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8-24 17:26 原文链接: 植物细胞结构与植物徒手切片观察试验(一)

实验方法原理 1.  了解植物细胞形态的多样性;简易染色技术。

2.  掌握植物细胞的结构和植物徒手切片技术。

3.  识别和鉴定植物细胞中常见的后含物。

实验材料 洋葱青辣椒红辣椒马铃薯块茎鸭跖草菠菜叶山楂番茄麦粒蓖麻扁豆花苹果种子根

试剂、试剂盒 甲基蓝碱性紫间苯三酚酒精氢氟酸蒸馏水

仪器、耗材 显微镜解剖镜刀片载玻片盖玻片镊子吸水纸培养皿表面皿染色碟吸管酒精灯纱布绸布毛笔刷

实验步骤

一、植物细胞结构

1.  植物细胞形态的观察

(1)清洗玻片将盖玻片、载玻片用水清洗干净,用纱布擦干。

(2)取材将载玻片平放在实验台上,在其中央加一滴蒸馏水,用镊子或吸管取植物组织离析材料放在蒸馏水中。

(3)加盖玻片把盖玻片的一边先与载玻片的水滴边沿接触,再慢慢的放下另一边,将盖玻片下的空气挤出,以免产生气泡。

(4)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各形状的细胞。

2.  细胞壁、细胞核、细胞质和液泡的观察

将洋葱鳞片状叶(或大葱鳞片状叶)纵向切一窄条(宽0.5 cm),然后用刀片在鳞片叶内表皮处与窄条垂直的方向轻切两刀(划破表皮即可),两刀距离0.5 cm左右。用镊子将两切缝间的一块表皮轻轻撕下来。装片时先在洁净的载玻片上放一滴清水,再放洋葱表皮,盖上盖玻片。在低倍镜下观察,即可看到许多无色透明的长行细胞,在细胞中的细胞质内有一个圆形的细胞核。将装片从显微镜上拿下,加碘液染色。用高倍镜观察,可以看到细胞壁和染成黄褐色的细胞核、染成淡黄色的细胞质及细胞质里的液泡。

3.  线粒体的观察

撕取鸭跖草叶或大葱叶的内表皮一小块,置于载玻片上,加一滴0.25 %碱性紫,1—2分钟后冲洗除去染色剂,加水制片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到一些微小的颗粒被染成紫色,这些颗粒具有布朗运动,这些颗粒就是线粒体。

4.  植物细胞内的质体观察

(1)叶绿体

取葫芦藓拟茎叶体或黑藻放在载玻片上,用刀刮下一小部分叶片,制成装片,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可看出葫芦藓的叶片形状是近长方形,每个细胞内含有许多颗粒状的叶绿体。换高倍镜放大观察,可清楚地看到其细胞内的叶绿体是圆饼状。

(2)白色体

取紫鸭跖草较幼嫩的叶,沿叶脉处撕取表皮,制片观察,可见许多粒状的白色体,分布在细胞核的周围。

(3)有色体

取成熟的番茄(或红辣椒)果实,用针从果皮下挑取一小块果肉制成压片,用高倍镜观察,可以看到在它们的果肉薄壁细胞的细胞质中具有橙红色的有色体。

 


相关文章

植物如何实现免疫调控?中国科学家阐释“平衡之道”

5月15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研究员王二涛团队、张余团队以及何祖华团队在水稻免疫机制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并发现了植物蛋白泛素化的新机制。相关研究发表于《自......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在植物识别病原和共生微生物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水稻生产面临着挑战:一是水稻生长过程中常受到稻瘟病菌等病原真菌的侵扰,过度依赖化学农药,从而对环境和食品安全构成威胁;二是水稻对磷、氮等营养元素的需求,导致过度施肥,污染环境......

机器学习方法可精准预测作物抗病性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作物病原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创新团队联合国内科研单位,利用机器学习策略,成功开发出根据作物基因型精准预测抗病表型的方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工程》(Engineerin......

叶下珠科药用植物基因组研究获新进展

近日,我国科学家在叶下珠科药用植物基因组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揭示了多次杂交与多倍化事件共同塑造了叶下珠科复杂的物种形成历史。相关成果发表于《植物学杂志》(ThePlantJournal)。叶下珠科......

高产又适合机械化作业的油菜新品种“秦优1618”

油菜是我国植物油第一大油源,每年可提供优质食用油约520万吨,占国产植物油的47%;每年还生产高蛋白饲用饼粕约800万吨,是我国第二大饲用蛋白源。但是,其产业发展现状是因油菜种植效益较低导致农民种植积......

研究揭示植物激素调控苜蓿花芽发育的分子机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草种质资源创新与生物育种团队揭示了植物激素参与调控紫花苜蓿花芽生长发育的调控机制,该研究为苜蓿分子育种提供了重要的基因资源,为提高苜蓿种子产量提供了新的思路。相关研究成果......

斯里兰卡药用植物和真菌生物活性成分研讨会举行

5月10日,斯里兰卡药用植物和真菌的生物活性成分研究研讨会在广州举行。研讨会现场。姚景龙供图中国科学院国际人才计划国际杰出学者(PIFI)、国家基础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U.L.B.Jayasinghe......

研究发现木豆活性成分抗诺卡氏菌作用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植物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邱声祥及其团队,研究发现了木豆活性成分抗诺卡氏菌作用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民族药理学杂志》(JournalofEthnopharmacology)。......

研究多年,只为“挖一口深井”

“赶巧了,实际上这两项工作我们‘磨’了很多年了。”近日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提及一个月内在《细胞》和《自然》连发论文,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张余一语道出科研背后的艰辛。过去十几年......

学者发表薹草属宽叶薹草组一新种——清远薹草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陈红锋及其团队在广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资助下,研究发表了薹草属(Carex)宽叶薹草组(sect. Siderostictae)一新种——清远薹草(Carex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