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9-12 11:42 原文链接: 水稻科研国家队扎根“北大荒”

  黑龙江宝清,地处三江平原腹地,县域1万平方公里,素有“一个宝清县,半个北大荒”之说,被誉为“北国粮仓”。

  8月底,中国水稻研究所北方水稻研究中心在这里揭牌,意味着这支水稻科研的国家队将正式驻扎“北大荒”。

  在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华俊看来,建设北方水稻研究中心,就是要“着力解决东北水稻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为不断提升东北地区水稻核心竞争力,保障国家口粮绝对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粮食生产布局新形势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国和消费国,全国六成以上居民以大米为口粮,可以说,水稻是最为重要的口粮品种。

  “湖广熟,天下足”,长久以来,我国粮食生产主要集中于黄河以南地区。不过,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布局发生了显著变化,东北地区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输出地,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原先以南方为主产区的水稻从上世纪80年代以后逐渐在东北地区“攻城略地”。以黑龙江为例,该省2016年水稻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为4805万亩和2255万吨,分别是1980年的15.2倍和28.4倍,占全国水稻面积和总产的比重也分别达到了10.6%和10.9%。

  不仅面积上“十分稻田有其一”,黑龙江稻米的商品率也高达70%左右,对保障粮食主销区的粮食供应意义重大。特别是近年来粳米消费区域不断拓展,粳米人年均消费量已从50斤增加至70斤以上,作为我国最大的粳稻种植区,黑龙江水稻发展得如何,关系重大。

  “黑龙江水稻稳定发展,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满足居民消费升级需要以及促进粳稻科技与市场走出去意义重大。”唐华俊说。

  东北水稻的科技问题

  不过,中国水稻研究的科技资源长期以来主要集中在南方主产区,相比之下,东北地区的水稻科研力量还比较单薄。

  “急需国家加大对科研设施的投入,加强基础研究,解决科技力量与东北地区水稻产业发展不匹配的问题。”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程式华说。

  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院长李文华看来,黑龙江水稻种植面积大,品质总体较好,但“不平衡”。

  以五常大米为代表的第一积温带的稻米品质上佳,但面积十分有限;第二、第三、第四积温带水稻种植面积广袤,比如宝清所处的第二、第三积温带,是黑龙江省水稻种植最为集中、面积最为广大的地区,但这些地区稻米品质亟待进一步改进。

  东北地区水稻发展另一大问题是趋紧的资源环境约束,“黑土地”正面临黑土层变薄、地下水位下降等问题,今年寒地“井灌稻”被农业农村部“点名”要求压减面积,无疑说明东北地区水稻的发展,还须解决不少生态问题。

  此外,程式华认为,该地区水稻品种的稻瘟病抗性和低温灌浆能力还有待提高,稻作技术发展也不平衡,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尚有许多关键共性技术亟待突破”。

  “正因为有科研上的需求,我们才建立北方水稻研究中心,搭建科技创新的平台。”水稻所科研管理与国际合作处处长曹立勇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

  他表示,中心将与黑龙江省内和东北地区科研院所、相关企业分工合作,从基础研究方面突破,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科技支撑。

  边建设 边科研 边产出

  此前,中国水稻研究所已经在黑龙江进行了稻作技术研发、土壤改良和品种选育等科研工作,并取得初步成效。

  约10年前,该所高级农艺师王一平就已在黑龙江开展新品种选育试验。在他看来,北方水稻研究中心这一科研平台的建立,对科研将有“极大支持”。

  “最直接的帮助,就是有了固定的试验田。”他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中心的设立将免去科研人员四处租地的奔波与繁琐,管理上也将更为规范。

  今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同意设立中国水稻研究所北方研究中心。根据规划,北方水稻研究中心占地417.49亩,将建设综合实验楼、辅助用房、科研示范田、新技术示范田等,与海南南繁中心一道,构成中国水稻研究所“一所”加“南北两中心”格局。

  程式华透露,中国水稻研究所将从6个学科领域组建8支创新团队,把中心建设成北方水稻稻种资源创新、优异品种创新、生产技术创新、科技成果共享的平台。

  唐华俊指出,要秉承“边建设、边科研、边产出”的工作思路,力争5~10年时间,使北方水稻研究中心成为在全国水稻科技研发和技术推广方面有重大影响的科研平台。

  “不仅仅服务黑龙江以至东北水稻生产,还要辐射到华北、西北地区,”唐华俊对中心寄予厚望,“更要全面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总体部署,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水稻科技、市场等方面的深度合作。”

相关文章

李家洋:国家需求植根于我的思想深处

粮食安全是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如何用世界8%的耕地,养活世界20%的人口?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育种创新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2018年1月8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

罗锡文给师生科普:水稻生产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4月26日,由广州市科协、广州市教育局、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主办的2024年广州“院士专家校园行”活动走进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课堂,让师生进一步了解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历程。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

中哥水稻联合中心在华南农业大学揭牌

4月16日,哥伦比亚托利马大学、国家水稻种植联合会代表团到访华南农业大学,共同为中哥水稻联合中心揭牌。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李凤亮接待了代表团一行。座谈会上,李凤亮指出,华南农业大学水稻学科历史悠久、实......

国家耐盐碱水稻产业联合会启动

4月9日,由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下称国创中心)牵头,联合相关科研单位、优势企业发起成立的国家耐盐碱水稻产业联合会启动大会在海南省三亚市崖州湾科技城召开。据介绍,联合会的成立将进一步加强产业链与......

另辟蹊径对抗“水稻癌症”

 稻瘟病田间为害症状。受访者供图■本报记者李晨被称为“水稻癌症”的稻瘟病是一种毁灭性真菌病害,每年给我国造成的粮食损失高达30亿公斤,严重制约我国主粮作物的稳产、高产和优产。为了攻克稻瘟病,......

研究揭示水稻RNA识别结构域蛋白抑制外源基因沉默的机制

植物是复杂的生物系统。植物体内基因的表达受到多种水平的调控,如转录水平、转录后水平、DNA甲基化/去甲基化等,从而对基因表达进行精密高效的调控。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张劲松研究组筛选OsEI......

植物所发现水稻中控制两个时期的耐寒分子模块

在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苗期和孕穗期是两个对低温胁迫非常敏感的阶段,但鲜有关于同时调控两个时期的分子模块的报道。解析水稻低温信号调控网络、挖掘关键调控基因以及开展分子设计育种,是解决水稻耐低温胁迫的有效......

罗锡文团队在水稻无人农场研究方面获新进展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团队在水稻无人农场建设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提出了一种非线性系统下水稻自主收获中的运输车辆精准定位控制方法,以及一套主从式协同作业系统和相关控制策略。相关成果......

抗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水稻新种质创制成功

4日,记者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获悉,该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作物病原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创新团队与作物科学研究所等国内科研单位合作,采用基因编辑等方法,快速创制出对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具有广谱抗性的水稻新种质,......

让水稻也能像大豆一样榨油

9日,记者从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张健研究员团队获悉,该团队利用合成生物学手段将水稻种子油脂含量从2.3%提升至11.7%,为水稻、玉米、马铃薯、木薯等高产淀粉类粮食作物转换为油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