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21 10:56 原文链接: 宇宙射线的地下导航系统研成,可克服GPS导航盲区

宇宙射线碰撞产生的亚原子粒子已被用于创造一种新型全球定位系统(GPS)。在一项发表在《iSicence》的新研究中,日本东京大学科学家展示了他们如何利用这些高能粒子在建筑物内、地下或水下深处导航。这项突破未来可用于采矿、深海勘探和其他GPS无法工作的领域。

当宇宙射线,即由太阳、被称为超新星的恒星爆炸和银河系外的神秘来源产生的高能粒子,撞击地球的高层大气时,会分裂成粒子流,最终衰变为μ介子。

研究人员介绍说,宇宙射线μ介子均匀地落在地球上,并且无论穿过什么物质,它们总是以相同的速度行进,甚至可以穿透数公里的岩石。现在,他们利用μ介子开发了一种定位系统(muPS),它可在地下、室内和水下工作。

这种新方法的工作原理与传统的GPS类似,但科学家使用的是μ介子检测传感器作为参考点,而不是低地球轨道上的卫星。

μ介子成像通常发生在充满气体的腔体。当宇宙射线穿过它们时会产生闪光。通过探测器记录这些闪光,科学家可计算粒子的能量和轨迹。这个过程类似于X射线成像或探地雷达,这些方法需要发射X射线或无线电波,而μ介子是自然发生的。

构成muPS基础的系统依赖于地面上的4个μ介子参考站,为μ介子探测接收器提供坐标,接收器可部署在地下或水下。

日本团队于2021年在东京湾成功测试了该系统的有线版本,在海平面以下45米的地方使用了10个μ介子接收器。这些接收器能绘制水流运动图,有助于感知风暴或海啸,与卫星气象系统结合使用,该系统也有助于气旋预测。

该系统的最新版本称为测量无线导航系统(MuWNS),为了摆脱笨重的电线,研究人员想出了一种使用高精度石英钟来解决时滞问题的新解决方案,可在将参考站带入地下之前,将参考站与GPS接收器同步。在建筑物中进行的MuWNS测试显示,定位精度在2到25米之间。


相关文章

遥感探测技术助力北极大气边界层高度特性研究

近日,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与生态环境学院教授常亮与合作者基于多源卫星平台的遥感探测技术,在北极大气边界层高度特性及其与海冰交互特征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相关研究结果在线发表于《IEEE地球科学与遥感学报......

宇宙射线的地下导航系统研成,可克服GPS导航盲区

宇宙射线碰撞产生的亚原子粒子已被用于创造一种新型全球定位系统(GPS)。在一项发表在《iSicence》的新研究中,日本东京大学科学家展示了他们如何利用这些高能粒子在建筑物内、地下或水下深处导航。这项......

宇宙射线的地下导航系统研成,可克服GPS导航盲区

宇宙射线碰撞产生的亚原子粒子已被用于创造一种新型全球定位系统(GPS)。在一项发表在《iSicence》的新研究中,日本东京大学科学家展示了他们如何利用这些高能粒子在建筑物内、地下或水下深处导航。这项......

宇宙射线的地下导航系统研成,可克服GPS导航盲区

宇宙射线碰撞产生的亚原子粒子已被用于创造一种新型全球定位系统(GPS)。在一项发表在《iSicence》的新研究中,日本东京大学科学家展示了他们如何利用这些高能粒子在建筑物内、地下或水下深处导航。这项......

国产设备给西安古城墙做“CT”

有着600多年历史的西安古城墙,有些损害在墙体内部,仅凭肉眼无法观测。兰州大学核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团队带着研发的国内首套塑闪宇宙射线缪子成像设备,给西安古城墙做了一次“CT”。值得一提的是,从仪器组装所......

国外开发出基于反射测量的多频段GPS接收器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开发出能接收来自全球定位系统(GPS)和伽利略两个卫星系统多个频率信号的接收器。该GPS接收器项目是对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联合研制的Kea接收器的升级,具有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

在世界最深地下实验室里寻找暗物质,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90后”景明坤已在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工作了快7个年头。本科从成都理工大学毕业后,他就扎进了这座深山里的实验室,成为清华大学锦屏实验室项目的科研助理。这是景明坤读大学时“想都不敢想”的一份工作——在国......

美第三代GPS系统首颗卫星上天

图片来源于网络据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网站24日报道,该公司已将美国第三代全球定位系统(GPSⅢ)的首颗卫星送入太空。据称该系统将拥有更强大的定位能力和抗干扰能力,更精确、安全和“多才多......

实现更精确、更安全的定位——美国拟发射新一代GPS卫星

美国空军定于18日发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首颗新一代组网卫星“韦斯普奇”,以期实现更精确、更安全的定位。美国国会下辖政府问责局推断,军方高调宣传的这类性能升级2022年或2023年才能部分实现,......

三类高能宇宙射线可能都来自黑洞喷流

美国科学家最近提出,3种能量极高、身世神秘的宇宙射线,可能都来自星系中央巨大黑洞的喷流。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和马里兰大学研究人员在新一期英国《自然—物理学》杂志网络版上发表论文说,他们提出一个新模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