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9-08 09:25 原文链接: 真核生物翻译的调控(1)

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主要在转录水平上进行,而真核生物由于RNA较为稳定,所以除了存在转录水平的调控以外,在翻译水平上也进行各种形式的调控。

在蛋白质生物合成的起始反应中主要涉及到细胞中的四种装置,这就是:1.核糖体,它是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场所;2.蛋白质合成的模板mRNA它是传递基因信息的媒介;3.可溶性蛋白因子,这是蛋白质生物合成起始物形成所必需的因子;4.tRNA,它是氨基酸的携带者。只有这些装置和谐统一才能完成蛋白质的合成。

1、mRNA运输控制

运输控制(transport control)是对转录本从细胞核运送到细胞质中的数量进行调节。真核和原核生物不同,有一个核膜包被的核,此核膜就是一个基因表达的控制点。

我们知道初始转录本是在核内广泛地被加工。实验表明几乎只有一半的蛋白编码基因的初始转录本一直留在核里面,然后被降解掉。成熟的mRNA如何调节从核内转运到细胞质中呢?看来这些mRNA都要通过核孔进行转运,但是对于从核中输出的过程以及输出或保留所需的信号知道得很少。某些证据表明 SnRNPs对于mRNA留在核中是很重要的。例如在抑制剪接体装配的成熟酵母中,mRNA易于从核中的输出。这就导致产生剪接体滞留模型(spliceosome retentior model)。在这个模型中剪接体的装配与mRNA的输出相竞争,这样,当前体mRNA在剪接体经过加工的过程中,RNA滞留在核中,不能与核孔相互作用。当加工完成后,内含子被切除了,mRNA从剪接体上解离下来,游离的mRNA能与核相互作用,但内含子不行。现在还不清楚mRNA是否需要一个特殊的输出信号还是属于无规则的输出。

2、mRNA翻译的控制

mRNA分子通过核糖体对它们的选择充当了翻译调节的主角。不同的翻译明显地影响到基因的表达。例如mRNA储存在很多脊椎和无脊椎动物的未受精卵中,在未受精阶段蛋白质合成率是很低的,但一旦受精蛋白质合成立即增加。因此这各合成的增加并没有新的mRNA的合成,可能是由于存在一种翻译控制之故。最近认为这种翻译控制主要是蛋白降解控制,在控制中蛋白降解的速率是受到调节的。

在细胞质中所有的RNA都要受到降解控制(degradation control)在控制中RNA降解的速率(也称为RNA的转换率是受到调节的。通常核糖体中的 rRNA和tRNA是很稳定的,相比之下mRNA分子的稳定性很不一致,有的mRNA的寿命可延续好几个月,有的只有几分钟。我们在某些类型的细胞中加入调节物可使某些特殊蛋白的合成增加。这可能涉及到相关基因转录速率的增加,也可能涉及到其mRNA稳定性的增加。表18-11表明某些特殊效应分子对各种组织和细胞中的mRNA稳定性的影响。


真核生物基因的翻译调控的一个重要作用是控制mRNA的稳定性。在某些真核细胞中的mRNA进入细胞质以后,并不立即作为模板进行蛋白质合成,而是与一些蛋白质结合形成RNA蛋白质(RNP)颗粒。这种状态的mRNA的半衰期可以延长。mRNA的寿命越长,以它为模板进行翻译的次数越多。家蚕的丝芯蛋白基因是单拷贝的,但在几天内,一个细胞中可以合成多达1010个丝芯蛋白分子。这是它的mRNA分子和蛋白质结合成为RNP颗粒而延长了寿命的结果。真核细胞中mRNA的平均寿命通常为3 h,而丝芯蛋白的mRNA的平均寿命却长达4 d,从这里可以看出mRNA的寿命控制着翻译活性。不同发育时期,mRNA的寿命的长短不同,翻译的活性也不同。mRNA的寿命除与5′的帽和3′的尾有关外,还与mRNA结合形成mRNA蛋白质颗粒的蛋白质组分有关。

