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1-04 16:40 原文链接: 土壤微生物测定方案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中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的总称,严格意义上应包括细菌、古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其个体微小,一般以微米或毫微米来计算,通常1克土壤中有几亿到几百亿个,其种类和数量随成土环境及其土层深度的不同而变化。它们在土壤中进行氧化、硝化、氨化、固氮、硫化等过程,促进土壤有机物的分解和养分的转化;那土壤内的微生物如何测定呢,下面喆图小编带大家来了解一下。

        一、培养方法

       (1)稀释平板涂抹法

具体操作如下:

①准确称取 10g(精确到 0.001)采集的鲜土,倒入装有 90 ml 无菌水的 500 ml 的三角瓶中,置于往返震荡机上(120r/min,常温),震荡 20 min,使土壤充分分散成为土壤悬液。

②将上面的土壤悬液用无菌移液管吸取 5 ml 到 45 ml 稀释液中,即为 10-2稀释度,依次按 10倍法稀释,制成 10-1~-~10-6稀释度。注意:每次吸取悬液时,在稀释液中反复吸入和吹出 3-~5 次,减少因管壁吸附而造成的误差,并使悬液进一步分散,每个稀释度需要更换无菌吸管吸取悬液。)

③根据各类微生物在土壤中的数量多少选择适当稀释度的悬液接种。本实验选择细菌的稀释度为 10-~10-5,放线菌为 10~-10-4,真菌为 10-1~-10-3。 -3-2

④土壤悬液的接种方法:在无菌培养皿中倒入 15~20 ml 选择性培养基,待凝固后,用 0.2 ml无菌移液枪吸取0.2 ml各稀释度的土壤悬液,然后立即用涂抹棒将悬液均匀的涂抹于培养基表面。用同一支吸管接种时,从高稀释度开始,依次接种到低稀释度。

⑤接种了土壤悬液的培养皿,平放在超净工作台 20~30 min,使得菌液渗透入培养基内,然后倒置于 28~-30°C 恒温培养箱中培养一定时间:细菌 1~-3 天,放线菌 10-~14 天,真菌 3~-7 天。

⑥培养结束后,取出培养皿计数。

       (2)稀释培养法

一系列稀释度的制作与稀释平板法相同。根据各类微生物在土壤中数量的多少选择适当的稀释度,分别接种 1 ml 稀释液与制作好的液体培养基中,根据需要做 3~4 次重复,适温培养。2 三大类土壤微生物培养基的分离三大类土壤微生物的分离采用稀释平板涂抹法,每个菌种要求做 3 个稀释度,每个稀释度做3-4次重复,选取细菌和放线菌的菌落在20~-200之间的培养皿、真菌的菌落在 10-~100 的培养皿计数,并计算三次重复的平均值。每克干土中微生物数量计算式:

每克干土中菌落数=(菌落平均数×稀释倍数×100%)/(湿土质量×干土)

1, 细菌:牛rou膏蛋白胨培养基:牛rou膏 3g、蛋白胨 5g、琼脂 18g、蒸馏水 1000 ml、pH 值 7.0-~7.2 2, 放线菌:改良高氏 1 号培养基:KNO3 1g,FeSO4·7H2O 0.01g,K2HPO4 0.5g,淀粉 20g,MgSO4·7H2O

0.5g、NaCl 0.5g、琼脂 18g、3%重铬酸钾溶液 3.3ml、蒸馏水 1000ml、pH 值 7.2~-7.4

3,真菌:马丁氏培养基(虎红琼脂):蛋白胨 5g、KH2PO4 1g、MgSO4 0.5g、葡萄糖 10g、琼脂 18.5g、孟加拉红 0.033g、氯霉素 0.1g、蒸馏水 1000ml

所有培养基需在湿热灭菌锅中121°C灭菌 20-~30min


相关文章

保护性种植促进喀斯特食物网结构维持与能量流动

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与生态恢复成效显著,但是该区人口压力较大,经过几十年保育恢复的生态系统仍面临被再次开垦利用和土壤退化的风险。土地利用变化会对土壤微食物网产生强烈影响,以往研究通常采用时空替......

秸秆投入有助于土壤有机碳多碳库形成

区分植物源和微生物源有机碳是确定土壤有机碳库形成的关键。在施肥的农田生态系统中,土壤有机碳的形成、周转和积累受肥料类型和土壤微生物及其相互作用的调控。不同肥料投入有可能改变土壤微生物对其利用策略,从而......

环境相关,该院发布23种仪器采购需求

为进一步有效推进广东省地球关键带(土壤)污染归趋与风险防控实验室(一期)建设,提升土壤、地下水污染物环境归趋与风险防控能力,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拟购置一批实验建设有关的设备,开展土壤、地下水等环境介质......

2024年治污攻坚怎么部署?27省工作重点汇总

新年伊始,随着全国各地两会密集召开,各地的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也相继出炉。记者梳理发现,截至2月18日,共有27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布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各地依据当地经济发展潜力等因素,锚定了2......

新型传感器实现土壤磷酸盐现场连续监测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科合肥智慧农业协同创新研究院院长、研究员王儒敬,院长助理、副研究员陈翔宇课题组与安徽理工大学教授唐超礼团队合作,研发了用于土壤磷酸盐现场连续监测的电化学微流体系统。相关......

科学氮素管理能促进土壤氮驻留

记者近日从海南大学获悉,该校三亚南繁研究院张金波与孟磊教授团队发现,基于氮素循环知识的综合管理可对生态系统氮驻留产生积极影响,这为降低全球氮损失风险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期刊《自然·......

基于XRF和VisNIR数据融合的土壤重金属浓度分区预测是否更佳?

文章信息第一作者:石陶然通讯作者:吴春发教授,骆永明研究员通讯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23.1683......

稻田土壤甲烷微生物同化效应与机制研究获进展

由于长期淹水状态,稻田成为温室气体甲烷的重要排放源。事实上,稻田土壤产生的甲烷,大部分在排放到空气前已被好氧甲烷氧化菌所氧化。而好氧甲烷氧化菌可分为I型和II型两个类群。它们具有不同的生理生态特性和代......

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目录公示涉23项固废和土壤污染防治技术

近日,生态环境部征集并筛选了一批先进固体废物和土壤污染防治技术,编制形成2023年《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目录(固体废物和土壤污染防治领域)》(公示稿),并进行公示。《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目录》中包括1......

研究揭示增温条件下旱区生物结皮调节土壤净碳交换的地理分布规律

生物结皮是干旱地区关键的生物组成部分,通过多种方式影响土壤CO2交换,在土壤碳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生物结皮可通过产生光合和呼吸作用直接影响土壤CO2交换,还可通过改变土壤微生物栖居环境间接影响土壤碳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