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5-26 09:53 原文链接: 光照10秒发光半小时:新型有机室温磷光材料

       5月25日 ,天津大学李振教授团队联合南开大学丁丹教授团队,研发出像“夜明珠”一样的高效率、长寿命纯有机室温磷光材料。该材料接受10秒以内的光照后可持续发光近半个小时,有望用于医疗领域,帮助医生实现疾病的早期诊断。研究成果发表在材料学领域顶级期刊《先进材料》上。

传统上生物医药领域使用的发光材料几乎全是荧光材料,其共同特点是发光寿命极短,通常小于千万分之一秒。同时,荧光材料的发光离不开激发源,极大地限制了应用场景。

此次联合团队研发的有机室温磷光材料就像充电手机,可以在一次激发后,保持数分钟发光时间,将它注射进生物体内,就可以通过捕捉发光信号和材料“保持通信”,获得其位置、强度等信息。这些信息能反应组织内外微环境状态,通过进一步处理识别,就可以评估这些组织的生理状况。实验中,他们将这种材料加工成纳米颗粒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其会定向聚集在肿瘤细胞中。通过捕捉纳米颗粒的发光信号就能锁定肿瘤位置,并实现超高对比度的磷光成像。

相关文章

发光强度提高2000余倍超声发光成像技术来了

90年前,就有科学家观察到声致发光现象。即便如此,由于这一现象是在极端条件(10000摄氏度和81兆帕)下产生,发光效率和强度极低,未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成像技术,业界视其为“没潜力”的研究方向。近年来......

有机室温磷光研究获系列进展

近日,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马骧团队在寿命可调型室温磷光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为开发超宽范围可调谐寿命和高效持久的深蓝色室温磷光材料提供了一种简便的策略。相关成果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

有机室温磷光研究获系列进展

近日,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马骧团队在寿命可调型室温磷光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为开发超宽范围可调谐寿命和高效持久的深蓝色室温磷光材料提供了一种简便的策略。相关成果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

中国科大等在金属团簇发光领域取得突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周蒙课题组与清华大学教授王泉明团队合作,在溶液中实现了金属团簇>99%量子产率的近红外发光,并揭示了其三重态发光机制,解决了这一方向的难题。1月19日,相关研究成果以Near......

我国学者在活体化学发光成像方面取得进展

图 基于Schaap'sdioxetane的长波长化学发光分子探针的设计及用于活体分子的高分辨化学发光成像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21874024、U21A20377)资助下......

中国科学家引领,这一科研领域已成全球热门前沿

  聚集诱导发光(aggregation-inducedemission,AIE)是一个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唐本忠教授于2001年提出的新科学概念。具有AIE效应的材料,在分散态下发光......

德国看好磷光材料新进展,究竟好在哪

近日,分子探针与荧光成像研究组(1818组)徐兆超研究员团队与新加坡科学设计大学刘晓刚教授合作,发现了电子从高能激发态实现系间穿越(Sn→Tn→T1)的机理(ISCHES),并据此构建出计算轨道能级差......

近红外二区磷光成像新进展

当前,近红外二区(NIR-II,1000-1700nm)荧光成像在生物医学基础研究和肿瘤术中精准切除等临床转化方面展现出应用前景。相较于近红外一区(NIR-I,700-1000nm),近红外二区荧光成......

西工大黄维院士团队:实现高效蓝色室温磷光及一光多用

提起夜明珠,人们都不会觉得陌生,它在黑暗中发的光正是磷光。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不仅可以“炮制”像夜明珠一样的磷光材料,而且赋予它照明以外的多种用途。近日,西北工业大学黄维院士、南京工业大学教授安众福联......

冯建东论文登上《自然》封面新型显微镜可以数“星星”

单分子电致化学发光显微镜在微纳结构成像上的论证。(冯建东供图)单分子电致化学发光显微镜固定(死)细胞成像。(冯建东供图)单分子电致化学发光显微镜活细胞成像。(冯建东供图)单分子实验是从本质出发解决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