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1-11 10:58 原文链接: 激肽释放酶的组成及作用

  组成

  KKS是体内主要的降压系统之一,由激肽原、KLK、激肽酶和激肽组成。激肽家族包括缓激肽(bradykinin,BK,Arg?Pro?Gly?Phe?Ser?Pro?Phe?Arg),赖氨酰缓激肽(Lys?Arg?Pro?Pro?Gly?Phe?Ser?Pro?Phe?Arg),甲硫氨酰?赖氨酰缓激肽(Met?Lys?Arg?Pro?Pro?Gly?Phe?Arg)[3]。赖氨酰缓激肽及甲硫氨酰?赖氨酰缓激肽可被血浆及尿液中的氨基肽酶降解为缓激肽。

  KLK又称血管舒缓素,是激肽系统的主要限速酶,它是一组存在于多数组织和体液中的丝氨酸蛋白酶,是一种肽链内切酶。它特异性的在碳末端切割底物肽,可裂解激肽原释放具有活性的激肽,由激肽发挥对心血管系统及肾脏功能的调节作用。KLK分为两大类:血浆KLK和组织KLK,分别由前激肽释放酶(pre?kallikrein)和KLK前体(prokallikrein)转换而来。它们在分子量、底物、免疫学特性、基因结构和释放的激肽种类方面有很大差异。血浆KLK又称Fletcher因子,特异地在肝细胞表达,是一种高分子量糖蛋白,以HMWK为底物释放九肽即BK。组织KLK是一个大的基因家族,主要分布在肺、肾、血管、脑、肾上腺组织,为一种中等大小的糖蛋白。在所有已知的组织激肽释放酶家族中,只有胰/肾KLK可从激肽原释放活性激肽,它是由KLK1基因编码的人类KLK(hKLK1)蛋白。它主要以LMWK为底物,释放十肽的赖氨酰缓激肽,通常称为激肽。它的体内活性较BK强,它可以被氨基肽酶裂解为BK继续发挥作用[4]。

  在血液和组织间隙释出的激肽生物半衰期很短,仅有数秒,很快被激肽酶水解而失活。激肽酶主要包括激肽酶Ⅰ、激肽酶Ⅱ[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中性内肽酶24,11(NED24,11)、羧基肽酶及氨基肽酶。

  作用

  血浆型KLK参与凝血和纤溶过程,作用于HMWK释放BK调节血管紧张性、炎症反应以及内源性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过程[5]。组织KLK分解LMWK生成激肽,参与多种生理过程,对血压调节、电解质平衡、炎症反应等生理或病理过程进行调控[6]。

  激肽主要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途径以局部激素形式与2个不同类型的BK受体即B1受体和B2受体对邻近细胞发挥重要的生物学作用。B1和B2受体都是G蛋白耦合受体。B1受体对羧基端缺如的激肽具有高度亲和力和敏感性,例如去9位精氨酸缓激肽和赖氨酸?去精氨酸缓激肽。通常认为B1受体在正常组织内缺如,主要在细菌脂多糖(内毒素)及白介素刺激和炎症时表达,可能与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有关。B1受体激活可刺激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胶原形成,除了介导炎症介质外,还参与新生血管的形成过程[7]。B1受体在接受兴奋剂后不易出现内体化和耐受,在同样的受体密度下B1受体更依赖于基础信号。而B2受体则存在于正常机体,密度较高,对BK和赖氨酸缓激肽敏感,一般认为B2受体介导激肽的大多数心血管效应、电解质代谢及器官保护功能[8]。BK与B2受体结合,刺激第二信使如一氧化氮(NO)/环磷酸腺苷(cAMP)和前列环素I2(PGI2)/环磷酸鸟苷(cGMP)的释放,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的作用相拮抗,从而发挥广泛的生物学效应,扩张小动脉,增加局部血流,抑制肾素分泌及增加扩血管性前列腺素合酶水平,增加血管通透性及使血管舒张,促使血压下降,调节血压及心血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