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10-11 09:23 原文链接: 基孔肯雅热“北上”来我国小心预防很重要

  广东东莞市万江新村社区发生聚集性基孔肯雅热疫情。截至10月1日,共发现91例疑似病例。均为轻症病例,以发热并伴有关节痛、肌肉骨骼痛或皮疹症状为主,绝大多数已经痊愈,无住院、重症和死亡病例。

  蜱虫叮咬风波未平,恙虫病又起,现在蚊虫又来凑热闹,带来了非洲的基孔肯雅热。虫媒传染病不断增多,值得我们警惕。

  基孔肯雅热来自于何方?

  基孔肯雅热是一种由蚊子传播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这种病是1952年在坦桑尼亚被首次发现的。当时坦桑尼亚的许多村庄60%至80%的人患病。“基孔肯雅”这一病名就来自于坦桑尼亚语,意思是“屈肢痛”,表现出这种疾病严重的关节疼痛,使病人疼得屈曲着肢体的样子。20世纪50年代,这种疾病主要在非洲流行。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东南亚地区流行。1965年,印度发生大流行,30万人受染。近年来,缅甸、泰国、柬埔寨、越南、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东南亚许多国家都有流行。1987年,我国云南曾在西双版纳地区97例发热病人中确诊过1例基孔肯雅热患者。

  近几年来,基孔肯雅热不断北上,2005年年底印度洋岛屿法属留尼旺岛基孔肯雅热暴发流行,全岛70万居民,1/3人发病。2006年印度8个省151个县基孔肯雅热暴发,8个月间疑似病例数超过125万,有些地区报告的患病率高达45%。欧洲(英国、比利时、德国、捷克共和国、挪威、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以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我国内地、台湾和香港等地相继被报道输入性病例。2008年3月,广东省首次发现一例来自斯里兰卡的输入性基孔肯雅热。以后,广东的输入性病例时有发生,浙江省杭州市也发现了输入性基孔肯雅热,而东莞市本地聚集性疫情在我国尚属首次。

  基孔肯雅热是如何传播的?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在病毒学分类上,这种病毒属于披膜病毒科的甲病毒属,和我们熟悉的风疹病毒及美国流行的尼罗河病毒是“叔伯兄弟”。在非洲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这种病毒存在于绿猴、狒狒、黑猩猩、牛、马、猪、兔等多种动物体内,受感染的动物和病人都可作为传染源。

  蚊子是传播媒介。能传播基孔肯雅病毒的蚊虫有埃及伊蚊、非洲曼蚊、非洲伊蚊、棕翅曼蚊等。蚊子吸了被基孔肯雅病毒感染的动物或人,在叮咬其他人的同时也传播了病毒。我国云南的科学家在20年前就从当地蝙蝠和蚊子体内分离到基孔肯雅病毒,猪、狗、鼠等动物身上检测出基孔肯雅病毒抗体,说明我国有可能发生基孔肯雅热流行。

  基孔肯雅热有什么临床表现?

  基孔肯雅热的潜伏期为3至12天。它在临床上主要有三大表现:发热、皮疹和关节疼痛。病人常突然起病,寒战、发热,体温可达39℃,伴有头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淋巴结肿大。与登革热相比,基孔肯雅热的热程稍短,一般1至7天可退热,缓解1至3天后再次出现较轻微的发热,持续3至5天恢复正常。医学上把这种发热称为“双峰热”。在发病后2至5天,80%患者躯干、四肢的伸展侧、手掌和足底出现红色斑丘疹或猩红热样皮疹,有瘙痒感,数天后可消退;有些患者可有结膜炎的表现,结膜充血和轻度畏光。

  关节疼痛是基孔肯雅热最严重的临床表现,与发热同时出现,呈剧烈疼痛,常常侵犯全身多个关节和脊椎,病情发展迅速,往往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因剧烈疼痛,关节功能丧失,病人只能屈着身体不能活动。关节疼痛往往恢复较慢,恢复期长达几周至数月,甚至3年以上。基孔肯雅热的病死率不高,除少数老年患者因身体衰弱而死亡外,成人感染者几乎没有死亡。尽管绝大多数病人的关节损害最终可恢复,但其疼痛剧烈和恢复缓慢的特点仍明显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

  如何预防基孔肯雅热?

