机会,促进我国基础研究的发展。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空间新技术试验卫星研制团队。本文图片提供: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新”卫星和“新”团队

2021年初,中国科学院“力箭一号”运载火箭首飞工程立项,基于“共担风险、科学优先”的原则,空间新技术试验卫星获得了一个搭载上天的机会。

卫星创新院科学卫星总体研究所所长、工程副总师张永合介绍,“创新X”意味着创新交叉、创新无极限,从项目遴选、构型设计到人员配置,创新体现在每一个环节。

这是一种全新的“众筹”模式,由各参与方自主投入,多个不同类型的载荷“凑”在一颗卫星上进入太空,以获得太空科学实验和技术验证的机会。

空间新技术试验卫星很快立项,在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收到了上百份申请,经过认真筛选,确定将有19套载荷搭载这颗卫星。“我们遴选的新载荷、新技术产品,大部分都是在航天领域就差‘临门一脚’的基础研究和新技术。”

团队随之组建,由卫星创新院研究员张晓峰担任总师,骨干力量多是“85后”“90后”,人数最多的时候,也不到20人,其中有一半成员是第一次独立承担项目。

为了确保项目顺利推进,团队采用“双责任制”,每个分系统由一位有经验的“师父”担任主任设计师,负责技术和质量的把关,再由年轻的“徒弟”主导方案设计和项目的推进。

刘瑞和李天童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一个组合,两人同属于结构分系统,分别担任主任设计师和主管设计师。刘瑞将这项工作形容为“命题作文”,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将所有载荷都摆放在1立方米的空间上。

两人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反复尝试、调整,设计了上百个放置载荷的版本,其中有一台全铝自由曲面相机,始终找不到合适的位置。有一天他们突发奇想,把相机通过支架挂在了卫星的侧面,发现能够很好地解决散热面的问题,同时把珍贵的顶部资源释放了出来。

就是在这样的不断尝试和灵感加持下,项目稳步推进,团队中的年轻人也和这颗“新”星一起,快速成长。

受当时疫情影响,很多载荷单位无法现场开展试验工作,总体主任设计师毕幸子和两位队员一起,完成了几乎所有载荷的测试;合作团队进不了现场,基于装配说明书和远程指导,李天童完成了帆板的安装;被封控在家,热控主任设计师刘鎏随时在线,保障对包括这颗卫星在内的多个任务的远程测试……项目结束时,团队里的“90”后们,都已成长为可以独当一面的多面手。

把五年压缩到一年半

空间新技术试验卫星的重量为620公斤,对于这种体量的卫星,一般需要3~5年的研制时间。然而,“力箭一号”原计划于2021年年底发射,意味着从项目立项到发射,团队只有不到一年时间——最后变为一年半。

这也是一个由卫星创新院自筹经费的项目,时间紧、任务重、经费紧张、人员有限,是摆在团队面前的现实状况。

为了节省时间以及降低成本,张永合一开始就定下了“一步正样”的计划,即从设计、生产测试、试验,再到最后飞上太空的,都是同一个卫星。此外,团队进行了很多大胆的尝试:把原来型号剩下的鉴定件进行评估后再利用、复制已有的设计方案和接口、借用其他团队的星载计算机做提前的测试和准备……

除了团队本身,还需要协调所有载荷单位的进度。每一个载荷对应着至少一家单位,而其中很多都是航天领域的“新兵”。

卫星研制团队同载荷单位保持密切沟通,提前制定了相关的规范、格式约定和验证要求,并分发给他们,同时进行了多次线上辅导,帮助解决相关工程问题。

与此同时,载荷的数量也在反复变动,一度从19个增加到22个,最后有16个跟随卫星进入太空——一方面,有新的载荷想要加入,另一方面,有载荷因为进度跟不上而不得不中途退出。

为此,团队针对性地对卫星进行了设计:提供丰富的接口,能够满足不同载荷的机械接口、电接口及观测需求;设置完善的故障隔离,确保个别载荷的故障不会影响整体。

在这些创新方法的加持下,卫星按时交付完成。张永合表示:“我们创造了很多方法,按照航天的方式去制定计划流程,每一步都很清楚。”

