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4-20 12:06 原文链接: 化学所实现分子层次的近红外电致变色

  近红外电致变色是指在外电场或电流作用下,材料的近红外吸收光谱发生显著变化的现象。近红外电致变色材料在光纤通讯和信息存储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由于其丰富的电化学和光吸收性能,金属有机共轭材料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兴趣,并在分子电子学的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光化学院重点实验室的科研人员设计、合成了多种基于环金属钌配合物的金属有机共轭材料,分别在溶液状态(J. Am. Chem. Soc. 2011, 133, 15697; Chem. Commun. 2012, 48, 5680; Chem. Commun. 2014, 50, 10082; Chem. Eur. J. 2014, 20, 17466)以及电聚合薄膜状态(J. Am. Chem. Soc. 2011, 133, 20720; Coord. Chem. Rev. 2013, 257, 1357; Chem. Sci. 2014, 5, 932)实现了较高性能的近红外电致变色现象。

  最近,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科研人员制备了相关材料的自组装单层膜(图(a)),实现了分子层次的多态近红外电致变色(J. Am. Chem. Soc. 2015, 137, 4058)。该薄膜具有两步可逆氧化还原过程,对应A、B、C三种不同氧化还原状态(图 (b)、(c)),并且每种状态具有明显不同的吸收光谱。由于分子内胺-钌之间存在强电子相互作用,材料在中间B状态下呈现较强近红外吸收。在外电场作用下,薄膜可以在三种状态之间多次循环切换。以中间电压和高氧化态电压为输入信号(In1、In2),以700纳米和1020纳米处的光吸收为输出信号(Out1、Out2),科研人员实现了类似R/S触发器(reset/set flip-flop)的信息存储(图(d)、(e))。

  

分子层次的近红外电致变色

相关文章

近红外光驱动的分子凿岩锤:治疗癌症的突破

以下是对您提供的文本的中文翻译:使用于医学成像的荧光合成染料类别,嵌入在癌细胞的膜中并快速振动,诱发坏死。由于整个分子的振动持续时间不到一皮秒,这些振动的氨基青黄素可以在低光水平或浓度下干扰事物的运作......

近红外光谱在化工行业应用的新进展”线上技术讲座通知

为响应科技部、中国科协等各部委“科技服务团”的各项工作安排,提高广大科学技术人员近红外光谱分析应用技术水平,掌握前沿行业信息、了解最新的技术发展趋势,近红外光谱技术服务平台拟定于2023年11月9日举......

材料领域:智能变色薄膜

目前热致变色技术广泛应用于防伪、保密、智能显示等领域,与其它变色技术相比热致变色具有显著优势:不像电致变色对变色涂层有导电性要求;不像光致变色要么依赖观察视角被动变色(可见光致变色)、要么需要特殊光源......

我所实现低毒性量子点近红外上转换与太阳光合成

近日,我所光电材料动力学研究组(1121组)吴凯丰研究员团队在量子点光化学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实现了低毒性量子点敏化的近红外光至可见光的上转换,并将该体系与有机光催化融合,实现了高效快速的太阳光合成。红......

拉一拉这种材料会变色

一个多世纪前,科学家李普曼因发明基于干涉现象的彩色照相术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现在这种技术已经有些过时了,人们在其基础上创造出了一种拉伸时会改变颜色的新型材料。这种材料可以用来制作裹得太松可以发出警告......

智能液晶高分子薄膜会变色、有记忆、能自愈

前主流的变色材料主要由无机分子或者可变色的染料分子构成。天津大学封伟教授团队用高分子制备出一种厚度只有200微米,具有变色、记忆和自愈合功能的智能变色液晶高分子薄膜,这种薄膜在多个领域展现出应用前景。......

新型空穴型透明导电薄膜问世

科技日报讯(记者吴长锋)记者1月25日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了解到,该院固体物理研究所功能材料物理与器件研究部和本院等离子所等单位科研人员合作,在空穴型近红外透明导电薄膜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他......

合肥研究院开发出新的近红外光谱分析方法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作物品质智能感知团队开发出新的近红外光谱分析方法。研究发现,通过近红外漫反射和漫透射光谱融合,可有效提高作物品质光谱定量分析的精度。相关研究结果已被......

潜精研思,光前裕后!海洋光学携新型光谱仪参展2021BCEIA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2021年9月27日-29日,第十九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暨展览会(BCEIA2021)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开幕。海洋光学作为世界领先的光学解决方案提供商,今年是第六次参加BCE......

近红外二区磷光成像新进展

当前,近红外二区(NIR-II,1000-1700nm)荧光成像在生物医学基础研究和肿瘤术中精准切除等临床转化方面展现出应用前景。相较于近红外一区(NIR-I,700-1000nm),近红外二区荧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