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2-12 10:09 原文链接: 声学深拖:海底探测添“利器”

   近日,由中科院声学所承担的“6000米声学深拖系统适用性改造与维护”课题,通过由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办公室组织的验收。

  这标志着我国国际海域资源调查与开发领域再添“利器”。

  让海底探测不再“雾里看花”

  在海洋中,光波和无线电波无法远程传播,声波便成为进行高效探测的主要手段。

  多年来,中科院声学所自主研制了不少能给海洋“照CT”的设备,声学深拖系统就是其中之一。

  “声学深拖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近海底对海底地形地貌、浅地层剖面和水体物理化学参数进行长时间、实时探测,可应用于海洋开发和矿产资源调查、海上油田区域探测、海洋工程等领域,还可用于深海特征物搜查和配合大型设备作业。”中科院声学所研究员刘晓东介绍说。

  之所以叫“深拖”,是因为它自身不能移动,必须被母船拖着才能走。母船利用绞车和万米光电复合缆连接到声学深拖系统的压载器上,再通过长50米左右的中性浮缆连接到声学深拖系统的拖曳平台上。拖曳平台上安装有探测海底地形、地貌、浅地层的多部声呐以及多种探测海洋环境参数的传感器,母船上则安装有水下定位系统用于定位拖曳平台。将拖曳平台投放到近海底,即可对海底和水体进行精细探测。

  在海里被拖着走,风险可不小。中科院声学所副研究员张东升深有体会:去年他在“科学”号上使用新研制的声学深拖对冲绳海槽的热液区进行地形地貌调查。那里海山突兀,地形变化大,“要是收缆收慢了,拖体可能撞上海山,撞坏了事小,最怕海山将缆绳挂断,拖体丢失”。

  升级改造提高国产化率

  刘晓东告诉记者,“6000米声学深拖系统适用性改造与维护”课题是在“十五”期间“863”计划和大洋专项共同支持的“高分辨率测深侧扫声呐系统”课题的基础上提出的。

  2004年,他们完成了基于高分辨率测深侧扫声呐的声学深拖系统研制,并在2006年12月通过验收。“但当时系统设计工作水深最大只能到4000米,同时只能探测海底深度和侧扫数据,也没有经历过实际应用考验。”刘晓东坦言。

  经过两年试用,特别是在2008年被实际投入某光缆路由调查工作,实际拖曳640千米测线,拖体最长在水下连续工作116小时,所得结果满足用户要求。之后,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为使系统功能更加与实际需求相结合,决定支持对该系统开展适用性改造。

  系统升级的难度,并不亚于起初的开发。刘晓东说,其难点一是如何使多个声呐和传感器设备协同、有序、保质地工作;二是提升系统的国产化率,尽可能降低使用进口部件的数量,以方便开展系统维护。

  经过5年多的努力,最终研制出的“DTA-6000”型声学深拖系统,最大工作水深6000米,能满足大洋调查任务的需求。

  中国大洋协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在升级改造过程中,系统经过了多次湖上试验和海上试验。其中,2013年在中国大洋第29航次中完成试验性应用工作,首次在海山区同步获得微地形地貌数据和浅地层剖面数据;2014年通过精度评估,确定声呐测深精度达到国际海道测量组织特级标准。

  做自主产权的声呐装备

  与原有系统相比,升级后的系统可在近海底同步采集测深、侧扫和浅地层剖面数据,大大提高了探测效率;同时采用基于远程超短基线定位系统、DVL和运动传感器的导航定位系统,显著提升系统定位精度;具备搭载额外传感器的能力;能够适应多条科学考察船,增强了系统使用性。

  中国大洋协会有关负责人表示,随着“DTA-6000”型声学深拖系统的投入应用,将有更多深海海底奥秘清晰地呈现出来。

  这也正是刘晓东及其声学深拖系统研发团队的共同愿望。

  尽管声学深拖系统最早出现在国外,但目前国外主流品牌也就两三种。而从2001年起至今,中科院声学所已主持研发了两代声学深拖系统,包括用于大洋协会的“DTA-6000”型声学深拖系统和用于中科院海洋所的探海型声学深拖系统,二者分别于2015年年初和2014年年底通过验收。

  这支具有15年声学深拖系统研发和应用经验的队伍,除了声学深拖系统,还设计出新型高分辨率测深侧扫声呐、AUV声学探测系统和全海深多波束测深系统等多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声学装备。

  刘晓东表示,下一步,他们将主要开展高分辨率测深侧扫声呐数据处理与应用、全海深多波束测深系统工程化等研究工作。

相关文章

海洋所等在海洋障碍层结构反演重构方面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尹宝树研究团队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合作,针对海洋障碍层结构反演重构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环境研究通讯》(EnvironmentalResearchCo......

“海洋移动信息网络理论与关键技术”专项项目

随着国家海洋战略的实施和“智慧海洋”工程的推进,海洋活动愈发频繁,海洋业务种类愈发多样,对高效、稳定、可靠的信息交互需求也愈发迫切。然而,海洋基础通信设施非常有限、海洋气象状况多变、海水影响机理复杂,......

西湖大学李晓波团队发现海洋光合作用关键色素合成酶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小波团队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Science发表了题为:Achlorophyllcsynthasewidelyco-optedbyphytoplankt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揭示......

我国自研海洋拖缆地震勘探采集“海经”系统,完成超深水海域地震勘探作业

10月3日,中国海油发布消息,“海洋石油720”深水物探船搭载我国自研海洋拖缆地震勘探采集装备“海经”系统,首次完成超深水海域地震勘探作业,发布了我国首张超深水三维地质勘探图,标志着我国深海油气勘探关......

“海经”系统完成首张3000米深水地质勘探图

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今天(3日),我国自主研发的海洋拖揽地震勘探采集装备“海经”系统,顺利完成在深度3000米以上的超深水海域的油气勘探作业,目前,根据前方报道团队最新消息,通过现场数据处理,首张由我......

科学家、艺术家、历史学家眼中的海洋什么样

人们很容易把海洋想象成一个盛载着憧憬、冒险和创新的地方,却又对它知之甚少。大海与大洋有什么区别;海洋与陆地有明确的界限吗;在海浪中,流动的是能量还是海水;打捞沉船上的货物是否是合法的行为;斯皮尔伯格的......

“每件标本都在讲述海洋的故事”

奔赴浩瀚的大海采集标本,认真挖掘标本背后的价值,持续开展海洋科普活动……在海洋生物标本收藏量居亚洲首位的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海洋工作者加大科普力度,带领参观者开启奇妙的海洋探秘之旅,让更多人了解......

海洋生物“霸主”易位之谜获揭示

在三叠纪以前的海洋里,腕足类动物在温暖的浅海中繁衍生息,是海洋中最常见的底栖生物,比体型相似的双壳类繁盛得多。但在二叠纪—三叠纪之交(2.52亿年前)生物大灭绝后,双壳类迎头赶上并超越腕足动物,遍布全......

船舶零碳排放,未来可通过三条途径实现

“人类的未来在海上!”8月26日,在哈尔滨工程大学举办的海洋强国战略科技创新论坛2023上,大会主席团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德森说。如何认知海洋、开发海洋,推进海洋强国建设战略步伐?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

中印尼海洋科学联合实验室揭牌成立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印尼国家研究创新署海洋研究中心共同建立的中-印尼海洋科学联合实验室在印尼国家研究创新署正式揭牌成立。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副局长王振宇、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长沙忠利等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