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7-17 11:00 原文链接: 研究揭示巨型恐龙演化

  研究人员近日介绍了最新发现的生活在三叠纪晚期(约2.37~2.01亿年前)的阿根廷地区的恐龙化石。这一标本来自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巨型蜥脚类动物之一。比其近亲泰坦龙还要早3000万年。这一发现改变了人们之前的认知,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这一分支如何演化成如此庞大的体型。

  脖子细长、身形巨大、四足行走的腕龙和梁龙是最具代表性的蜥脚类恐龙。与这种重达50吨的巨型动物不同,最早的蜥脚类恐龙其实是两足行走的矮小生物。人们曾认为,恐龙支撑全身的笔直腿部和持续快速的生长模式是它们能进化成擎天巨兽的关键。

  新发现的原始Ingentia种和之前已知的似蜥脚莱森龙种归并为“莱森龙”属。论文通讯作者、阿根廷圣国立胡安大学的Cecilia Apaldetti与同事仔细研究了这些物种的化石,发现这些恐龙出现在2.37~2.01亿年前,比腕龙和梁龙还早了4700年;生活在当时超级大陆——泛大陆的最东南端,也就是今天的阿根廷。

  莱森龙重约7~10吨,拥有很长的脖子和尾巴。在近日在线发表于《自然—生态与演化》的文章中,研究者表示,与后来的蜥脚类动物一样,莱森龙也有类似于鸟类的气囊, 正是该呼吸系统让这种巨型动物可以保持较低的体温。

  但与它们近代同类不同的是,莱森龙站立时腿部弯曲,骨骼经过加速破裂越长越粗。这一结果表明,成为巨型恐龙的方式不止一种,而最后演化而成的标志性蜥脚类恐龙显然得益于这一开创性的漫长演化史。

相关文章

鸟嘴为何与手指一样灵活?镶嵌演化塑造头骨

距今1.2亿年鸟类雅尾鹓鶵头骨的三维复原图。王敏供图鸟类是目前世界上物种和生态多样性最高的陆生脊椎动物。它们为什么演化得如此成功?一个关键因素就是鸟类头骨的部分骨骼能够发生相互独立的运动,从而帮助鸟嘴......

我国科学家探索鸟类头骨演化奥秘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2/490863.shtm本报北京12月8日电(记者齐芳)现生鸟类虽然没有“手”,但具有极其灵敏的喙,能够取......

1.67亿年前化石骨架揭示爬行动物演化

中新网北京10月27日电(记者孙自法)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最新发表一篇古生物学论文,研究人员描述了来自中侏罗世(约1.67亿年前)苏格兰的一个早期爬行动物的近完整骨架化石,这件化石或能增进人们对决......

新研究揭秘“从鱼到人”的关键环节

这些新发现揭示了早期有颌类崛起的过程——最迟到4.4亿年前,有颌类各大类群已经欣欣向荣;到了志留纪晚期,更多样、更大型的有颌类属种出现并开始扩散到全球,开启了鱼类登陆并最终演化成为人类的进程。朱敏中国......

“接棒”老科学家他破译植物演化历史“密码”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各族干部群众凝心聚力、共同奋斗,彩云之南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保持较快增长,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十年,云南省经济总量在全国排位从第24位跃升到第18位。今年上半年,全省地区......

石菖蒲及单子叶植物祖先基因组演化研究获进展

2022年7月14日,NaturePlants在线发表了来自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王青锋、陈进明团队与法国合作者的重要成果,公布了单子叶植物最早期分支菖蒲目中的重要水生药用植物石菖蒲(Acorustat......

胸孔亚派蟹类系统演化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沙忠利课题组在胸孔亚派蟹类系统演化方面获得新进展。该研究首次基于线粒体基因组揭示了胸孔亚派四总科的系统进化关系,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FrontiersinMarineScien......

南海西北陆缘峡谷形成演化及断层运动学新进展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OMG)研究员李伟带领的海底地貌与沉积动力学研究团队,在南海西北部海底峡谷形成演化和大陆架正断层演化过程方面分别取得创新性进展。相关研究成果近期分别......

追上半人马天体“读取”太阳系形成演化历史信息

在木星轨道和海王星轨道之间,潜伏着数以万计由冰块和岩石组成的小天体。这些小天体偶尔会受到木星引力扰动的影响,被抛入太阳系内部,飞向太阳和地球。这类小天体被认为是许多木星族彗星和近地彗星的来源,由于其同......

距今约2.44亿年最古老肋鳞裂齿鱼类化石现身云南

10月中旬,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古脊椎所)获悉,该所研究人员在云南三叠纪海相地层发现世界上最古老的,距今约2.44亿年的肋鳞裂齿鱼类化石,这是在亚洲首次发现该鱼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