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05 15:05 原文链接: 以色列科学家为珊瑚寻找最后的栖息地

珊瑚礁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被称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不断加剧,预计到2030年,全球接近60%的珊瑚将会死亡。在以色列南部、红海亚喀巴湾之滨的城市埃拉特,当地科学家正在不断试验,希望为珊瑚寻找一片栖息地。

总台记者 赵兵:我身边的这些水族箱,可不仅仅是用来展示这些美丽的红海珊瑚。更重要的是,以色列科学家正在通过它们来模拟红海的环境。并通过改变水温等参数,来观察珊瑚在不同水文条件下出现的变化。

埃拉特位于北纬29度,是地球上最北的珊瑚礁栖息地之一。这里的红海珊瑚经过数千年的自然进化,较其他地区珊瑚具有更高的耐热性。这为当地的珊瑚保护研究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校际海洋科学研究所珊瑚礁生态学实验室主任 毛兹·菲内:通常珊瑚会在水温比夏季最高水温高出1到2摄氏度的情况下发生白化和死亡,但是在亚喀巴湾这里,它们可以承受比夏季最高水温高5到6摄氏度的水温,这太神奇了。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为珊瑚礁在气候变化中找到一处最后的栖息地。

通过这些水族箱中的模拟器,他们发现,当给珊瑚施加更多的外部干扰,比如石油泄漏、化学污染、沿海过度开发,这些珊瑚的耐热性就会被极大削弱甚至消失。菲内说,在有限的时间内,保护珊瑚最好的方法可能不是技术,而是尽量减少对它的破坏。

据联合国环境署数据显示,珊瑚礁遍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虽然只覆盖了不到1%的海底,却是25%的海洋物种赖以生存的家园。埃拉特当地的水族馆很早便开始让当地儿童参与认养珊瑚的项目,从小就开始培养孩子们保护珊瑚的意识,希望下一代能够在保护珊瑚方面取得更多的成就。


相关文章

“每件标本都在讲述海洋的故事”

奔赴浩瀚的大海采集标本,认真挖掘标本背后的价值,持续开展海洋科普活动……在海洋生物标本收藏量居亚洲首位的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海洋工作者加大科普力度,带领参观者开启奇妙的海洋探秘之旅,让更多人了解......

海洋生物“霸主”易位之谜获揭示

在三叠纪以前的海洋里,腕足类动物在温暖的浅海中繁衍生息,是海洋中最常见的底栖生物,比体型相似的双壳类繁盛得多。但在二叠纪—三叠纪之交(2.52亿年前)生物大灭绝后,双壳类迎头赶上并超越腕足动物,遍布全......

海洋热浪对鱼类生物量到底有影响吗?

美国科学家研究显示,海洋热浪对底栖鱼生物量的影响有限。虽然某些情况下,短期热事件之后确实会出现生物量减少,但这不是规律而是例外。这种变数出现的原因令人好奇。气候变化被认为与极端温度事件有关,这类事件对......

船舶零碳排放,未来可通过三条途径实现

“人类的未来在海上!”8月26日,在哈尔滨工程大学举办的海洋强国战略科技创新论坛2023上,大会主席团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德森说。如何认知海洋、开发海洋,推进海洋强国建设战略步伐?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

大气所在植物个体资源竞争与群体结构特性分析研究中获进展

生态系统是复杂的动态平衡系统。一方面,植物个体一直处在生长变化中,个体间差异巨大,且邻近个体间具有复杂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资源竞争);另一方面,由大量个体组成的植物群落一般具有稳定的结构特征(如林冠......

中印尼海洋科学联合实验室揭牌成立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印尼国家研究创新署海洋研究中心共同建立的中-印尼海洋科学联合实验室在印尼国家研究创新署正式揭牌成立。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副局长王振宇、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长沙忠利等出席......

中国科学院清原森林站“智慧”守护“地球之肺”

被誉为“地球之肺”的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全球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的“碳库”资源。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双碳”(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背景下,如何利用先进科技手段守护好、利用好森林资源,......

中国碳卫星可观测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及净碳通量

过去十年,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以平均每年6‰增速持续升高,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未得到有效控制。这是中国科学院昨天在京发布的《全球人为源碳排放与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遥感评估科学报告》(简称《全球碳排放与碳收支......

太平洋经向模态的位相非对称性及其影响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王春在团队联合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杨崧研究了太平洋经向模态(PMM)的位相非对称性及其对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的影响。相关研究发表于《地球物理研究通讯》......

我国自研海底地震勘探采集装备“海脉”正式投入使用

今天(7月27日),我国自主研制的海底地震勘探采集核心装备——“海脉”在渤海海域正式投入使用,标志着我国在高端海洋油气勘探技术上迈出关键一步,对加大海洋油气勘探力度、进一步健全自主可控的海洋油气勘探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