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陈士云研究员领导的病原细菌学科组在耶尔森氏菌三型分泌系统主调控蛋白LcrQ分泌机制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结果近期发表在国际微生物学刊物Molecular Microbiology。

  三型分泌系统(Type III secretion system,T3SS)是革兰氏阴性病原细菌重要的毒力系统,研究其调控机制对控制病原细菌的感染具有重要意义。耶尔森氏菌的T3SS由一个毒力质粒编码,是研究T3SS调控及运转机制的重要模式菌株;其中LcrQ蛋白是T3SS主要的负反馈抑制因子,早在1995年就被鉴定参与耶尔森氏菌T3SS的负反馈抑制作用,全局性调控T3SS的表达和分泌。目前已知LcrQ在T3SS诱导条件下被分泌到细菌胞外激活T3SS,但尽管经历了将近20年的研究,LcrQ蛋白如何发挥负调控T3SS的功能以及LcrQ从细菌胞内被分泌到胞外的机制等研究一直没有进展。

  该学科组博士生李云龙等通过构建毒力质粒上的基因过表达文库,筛选可以全局性调控T3SS的蛋白,结果发现分泌装置蛋白YscV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通过构建yscV及yscV/lcrQ双缺失突变株等,发现YscV对T3SS的全局性调控作用依赖于LcrQ蛋白,并发现YscV不是通过影响LcrQ蛋白的表达而是直接控制LcrQ蛋白的分泌来实现其调控作用。进一步的细菌双杂交及Pull-down分析结果均表明,YscV的C末端493-511区域与LcrQ存在直接的相互作用,且该相互作用对LcrQ的分泌是必须的。基于以上结果,提出了依赖于YscV的LcrQ分泌介导的反馈抑制模型。这项研究首次揭示了分泌装置蛋白YscV在主调控蛋白LcrQ分泌过程中的功能,为T3SS负反馈调控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也为进一步系统阐释T3SS的调控机制提供了重要基础。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YscV依赖的LcrQ分泌及反馈抑制T3SS模型

相关文章

大模型让全球“黑客”狂欢!AI安全向何处去?

对网络安全而言,每一次新的信息技术浪潮都蕴含着巨大机会,同时也意味着巨大的挑战。这是因为,新技术必然带来新的安全问题和新的需求,而“黑客”往往能快一步利用新的漏洞并发起攻击,“防守方”则需要更快的响应......

发现SMARCA5蛋白促进急性髓系白血病发生发展的机制

5月21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王兰研究组在《发育细胞》(DevelopmentalCell)上在线发表了题为SMARCA5reprogramsAKR1B1-mediatedfructose......

新突破!HPLC分析mRNA聚集体新方法:大孔径SEC

DNA的发现是人类研究地球生命遗传本质的里程碑。地球上几乎所有生命,从病毒、单细胞微生物、低等真核生物、动植物、哺乳动物,乃至人类都使用DNA遗传物质进行细胞复制和生命繁衍。而mRNA的发现也是同样重......

采用Sora同款架构,混元文生图大模型宣布开源

5月14日,腾讯宣布其旗下混元文生图大模型全面升级,并对外开源。据了解,这是首个中文原生的类Sora架构开源模型,填补了国产大模型在文生图先进架构上的空白。目前,主流的文生图开源生态基本围绕英文建设,......

新研究揭示潜在影响EBV感染的重要因素

近日,我国科学家突破性研究揭示了干扰素诱导的跨膜蛋白1(IFITM1)通过关键氨基酸位点竞争性抑制EB病毒(EBV)表面糖蛋白与上皮细胞感染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A2(EphA2)的结合,形成“钳形......

港中大研发精准计算模型预测病毒基因演变

香港中文大学(港中大)2日公布,港中大医学院研究团队建立了一套精准计算模型“beth-1”,能准确预测病毒基因演变,有助在设计流感疫苗时选择最具代表性的病毒株。港中大医学院表示,流感病毒会持续出现基因......

上海药物所揭示E6AP活性动态调控分子机制

4月26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余学奎、罗成团队合作,利用冷冻电镜技术分别解析了HECT型泛素连接酶家族E6AP蛋白、人乳头瘤病毒(HPV)的癌蛋白E6结合E6AP不同构象复合物的结构,并结......

蛋白降解靶向嵌合体降解剂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许永团队报道了一种新型的、高效的靶向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结合蛋白CBP/腺病毒EA1结合蛋白p300(CBP/p300)的蛋白降解靶向嵌......

中国科学家发现低糖诱导神经元凋亡的新机制

4月8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李佳课题组和浙江大学教授李新课题组合作,开发了一种新型探针,为气体信号分子一氧化氮(NO)调控低糖诱导的神经元凋亡提供了新见解。相关研究发表于《化学科学》。葡萄......

蛋白冠调控纳米酶活性研究获新进展

近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陈春英院士、吴晓春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王黎明研究员团队合作,在蛋白冠调控纳米酶活性研究领域获新进展,相关研究已在《美国化学会志》发表。纳米酶表面吸附蛋白的形状影响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