  目前还没有找到有效治疗基孔肯雅热的方法或预防用疫苗,预防的方法有三条:

  一是预防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和带有病毒的蚊子流入我国。对入境旅客进行医学检查,尤其对于来自基孔肯雅热疫区的人,如果发现有发热、四肢关节及脊椎剧痛的病人要进行隔离检查,阻止其入境。对入境的交通工具、货物、集装箱、行李、邮包等实施伊蚊监测,必要时进行灭蚊处理。

  二是消灭蚊子。传播基孔肯雅热的伊蚊有一个习性,就是爱在小的积水中孳生,如室内盆罐、花瓶、厨房及浴室的积水里,室外的坑洼、树穴、树洞、竹筒和叶腋等积水处,都是它繁衍孳生的优良环境。因此,搞好环境卫生,翻缸倒罐,清除积水,填平洼地等,就连家中空调滴下的水,也要及时清除,不给蚊子提供孳生的场所。另外,由于伊蚊善飞,灭蚊时必须全民动手,群防群治,才能达到预期目的。使用高效低毒的化学杀虫剂滞留喷洒、空间喷洒、熏蒸和烟熏等消灭成蚊都是有效办法。

  三是防止蚊子叮咬。居室装上纱窗纱门防蚊,晚上睡觉要用蚊帐、蚊香或使用电驱蚊器,外出要穿长衣,在皮肤上涂避蚊药水。发现病人要及时送到医院诊治。病人在患病期间一定要睡在蚊帐里隔离,避免蚊子叮咬病人后又去叮咬家中其他人。

相关文章

医疗环境儿童呼吸道病原体多途径传播研究获进展

近日,华北电力大学动力工程系教授刘志坚团队在《细胞》子刊《交叉科学》(iScience)发表论文,对室内空间气流模式和生物气溶胶迁移机制进行了系统分析,并评估了空气传播和接触传播导致室内人员的暴露风险......

热浪下,抗病蚊子扛不住了?

《自然·气候变化》最新发表建模研究显示,能阻断登革热病毒等蚊媒病毒传播的沃尔巴克氏体细菌的wMel菌株,在到2030年代的预测热浪情景下可能依然有效。不过,其在更长期变暖情景下的效果还不确定。包括疟疾......

蚊子怎么还不死绝?这里有一些好消息和坏消息

“嗡嗡嗡,嗡嗡嗡……”夏季的噩梦之一:睡觉前警惕地拉上了蚊帐,结果刚一躺下耳旁就传来了蚊子嗡嗡声,然后你就会忍不住发出天问——蚊子,你怎么还不死绝?其实吧,科学家们为了灭蚊,确实已经很努力了……最近美......

国家科技传播中心开放预约参观

本报讯(记者刘苏雅)今天,国家科技传播中心系列展览正式开放预约参观。中心现设有中华科技文明展、生态文明建设专题展、“邮票与科技”主题展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主题展览。国家科技传播中心位于奥林匹克公......

气候变化扩大蚊子活动范围,致疟疾传播范围扩张

2月14日,一项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生物学快报》(BiologyLetters)上的研究表明,气候变化扩大了蚊子活动范围,从而扩大了疟疾的传播范围。根据这项研究,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新型合成皮肤或解蚊子吸血之谜

蚊子一只接一只地被手持真空吸尘器捕获,然后释放到一个透明塑料盒中。在适应新环境片刻后,蚊子闻到血腥味便蜂拥而至。但是,它们并没有找到可大快朵颐的生物,而是扑向一小块透明合成皮肤下流淌着鲜红色血液的血管......

蚊子变疫苗:中科院新研究可以从源头抑制新发传染病

世人苦蚊子久矣。但一群中科院的科学家却脑洞大开,竟然把人人喊打的蚊子变成了行走的疫苗。他们的相关论文已成功登上了NatureCommunications。想亲测一下效果?Nope,这可不行——因为这种......

科学家给蚊子喂食DNA,原因竟是......

为了更好地了解蚊子是如何传播诸如疟疾等疾病的,重要的是要知道它们在一个特定区域内的范围活动。一项新技术可以帮助科学家做到这一点,它涉及到给昆虫喂食DNA。难道没有更简单的方法可以看到被捕获的蚊子最初来......

10条传播链独立传播,北京面临新一轮考验

10月8日,北京市召开第405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刘晓峰介绍,经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基因测序分析,25例病例共存在10条传播链,各传播链间无流行病学......

转基因蚊子的使命——消灭疟疾

冈比亚按蚊可以携带疟疾病原虫。图片来源:RealityImages/Shutterstock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对携带疟疾病原虫的蚊子进行基因改造,可以减缓其体内疟疾寄生虫的发育,也可以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