其实mRNA的降解可能是基因表达调控的一个重要控制点,mRNA降解速率的不同表现了和各mRNA结构特点有关。特别是mRNA的选择性降解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核酸酶和mRNA内部结构相互作用的结果。例如在很多短寿命的mRNA 3′端非翻译区(UTR)中的一组富含AU的序列(UUAAUUUAU)是和它们的不稳定性有关系的,但现在还不清楚AU丰富区怎样使mRNA不稳定的,可能和去消poly(A)有关;也可能AU序列与80S复合物形成过程中的某种因子结合。

3、mRNA的结构和翻译的效率

5′m7G帽结构是否存在和是否易于接近eIF-4F的程度对翻译效率有着明显的影响。起始密码子AUG的位置和其侧翼的序列对翻译的效率也有影响,这些因素主要是通过与调控蛋白、核糖体、RNA等的亲和性改变影响到起始复合物的形成,以致影响到翻译的效率。

5′端非翻译区的长度也会影响到翻译的效率和起始的精确性,当此区长度在17~80Nt之间时,体外翻译效率与其长度变成正比,此区高极结构和高 G·C含量对翻译的起始都有妨碍。


相关文章

科学家重组真核生物tRNA乙酰化修饰活力并实现RNA定点高效乙酰化修饰

4月13日,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周小龙团队,在《核酸研究》(NucleicAcidsResearch)上以ActivityreconstitutionofKre33andTan1r......

燕山地区发现迄今最早的多细胞真核生物化石

1月24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朱茂炎带领的地球-生命系统早期演化团队,在《科学进展》(ScienceAdvances)上,报道了在华北燕山地区16.3亿年前地层发现的多细胞真核生物化......

16.3亿年,我国发现全球最早的多细胞真核生物化石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朱茂炎研究员带领的“地球-生命系统早期演化”科研团队在华北燕山地区16.3亿年前地层中发现多细胞真核生物化石。这些保存精美细胞结构的微体化石被认为是迄今全球发现最早的多细......

世界首例!真核生物全部染色体人工合成被实现

11月8日,由美国、中国、英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合作的“人工合成酵母基因组计划(Sc2.0Project)”最新研究成果在世界顶级期刊《Cell》及其子刊发布,此次成果发布标志着世界首个真核生物全......

肿瘤细胞葡萄糖感知与代谢调控通路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南方科技大学饶枫团队与天津医科大学赵丽团队、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王凤超团队合作在肿瘤细胞葡萄糖感知与代谢调控通路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以“葡萄糖诱导CRL4COP1-p53信号轴促进糖代谢以驱动肿......

相分离调控蛋白翻译与生物节律的分子机制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吝易团队与杨雪瑞团队合作揭示了细胞利用相分离对蛋白质翻译进行精细的时空调控,从而维持昼夜节律周期的分子机制。相关成果以“区室化周期性蛋白质翻译精确调控生物节律(Circadianc......

图文看懂|导精子发育过程中蛋白质翻译激活重要机制

《科学》(Science)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刘默芳研究组与国内外多家实验室合作完成的以LLPSofFXR1drivesspermiogenesi......

6.02亿年前生物如何长“大”?

人们现在所见的大多数生物,由数以亿计的细胞组成,有着复杂的身体结构。然而,地球上的生物刚出现时,只有几微米长,肉眼无法看到。长“大”这一变化是何时发生的?近日,中、英科学家联合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生物......

人工智能成功预测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美国科学家主导的国际科研团队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撰文指出,他们利用人工智能和进化分析,绘制出了真核生物的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3D模型,首次确定了100多个可能的蛋白质复合物,并为700多个蛋白质复合......

环状RNAs帽独立的翻译蛋白及其在癌中的作用

环状RNA是一种共价封闭RNA,在真核生物中广泛表达。circRNA参与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但其调控机制尚不完全清楚。随着RNA深度测序技术的发展和算法的改进,发现了一些circRNA通过cap-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