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2-18 10:37 原文链接: 我国60年国际科技合作成果

  新华网北京2月16日电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蓬勃发展,已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手段。我国的国际科技合作已从一般性的学术交流、技术引进,上升到合作研究、合办科研机构以及参与和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的新阶段,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高水平国际科技合作的良好局面,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在国家总体外交中发挥了独特作用。

  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欧科技合作愈加深入。2008年11月在布鲁塞尔召开的第七次中欧科技合作指导委员会会议上,中欧双方就启动高水平和平等的中欧科技合作新机制——“中欧科技伙伴计划”达成一致,把应对气候变化、能源和生物学等确定为重点合作领域。欧盟方面表示,在《欧盟第七个研发框架计划》的范围内,欧盟将与中国在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技术、替代能源技术、纳米技术、信息技术和中草药技术等方面进行合作。

  发展新能源,逐步替代以煤炭和石油为主的传统化石能源,是我国能源发展的长远战略。我国通过国际科技合作,已经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氢能和燃料电池等方面,与美、意、加及俄等国开展了广泛合作。如中意氢能合作计划,在氢能存储方面取得进展。中方科学家已发表论文52篇,申报ZL21项。由于中意氢能计划的顺利进行,推动了其他各国对我国氢能发展的投入。

  利用中德国际合作,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自2004年温家宝总理访德时,由科技部与德教研部签署了《有关振兴东北工业的科技合作备忘录》以来,双方在多个领域进行了合作和交流。双方以项目为中心,用“2+2”合作模式为组织形式,以解决企业技术问题为目标,形成了十几个合作团队。共同研发的项目中,既有有助于解决我企业技术难题,如使我国国产发动机满足欧4标准、低成本的激光光源,也有企业间的商务合作,如准分子激光光学系统合作生产,建立合资激光加工公司。这些合作的完成大大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

  中日之间通过“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JICA)和日本花甲协会等,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到2004年底,中日通过JICA渠道,共组织实施了72个专项技术合作项目,162个调查合作项目。组织了大约1500名技术管理人员赴日本培训,邀请了5000多名日本专家来华进行技术指导。此外,还引进日本花甲专家3500名。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特别在改革开放后,通过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大幅度提升了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在一些关键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

  如我国与俄罗斯开展了7000米载人潜水器研制。这一计划的开展,缩小了我国与世界海洋强国之间的技术差距,为我国深海科学的发展和深海矿产资源的勘探提供了技术保障。

  我国与欧盟在“伽利略全球卫星导航计划”的成功实施,将打破美国一国垄断卫星导航的局面,使各国可获得可靠的全球卫星导航服务。中国企业参与伽利略计划的合作项目达到14个,其中包括已签署的卫星接收机和芯片开发等两个项目。

  通过国际合作,研制出国际一流的高性能、具有实用价值的CPU芯片与SOC芯片,开发出了龙芯一号和龙芯二号通用CPU芯片,实现了我国高性能CPU的跨越式发展。使我们在一些关键技术,如E2K一类采用显示并行指令计算的高性能CPU的核心技术,高性能CPU芯片的新型体系结构探索,芯片后端设计技术等,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目前在这些方面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农业领域,通过实施“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学技术计划”(简称948计划),2001-2005年的5年期间,中央财政总共对农业投资4.6亿元人民币,而总引进品种资源1万余份,引进先进农业技术成果及适用技术1200多项。重点农作物种质资源的集中引进,以及此后的再创新,突破了我国中长期粮食安全的技术瓶颈。

  我国主持了国际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国际人类蛋白质组计划(HPP)是继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之后的又一项大规模的国际性科技工程。首批行动计划包括由中国科学家牵头的“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和美国科学家牵头的“人类血浆蛋白质组计划”。“国际人类蛋白质组计划”的总部设在中国首都北京,这是中国科学家第一次领导执行重大国际科技协作计划。

,

  中美共同改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正负电子对撞机”是近代研究基本粒子的重要工具。该“十五”重大科学工程已于2009年7月 17日竣工验收,使“对撞机”的工作效率提高约100倍,成为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双环对撞机之一。

  配合国家总体外交战略,促进科研机构和企业“走出去”。通过国际科技合作,加深了更多国家对我国的了解:中国的发展会成为世界和平、和谐发展的积极因素。

  通过参与全球气候变化谈判、围绕二十一世纪议程的国际合作、参与联合国千年评估国际合作,通过参加国际对地观测计划并发挥领导作用,参与国际碳吸收计划、国际氢经济计划等,有力地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我国创办的第一个国际科技组织“国际数字地球协会”,已得到国务院的批准。我国发起创办的“国际动物学会”的决议,已得到第28届世界生物科学联盟的批准。由我国牵头发起成立的“亚太催化学会”正在筹备之中。

  截至2008年,我国已与15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同其中97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103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

相关文章

中科院与河北省举行科技合作会谈

4月20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张涛一行在石家庄会见了河北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正谱,并与副省长严鹏程等举行了科技合作会谈。张涛代表院党组感谢河北省长期以来给予中科院各项工作的大力支持,特别是近......

55项!2022年湖北省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拟立项清单发布

根据《2022年度省级科技计划组织工作方案》的要求,湖北省科技厅组织开展了2022年度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的评审论证工作。共计55项拟立项清单如下:......

这十年,我国科技“软实力”提升几何

作者:本报记者詹媛《光明日报》(2022年07月20日01版)公民科学素质、科技期刊、全国学会等科学共同体的建设、与国外科技组织的合作交流等代表着一个国家科技“软实力”的水平。记者19日从中国科学技术......

科技部部长:中国科技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

中新网北京2月25日电(记者孙自法)中国科学技术部(科技部)部长王志刚25日强调,在改革开放历程中,科技开放始终走在前列。面向未来,中国科技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当天在北京举行科技创......

打破创新要素流动壁垒粤港澳科技合作驶上快车道

在今年东京奥运会上,中国香港运动员李慧诗在场地自行车女子争先赛中夺得一枚铜牌。“这离不开粤港澳大湾区科研协作的力量。香港科技大学机械及航天航空工程学系讲座教授张欣借力位于广州的超级计算机‘天河二号’的......

大湾区科学论坛:战胜疫情要靠全球科技合作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持续推进的引领带动下,深入推动粤港澳科技合作和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已成为粤港澳三地的强烈共识。这是12月11日至13日在广州举行的2021年大湾区科学论坛发出的信息。2021年大湾区......

中俄科技合作成果展在莫斯科开幕

7日,由中国科技部主办、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承办的“中国科技创新及中俄科技合作成果展”在俄罗斯斯科尔科沃创新中心隆重开幕。这是中俄科技创新年的重点活动之一。中方展区是“诺贝尔愿景·开放式创新2.0”论......

又一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初审结果公布

12月4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官网发布了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合作研究项目初审结果,经初步审查并与俄方协商,最终10项申请通过初审。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

中国-斯洛文尼亚科技合作委员会交流项目开始征集

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关于征集中国-斯洛文尼亚科技合作委员会第13届例会人员交流项目的通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斯洛文尼亚共和国政府科学技术合作协定》及《中华人民和共国和斯洛文尼亚共和国科学技术合作委员......

70年,中科院描绘国际科技合作“工笔画”

11月7日,北京怀柔科学城迎来了一位新“客人”。在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北京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刘印春的见证下,“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正式在此落户。这一由中科院倡议并联合40多个国家、地区的科教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