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8-05-17 11:55 原文链接: 从地震中应该记取的教训:对地震预测不宜期待过高

汶川发生大地震令人震惊和悲痛。我也想起了32年前在唐山大地震中遇难的我的二姐。二姐为人善良,与我关系尤其好,在经历了内蒙建设兵团的多年艰苦生活后刚刚回到北京,因为去唐山访亲而不幸遇难。这是我人生中最早经历的死别。我非常理解丧失了亲友的人的痛苦心情,如果能够预报地震,避免人员的伤亡该有多好。

但是,现在经过多年的研究,地震预报并没有明显的进展,而且按照我们现在的理解,地震本身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很可能是无法完全准确预报的 (这里要说明,我所说的地震预报指的是临震预报,也就是能把大地震时间限定在某个很短的时段内因而可以组织人员疏散的预报,不包括那种预言“某某年可能发生大地震”的“预报”)。有些地震在大震前有多次小震,有可能做出一定的预报,但很多地震则并非如此。因此,养成依赖地震预报的思想是要不得的,必须以平时防范为主。这次地震之后,很多人骂地震局没有预报,甚至科学网这样一个以科研人员为主要作者和读者的网络上也是如此,这说明我们现在对地震预报的认识存在严重的偏差。

熊蕾先生转发的去年Science 上登载的关于中国地震预报的文章提到,中国与西方地震预报有很大不同。西方的预报,主要思想是通过对地震物理机制的预测,因此最重要的是地应力之类的数据,而中国预报则往往是根据经验资料试图找到一些经验规律,无论是地电阻也好,地下水位也好,地温也好,所有能测的东西,不管物理机制如何联系,反正先分析一下再说。这个特点在我所熟悉的天文学中也可以看出来,我国的研究有很多是统计分析,而真正联系物理机制和理论基础的研究比较少。这是什么原因呢?一方面,联系物理机制的研究对知识储备、理论基础等要求较高,入门较难,我国很多学科起步较晚,选取统计分析入手较快。另一方面,可能也和我国的思想传统有点关系。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是整体性的,所谓“天人合一”,觉得万事万物间都有联系,自然界中可能存在着种种神秘的未被人们认识的联系,因此也比较容易接受这种缺乏物理机制的经验预测。

中国和西方的这两种思维方式,应该说各有其优劣,这里限于时间且不多讨论。中国的预报方法有其特色,这在
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报可以体现出来,也得到西方一些学者的承认。但是,中国的这种思维的确造成了一个问题,就是容易使人们对地震预报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总觉得一定有什么办法能预报(西方人如果觉得物理机制上有不确定性就会放弃对准确预报的期待)。可以预料的是,这次大震之后就会有些人出来说自己成功地预言了这次地震,只是没被重视--但是,即便这一次真的成功了,下次是否一定能成功?而且,如果其他方法不行,有些人甚至还会寄希望于一些神秘现象。比如,在这次大地震后网上就开始炒作所谓癞蛤蟆搬家事件,甚至连科学网上的一些网友也认为以后应该靠动物异常来预测地震。其实,即使到现在,也很难说这次癞蛤蟆搬家到底和地震有没有关系,因为有多种因素可能导致动物异常现象。也许有的动物能感受到人耳听不见的次声波、超声波,但在今天,其实也可以用仪器探测次声波、超声波,类似的,还有诸如地磁、地温等有可能影响动物,但这些也都可以用仪器监测。认为动物比人更能准确地预报地震是没有根据的。动物异常现象无论从机理上还是从实际应用上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很难实际应用。如果我们从这次地震吸取的经验就是应该用动物来预测,恐怕以后我们还会吃地震的亏。

我认为,我们真正应该从这次地震中吸取的经验教训,不是哪种预报方法灵哪种不灵,而是从根本上认识到,预报成功是少数的例外,我们应该感谢这些预报,但未能预报才是常态。因此我们不应该寄希望于预报成功,而应该在平时就做好准备。四川是地震多发区,国家对房屋建筑有一定的防震标准,为什么那么多的中小学房屋却在这次地震中倒塌?受灾严重的几个县,为什么就没有一部海事卫星电话甚至无线电通讯装置?如果有了这些装置,那对查明震情将会有很大帮助。说白了,尽管现在到处都有防灾预案,但很多不过是走走形式,由秘书等并无实际抗灾经验的人编写,并没有实质性的内容,这是值得记取的教训。  

转自 陈学雷 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从事宇宙学研究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5172   

相关文章

专家:时间地点精确的“地震预报”都不靠谱

8月14日,云南通海再次发生5.0级地震。图为车辆聚集在通海县一处应急避难场所(无人机拍摄)。8月14日3时50分,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北纬24.19度、东经102.71度)发生5.0级地震,震源深度......

厦门企业开发氢气传感器或可用于地震预测

近日,智能(厦门)传感器有限公司发布了两项传感器核心技术和若干创新产品。这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厦门“智造”产品和技术,填补了国内传感器相关领域空白。此次推出的氢气传感器是对氢气敏感的物理型现代传感芯片......

中科院与中国地震局开展重大地震灾害应急遥感合作

7月22日下午,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地震局重大地震灾害应急遥感合作协议签署仪式在京举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阴和俊、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出席仪式并讲话,中国地震局副局长赵和平主持签署仪式。陈建民在致辞中对中科......

相关部门公布玉树地震预测失败原因

专访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副主任张晓东:玉树地震监测能力较弱 4月14日早晨7点49分左右,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初步判定)。这是玉树地区近年来发生的最大一次地震。玉树是一个......

地震局地质所所长张培震详解汶川特大地震特征与成因

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级强烈地震,造成了极其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这场特大地震具有哪些特征?地表破裂带在哪里?大区域地表如何变形?地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就这些社会关注的问题,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心理所启动汶川地震灾区心理援助应急研究

近日,中科院心理所承担的院重要方向性项目“汶川地震灾区心理援助应急研究”正式启动。该项目是中科院以“创新为民、科技救灾”的总体思路为指导,充分发挥科研优势,为抗震救灾提供科技支撑、为灾后重建服务所进行......

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68516人遇难365399人受伤

新华网北京5月29日电截至29日12时,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68516人遇难。全国共接受国内外社会各界捐赠款物总计373.07亿元,已向灾区拨付捐赠款物104.03亿元。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根据国务院抗震救......

科技部组织专家赶赴灾区开展应急综合检测分析

北京5月27日电今天,应抗震救灾前线提出的紧急援助需求,科技部商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派出专家组赶赴灾区开展生物多胺、致病菌、粪大肠菌群等毒物的快速检测分析,以及对其他非常规检测、不明危险物等复杂疑......

“科技减灾、重建家园”开放研究基金项目紧急启动

据国家重点实验室网站消息:5.12汶川大地震给四川省灾区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了积累减灾防灾的科学资料,防治次生地质灾害,并为灾区重建家园提供科技支撑,在科技部的领导和支持下,地质灾害防治......

地质学家求解汶川地震发震断裂性质

发震构造位于映秀断裂带调查组专家正在对汶川地震造成的地表断裂构造进行测量。近日,国土资源部地震活动断裂调查组一行六人赶赴重灾区北川县城及其周边地区进行了地震活动断裂的实地调查,观察到了汶川强震地表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