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4-26 09:29 原文链接: 心有大我砥砺前行——记吉林大学化学教师团队

  北京4月24日电

  在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和黄大年一样,怀揣着科技报国的梦想,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精神,以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态度,奋斗在科学研究第一线,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世界一流的创新成果;他们以学生为本,苦练教学基本功,立德树人,精心哺育桃李,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专业人才;他们关注社会,积极发挥科技教育为社会服务的作用,做到了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的统一;他们师德高尚,躬耕杏坛,甘于奉献,执着进取,是吉林大学师资队伍的排头兵。他们就是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吉林大学化学教师团队。团队负责人于吉红教授就是这群人当中具有代表性、示范性的一位。

  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


于吉红教授为学生讲述思政课

  作为一线教师,于吉红始终将传道授业、立德树人放在第一位。她坚信扎实的本科生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石。无论工作多么繁忙,她都会准时出现在教学课堂,亲自为学生上课。在课堂上,她注重向学生们介绍国际上最前沿、最新的研究进展,开拓学生们的视野。于吉红还特别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她走进学生思政课堂,宣讲十九大精神。她寄语青年学子,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新时代的开路先锋。

  因材施教 润物无声

  执教以来,于吉红共培养博士40余人,已有20余人晋升为教授或副教授,其中包括国家青年千人和优青获得者。她一直秉承“兴趣是最好的导师”教育理念,注重结合学生实际特点进行引导式教学。她会在入学之初和学生一对一地探讨,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给出个性化研究指导,将启发创新思维和塑造科研能力相结合,做学生开拓创新的引路人。于吉红相信每位学生都是一块可雕琢的璞玉,只要因材施教都能成才。

  自1998年在国外完成博士后回国后,二十年如一日,忘我地工作,节假日对于她来说从来都是与工作日无异。在她的言传身教下,团队成员、学生们和她一样把“天道酬勤”立为座右铭。每当学生因科研进入瓶颈期而垂头丧气的时候,她都会悉心指导和鼓励,使学生重新得到前行的动力,重拾面对挑战的信心。

  砥砺奋进 勇攀高峰

  2015年,于吉红成功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院士后,她担负起更大的责任和重担。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于吉红带领团队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致力于高效催化材料的材料基因组研究。面向国家“双一流”建设,她肩负起“多孔功能材料分子工程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负责人的重任,致力于在更高水平开展国际科技创新合作。

  作为科研工作者,她始终不忘初心,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断奋力前行,并取得了累累硕果。2016年,她带领研究团队首次发现了羟基自由基加速分子筛成核的机制,该成果发表在世界权威性学术期刊《科学》上。这一发现不仅使业界对沸石分子筛的生成机理有了全新的认识,而且为石油化学工业具有重要需求的分子筛催化材料的高效、节能和绿色合成开辟了新的路径。2017年3月,鉴于她在分子筛纳米孔材料的分子工程学这一前沿科学领域所作出的重要创新性贡献,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向她授予化学化工杰出女性奖。

  科技创新 人才驱动

  吉林大学于2016年成立了未来科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于吉红教授担任实验室首任主任。作为与国家外专局共建的全国首家高校中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基地,于吉红带领实验室紧密围绕新物质的创造与转换、新能源材料、智能制造、精准医疗等未来科学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引进国际顶尖学术大师,组建中外联合科研团队,开展前沿科学探索及应用研究。目前,多位世界级科技大师和领军人才参与到实验室高水平科研合作当中,产出了一系列重大标志性科研成果,实验室在团队建设、科学研究、国际合作等方面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推动着学校发展和“双一流”建设实现新跨越。

  张晓安教授,旅美科学家,2008年全职回国工作,2009年入选中国首批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归国以来,张晓安教授将几十年所学倾囊而出,以榜样的力量影响和教育他的学生,带领学生们攻研在国际科技最前沿,首次在国际上提出并率先展示了以喷水打印代替喷墨打印的绿色打印技术和电致原位酸碱及诱导可逆变色理论,并成功地展示了这类新型电致变色技术在更加节能的吸光类数码显示领域的潜在应用。

