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1-26 10:25 原文链接: 徐耀:科学创新并非科研人员的生存之道

   长久以来,科研人员高估了科学创新的意义。科学创新的意义在于给予研究者长期的质疑目标,科学会在这种不断的质疑中发展,而不是给研究者提供跟风依据,这就是诺贝尔奖总要颁给很多年前的发现之故。这种高估产生的原因很复杂,与普通人对天才的崇拜有关,这是人类的潜意识,表现在科学领域,就是科研人员将对科学偶像的崇拜映射到自己身上,从而高估自己的能力和所从事的工作。这种对科学创新的高估在全世界都存在,但在中国尤为严重,这实际上贬低了技术创新的意义,从而导致……

  长久以来,科学创新被很多科研人员视为生存之道。不管何人,生存之道在于他能给社会稳定和社会进步以短期的便利,同时获得相应报酬。生存是现实的需求,是个体和社会之间及时的交换,因此科学创新可以作为学术理想,不适合作为生存之道。科学创新好像在雾霾中寻找北极星,需要的是天才,如果大多数科研人员把这个当作生存之道,无疑会非常非常艰难。

  中国要建设创新型社会,不是只鼓励科学创新,而是主要鼓励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新,前者目的是提高国家生存能力,后者目的是突破社会心理约束。在技术创新推进到遭遇发展瓶颈的时候,科学创新才会显现,我们大多数科研人员所做的工作实际上应该是技术创新。

  原创的科学研究很难获得资助,因此我们所谓的科学创新大多数只是在跟风而已。从国家基金的资助来看,恰恰如此,紧跟国际热点的想法总是容易获得资助。从发表论文来看,也是如此,高影响因子期刊总是发表热点话题的论文,而不是挑战性的结果。这样的研究有没有必要?当然有必要。应不应该大力资助?那要看政府的钱袋子。但是,如果跟风就可以获得不错的利益,跟得久了,就会失去超越的动力。就像长跑比赛,如果我们给第二、第三名的奖励多于给第一名的奖励,谁还会争先做第一呢?很多科研人员正是把这些跟风研究当做生存之道,实际上是甘愿当长跑比赛的跟跑者,这样,既不需要证明自己工作的合理性,也可以获得不错的同行评价和经费收入,当然划算了。如此一来,所谓的科学创新就只是一个口号,实质上成为一种生意:国家既然那么喜欢SCI论文,科研人员就会把发SCI文章等同于科学创新,就会“批量制造”创新,这种群体行为产生大量“创新”泡沫,会直接把真正的创新埋没。目前各大出版公司争先恐后地创立新的刊物,就是为了容纳不断增加的“创新”泡沫。问题来了,泡沫毕竟是空的,也是脆弱的。

  现实中,大多数以科学创新为生存之道的科研人员都生存艰难,除了向政府要钱,似乎别无他法。在政府主导科技投入的政策下,这种生存方式还可以维持一时,一旦政策制定者意识到大量投入只是产生了丰富的“创新”泡沫,就会改变投入方式。政府已经准备寻求政府投入和市场投入的平衡,正在引导转变,正如,中国经济的跛足发展必须寻求政府投资和银行信贷的平衡。在最近公布的科技分配体制改革方案中,政府投入会集中于真正的创新研究,原先那些造成权力寻租和“创新”泡沫的计划将被终结,因此,大多数所谓的科学研究将被视为可以舍弃的部分。科研人员们将何去何从?

  回归正确的生存之道,为市场和企业做贡献。市场有巨大需求,但往往并不需要最新的东西,尤其在尚处于追赶发达国家状态中的中国。由于起步晚,中国企业需求的多数属于落后技术,因此企业家往往不认为科学家的创新成果甚或追踪热点的研究与自己有关,这样就产生研究与需求的鸿沟。如果科研人员无视市场的真实需求,一味地按照自己的路子前行,结局只能被企业敬而远之,那样的研究无非是自娱自乐罢了。此时,科研人员可能会觉得心理失落,原先做的“高大上”工作居然不被市场认可,反而要去做那些落后的东西。当企业最为紧迫的技术需求被满足、企业的盈利可以持续后,科研人员就可以引导企业向“高大上”技术迈进,在这方面,政府会帮科研人员,因为政府不可能永远迁就企业使用低端淘汰的技术给生态环境造成无休止的损害。

  如此看来,帮助企业提升技术,满足市场需求,不把修补性质的“科学创新”本身当作生存之道,科研人员才能生存无忧。

相关文章

国际最新研究:森林采伐管理能保护大型濒危哺乳动物

中新网北京4月11日电(记者孙自法)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最新发表一篇生态学研究论文称,负责任森林管理认证体系覆盖区域内的哺乳动物比非认证管理森林里的哺乳动物更丰富,被捕猎的威胁更低。这项研究基于对......

挖掘市场新机遇医疗器械产业创新发展研讨会圆满召开

2024年4月9日,由宝予明制医疗器械服务集团和中国-东盟医学装备产业联盟主办的“医疗器械产业创新发展研讨会”在上海举办。本次研讨会以“医疗器械企业境内法规实践;国产创新医疗器械出海需求”为主题,旨在......

研究重建过去300年以来喀斯特区森林演变过程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研究员王克林团队在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历史人类扰动及森林演变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4月5日发表在Earth’sFuture上。大规模生态......

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钟秉林辞世,享年73岁

著名教育家、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钟秉林于2024年4月7日辞世,享年73岁。钟秉林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者,担任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中国教育......

科学家揭示番茄闭花授粉形成机制

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吴双团队首次解析了番茄通过形成特殊表皮毛,改变花的结构,进而改变授粉方式的分子机制。该研究为未来改造植物授粉方式,增加结实率和提高植物的逆境适应力,以及未来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控制提供了重......

“人工智能时代的高等教育”研讨会举行

3月28日,“人工智能时代的高等教育”研讨会在上海举行。会议由北京大学未来教育管理研究中心主办,上海创智组织管理数字技术研究院协办,来自教育界、企业届和专家学者近200人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北京大学未来......

“左撇子”形成与啥因素相关?研究发现罕见遗传变异

中新网北京4月3日电(记者孙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学术期刊《自然-通讯》最新发表一篇遗传学论文认为,罕见的会引起蛋白质改变的遗传变异和微管蛋白基因,可能与人类俗称“左撇子”的左利手的形成有关。这项研......

2024年全国数据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健全数据基础制度数字化赋能高质量发展

4月1日至2日,2024年全国数据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国家数据局正式挂牌后的首次全国数据工作会议。会议从着力健全基础制度、释放要素潜能、加快转型赋能、促进科技创新、完善基础设施、强化安全保障、推进......

上海交通大学2024年“学森挑战计划”启动

3月30日,上海交通大学举办2024年“学森挑战计划”启动仪式。2000余名高一学子及百余所重点中学校长线上下齐聚交大,共话拔尖创新人才大中学一体化培养。 今年是“学森挑战计划”开展的第四年......

2024医疗器械产业创新发展论坛顺利召开

3月29日,2024医疗器械产业创新发展论坛在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召开,论坛紧密围绕“聚力协同·创新赋能”的核心主题展开深入研讨,旨在推动医疗器械产业的创新发展。本次论坛汇聚了300余位师生校友及医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