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中国水稻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Genomic variation associated with local adaptation of weedy rice during de-domestication” 的文章,以杂草稻群体为材料,通过基因组重测序及其群体遗传学分析,揭示了水稻去驯化过程遗传变化及其杂草稻环境适应的进化机制。

  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5月24日的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论文第一作者为樊龙江团队的邱杰博士,通讯作者为樊龙江教授和中国水稻所陆永良研究员。

  去驯化(de-domestication)是栽培作物和家养牲畜家禽等经常发生的遗传现象,是指植物或动物从人工环境返回自然环境,也称为“野化”(feralization)。目前对作物进化的研究大多都集中于作物的驯化,即植物从自然环境到被人工选择环境的进化过程。然而对“去驯化”的进化研究却鲜有报道。

  杂草稻目前已成为世界性的稻田恶性杂草,在东南亚、南美洲等稻区大面积分布,严重危害水稻生产。在我国江苏、广东、辽宁和宁夏等地大面积发生,杂草稻已成为我国稻田杂草中除稗草外最严重的杂草之一。杂草稻经过长期环境适应,具备落粒特征,种子成熟即散落田间,然后来年随水稻耕作生长季节与栽培稻伴生。由于其遗传背景与栽培稻极其相似(图1),除草剂难以根除,给水稻生产带来极大影响。对于杂草稻的起源,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去驯化(de-domestication)是杂草稻重要的起源,即杂草稻起源于人工驯化后的栽培稻。

  我国稻区杂草稻危害情况(2013年摄于江苏省扬州地区)。图中可见粳稻田中籼型杂草稻

  樊龙江教授课题组联合中国水稻研究所陆永良研究员课题组,从我国江苏、广东、辽宁和宁夏四地收集了155份杂草稻材料和76份当地历年栽培稻品种。其中杂草稻材料都具备了不同程度落粒性,红褐色种皮等杂草性状。

  对这些材料进行了全基因组重测序(平均层数18X)和群体分析发现:(1)我国杂草稻均起源于栽培稻,在起源过程中均经历了强烈的遗传瓶颈效应。其中江苏、广州杂草稻起源于籼稻,而辽宁、宁夏杂草稻起源于粳稻,且四个群体的起源方式为独立去驯化起源。(2)基因组分化分析分别鉴定出了四个主要杂草稻群体和去驯化相关的位点,且在7号染色体6.0~6.4Mb区间发现了各独立起源杂草稻的趋同进化区域。这段区域包括了决定水稻种皮颜色基因Rc且富集了一串编码水稻过敏性蛋白的相关基因。这段区域可能为水稻去驯化形成杂草稻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作用。(3)将杂草稻去驯化区域和栽培稻驯化区域比较发现,杂草稻去驯化过程中并非是简单的将栽培基因型恢复为野生型,而是利用新的变异和分子机制适应环境。这与家禽(鸡)去驯化后环境适应的遗传机制一致。研究人员通过等位基因频率变化分析发现,已有变异(Standing variation)和新的突变(new mutation)在不同类型(籼、粳)杂草稻进化中的作用有明显差异。

  另外,(4)杂草稻基因组上发现很多区域受到了平衡选择信号,表明杂草稻群体可能在从农田人为环境到复杂的自然环境的适应性进化过程中,受到了平衡选择从而产生更多的遗传多态性以适应复杂的生存环境。这一过程与水稻驯化过程经历的正向(定向)选择相反。

  这些研究结果,加深了对作物驯化和去驯化进化的遗传机制认识,对理解杂草稻环境适应机制及其防控和制定合理水稻栽培措施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

相关文章

“女娲”基因组计划发布第五项成果

近日,“女娲”基因组团队重点阐释了适应性选择下非编码调控元件对表型演化的影响,相关研究发表于《分子生物学与进化》。这项工作是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徐涛院士、何顺民研究员牵头的“女娲”(NyuWa)中......

一生中患病的几率或可预测,十种慢性病遗传风险估算更接近临床

通过分析基因组中数百万个微小的遗传差异,就可预测一个人一生中患某种疾病的几率。在过去的10年中,研究人员为数十种疾病制定了风险评分,希望有一天患者能利用这些信息来降低患病风险。在《自然·医学》杂志最新......

揭秘基因组“暗物质”

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基因信息传递过程中非编码RNA的调控作用机制”在人类遗传信息传递过程中,非编码RNA不参与编码蛋白质,占全部RNA的98%,如同宇宙中神秘的“暗物质”,是生命活动调控的......

构建水稻基因组倒位变异图谱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联合国内多家单位发布了迄今为止最大的水稻群体水平倒位变异图谱,并挖掘获得了新的水稻耐热优异等位基因,该研究对水稻育种改良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通......

基因组精确注释新方法:增强子鉴定新技术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动物功能基因组学创新团队研发出增强子鉴定新技术。该技术与传统技术相比,平均分辨率提高了约10倍,为基因组的精确注释提供了新方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核酸研究》(......

迈向CRISPR2.0,下一代基因编辑技术方兴未艾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本月稍早时间宣布,批准CRISPR/Cas9基因编辑疗法Casgevy上市,用于治疗12岁及以上镰状细胞贫血病患者。这是FDA批准的首款CRISPR基因编辑疗法。而11......

瑞孚迪:改变千万新生命——全基因组测序在新生儿筛查中的应用

导读:这项技术可以及早发现那些可能对患儿生命产生重大影响的罕见疾病。     瑞孚迪的这项首创研究证明了全基因组测序在对看似健康的新生儿的筛查中存在重......

科学家解析百余“神奇蘑菇”基因组以培育新品种

科学家收集了几十种“神奇蘑菇”的基因组数据,以了解驯化和培养是如何改变它们的,从而培育新品种蘑菇。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当代生物学》。裸盖菇的商业品种缺乏遗传多样性,因为它们被驯化为人类使用。而澳大利亚......

万种原生生物基因组计划取得阶段性进展

原生生物(Protist)是一大类单细胞真核生物的集合,包括单细胞真核藻类和原生动物等,组成了原生生物界。原生生物具有高度多样性,广泛分布于各类水环境中,在生态平衡、物质和能量循环、环境健康、动植物疾......

俄罗斯科学家参与创建基因组数据统一平台

来自俄罗斯、美国、土耳其和欧洲的科学家开发了一个Shambhala平台,可将大量基因活性水平的大数据结合起来。该数据库的创建将使科学家能够将不同实验中兼容性较差的数据结合起来。此项成果发表于《分子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