乘坐大巴车跨越3000公里

2022年1月31日,春节前的最后一天,团队顺利完成了热实验的最后一个测试,成员们得以在春节期间稍事休息。

4月底,卫星具备出厂条件,将卫星顺利运往酒泉则是新的问题——在上海疫情防控的特殊背景下,卫星的发射试验队员进入基地需提前完成14天的隔离。为保障卫星运到发射场后有人接应,团队决定采取人星分离、三线保障的措施,将人员分为“接卫星”“送卫星”“运卫星”三批,通过公路前往酒泉。

最终,历时74小时、经过17次检查、跨越3000公里,卫星终于从上海顺利运输至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完成卸车工作,并转运至厂房。而由张晓峰带队的17名队员,一同乘坐大巴车前往,一路在车上吃住,颠簸46个小时后抵达酒泉。

“一开始的通知是中途不能停车,特地提醒大家备上纸尿裤。我还担心会有队员不愿意去,结果点到的所有人都是立马答应了。”张晓峰告诉《中国科学报》。

  ?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空间新技术试验卫星研制团队。

在发射场,团队创下了另一个记录——停留时间最长、留下人数最少。火箭原本预计5月发射,后来推迟到7月底,团队在酒泉停留了3个月时间。发射场的人来来走走,最后只剩下7个人,分别负责4个不同的阵地,毕幸子更是单独负责一个阵地的观测。

一级点火、二级点火、三级点火、卫星释放、帆板展开……7个人紧绷的神经终于松下,卫星的任务正式开启。

而团队没有时间庆祝,做卫星飞控、去为另一颗卫星的发射做准备……大家随即奔赴各自的下一个任务。

担当比能力更重要

空间新技术试验卫星发射以来,“全球首张宽视场X射线聚焦成像天图”“我国首幅太阳过渡区图像”“国际迄今最亮伽马暴”“国产量子磁力仪首次全球磁场勘测”……好消息不断传出,目前已完成44项空间新技术的在轨验证,部分技术产品已实现推广应用。卫星为这些新发现做了很好的技术支撑。

  ?

空间新技术试验卫星发射任务取得成功。

但当问起印象深刻的事情,张晓峰首先想到的,是最后一次装星时,把一个电缆装短了。此时卫星即将出厂,已经来不及拆星重装。最终临时决定加做一个电缆,做一个转接。

当晚,张晓峰立马把所有的设计师召集起来,让每个人思考还有没有遗漏的地方。“我当时说,这个卫星虽然是自筹的项目,但它同样承载了非常多科学家的期许,我们也要把它当成国家的大任务去看待。”

团队中的每个人也都是这么想的,十分珍惜这次机会,也在期待这颗“新”星开创的模式,成为一种科学研究新范式。

顺利发射一周年时,张永合与“力箭一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杨毅强共同发布了“创新X”科学航班计划。该计划将面向全球征集有在轨验证需求的新载荷、新产品,利用“力箭”的发射机会,每年搭载4颗50公斤级科学微纳星、2颗100公斤级科学微小卫星、1颗600公斤级科学试验卫星。

  ?

创新X首发星在轨试验总结会。

航班的第二颗星,CATCH(Chasing All Transients Constellation Hunters)科学微小卫星将于今年6月发射,不足50公斤的卫星搭载了4个载荷,即将开展新一轮太空试验。

相关文章

关于发布国家生态环境标准《乏燃料运输容器设计要求》的公告

原文地址:http://www.mee.gov.cn/xxgk2018/xxgk/xxgk01/202402/t20240223_1066829.html名称关于发布国家生态环境标准《乏燃料运输容器设......

桑叶多酚多糖协同调节脂质稳态分子研究获进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2/517884.shtm......

董家鸿:生命不是“数学题”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2/517881.shtm......

普华永道:今年中国科创企业仍有较多上市机会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2/517880.shtm......

年度盘点:2023年阿尔茨海默病研究初现曙光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2/517878.shtm阿尔茨海默病(AD)又称老年痴呆,起病隐匿,病程缓慢且不可逆,以智能障碍为主。随着人......

多样化菌群共存现象有了新解释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2/517872.shtm......

新技术实现常温常压制备高性能复合电极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2/517871.shtm......

绿色合成羟基脂肪酸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2/517842.shtm近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粮油加工团队联合丹麦奥胡斯大学教授Zhe......

宿主DNA受体通过多种机制调控病毒感染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2/517841.shtm......

新型电催化材料实现水中抗病毒药物残留高效去除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2/517840.shtm近日,广东省科学院测试分析研究所(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开发出一种新型电催化材料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