  徐家宁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自1982年留校任教35年,一直在坚持在本科教学一线,教书育人,锐意教学改革。2006年以来,他所负责的“化学基础和综合实验”课程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化学实验教学中心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编的“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基础化学实验》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化学实验教学团队”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主持的“化学基础和综合实验”课程评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主编的《基础化学实验》教材评为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等。

  宋大千教授,现任吉林大学吉林省光谱分析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是青年教师的典型代表。在工作中,宋大千教授注重合作,勤于交流,脚踏实地,不畏艰难,敢于向高难的科研课题挑战。目前已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仪器专项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国家重大科学仪器专项和省部级重大、重点科技项目20余项。主持完成的“食品中掺假物和有益有害成分的检测”项目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参与完成的“食品和饮用水中典型有害因子快速检测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获中国分析测试协会CAIA一等奖,参与完成的“食品和饮水安全快速检测、评估和控制技术创新及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宋大千秉持“教育的使命是要为经济和社会服务”的理念,用自己的专业技术为企业排忧解难,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帮助企业开展技术研发、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有效模式和长效机制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他所研制的设备在吉林省1300个食品安全检测室及60个食品安全质量检测站得到广泛应用,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

相关文章

15名研究生联名举报北邮副教授

侮辱、谩骂、帮其女儿作弊……15名研究生联名举报北邮副教授4月9日晚,有网友发帖称,北京邮电大学15名研究生联名举报导师郑某存在师德、师风方面的不当行为。举报文件截图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官网......

科学家开发出柔性可穿戴长波红外光热电探测器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姜鹏、副研究员陆晓伟、包信和院士团队开发了柔性、可穿戴长波红外光热电探测器,并将其用于电子皮肤非接触温度感知。相关成果发表在《先进材料》上。仿生触觉是智能机器人......

《自然》(20240404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Nature,4April2024,Volume628Issue8006《自然》2024年4月4日,第628卷,8006期拉德克里夫波在振荡▲作者:RalfKonietzka,AlyssaA.Good......

评上教授后,我的科研创造力却枯竭了

评上教授,意味着学术地位提升、能调动更多资源、脱离“非升即走”苦海……以至于很少有人会思考,它会带来哪些“副作用”。一位来自加拿大的水文学教授却勇于自我剖析。他表示,“评上教授,让我的科研创造力趋近枯......

关于征集2024化学领域前沿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的通知

各位会员:根据《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征集2024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的通知》要求,中国化学会面向全体会员和化学工作者启动化学领域前沿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的征集工作。有......

远程新能源中化学建投将共建绿色甲醇全产业链生态体系

1月28日,远程新能源商用车集团与中化学建设投资集团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北京进行,双方将围绕甲醇产业、甲醇贸易、新能源及甲醇商用车推广、产业园区共建等领域进行战略合作,助力加快构建能源新发展新格局,增强......

吉林大学,停招一类学生

各位考生:经学校研究决定,我校自2024年起停止高水平运动队招生。特此公告。吉林大学教务处本科生招生办公室2024年1月12日......

巴西研究发现恒星化学成分与其行星间的相关性

巴西圣保罗大学天文学、地球物理和大气科学研究所(IAG-USP)的科研人员研究了192颗与太阳相似的恒星样本,发现行星的存在与恒星中低锂含量之间存在相关性,这种相关性或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太阳的锂丰度与其......

痛惜!华南理工大学985教授、博导去世,年仅40岁

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教授丘勇才,因病于2023年12月3日去世,年仅40岁。丘勇才,男,本硕博分别毕业于广东海洋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香港科技大学,2012年起先后在香港科技大学、斯坦福大学与中国......

46位拿到“新基石”连续5年2500万不看项目只看人

2023年10月30日,腾讯公司“10年100亿元资助基础研究”的“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第二期名单发布,来自数学与物质科学、生物与医学科学领域的46位科学家上榜,成为第二批“新基石研究员”。2023年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