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7-25 13:55 原文链接: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湖泊是大气温室气体的源

  湖泊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湖泊的沿岸地带更是潜在的温室气体释放的重点区域之一。青藏高原分布着我国最大面积的湖泊群,对当地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筹)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康世昌团队及其合作者对青藏高原18个湖泊近岸水体中温室气体(二氧化碳(CO2),甲烷(CH4)和 氧化亚氮(N2O))的分压及其排放进行了调查分析(图1),发现青藏高原的湖泊是大气温室气体的来源之一。

   研究表明,不同湖泊中温室气体的分压有较大差异,尤其是甲烷最显著(图2),这主要是由三种气体不同的产生机制所致。湖泊中CO2的排放主要受可溶性有机碳、可溶性有机氮、盐度和温度的影响;N2O的排放主要受湖水深度的影响;CH4由于受到更多环境要素的影响而不存在明显的主控因子,这也是未来需要加深研究的方向。该研究还发现由于青藏高原湖泊主要为咸水湖,具有较高的pH值,这种水体特性会加快水气界面的气体交换(图3),从而促使更多的CO2由湖泊向大气释放。该研究为进一步认识青藏高原湖泊在温室气体排放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数据,同时也为青藏高原碳循环及其反馈作用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上述工作也是前期关于青藏高原河流温室气体排放研究的一个延续和拓展。

  该研究近期在JGR-Biogeosciences在线发表,第一作者为博士生严芳萍,合作单位包括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芬兰拉普兰塔理工大学和美国耶鲁大学等。

  该研究得到了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675130, 41630754, 41721091和4171101266)、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20040501)和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SKLCS-ZZ-2017)的资助。

相关文章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东南缘新生代两阶段构造演化模式

新生代期间,青藏高原东南缘响应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发生了顺时针旋转变形和东南向逃逸。这个过程吸收了大量的高原岩石圈南北向缩短和垂向生长,在调节高原构造隆升变形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研究青藏高原东南缘新生......

北极永久冻土已成温室气体净来源

瑞典和美国科学家对北极地区所有三种主要温室气体进行评估,发现北极永久冻土区域向大气排放的碳比吸收的碳多,导致地球进一步变暖。相关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全球生物化学循环》杂志。科学家一直以来并不确定永久冻......

北极永久冻土已成温室气体净来源

科技日报北京4月16日电 (记者刘霞)瑞典和美国科学家对北极地区三种主要温室气体评估发现,北极永久冻土区域向大气排放的碳比吸收的碳多,导致地球进一步变暖。相关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全球生物化学......

青藏高原北缘首次发现大型碳酸岩型铌矿资源

科技日报西宁4月10日电(记者张蕴通讯员张卫国)记者10日获悉,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和青海省地质调查院近期在青藏高原东北部的东昆仑大格勒地区,新发现了与碱性岩—碳酸岩杂岩共生的铌—稀土矿(大格......

新研究揭示全球变暖将导致青藏高原北缘暖湿化

基于古环境记录、古气候模拟和现代观测,对比了青藏高原北缘中全新世暖期、中世纪暖期、现代暖期和未来百年暖期的干湿变化,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李育教授团队得出结论,未来全球变暖会导致青藏高原北缘暖湿化。这项......

武汉植物园揭示生态恢复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生态系统退化导致大量温室气体排放,而退化生态系统通常是温室气体排放源。当前,全球尺度上生态恢复影响温室气体排放的方向、程度和机制尚不清楚。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张克荣团队和张全发团队,收集了全球已有的观......

研究揭示温室气体生物制造经济性和环境影响

西安交通大学费强教授团队通过商业工具模拟工业生产流程,经全生命周期评价和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评估了以餐厨垃圾厌氧消化产生的沼气(CO2和CH4)为原料制备生物航煤的生物制造路径的环境影响和经济性,近日......

热带海洋大气相互作用与气候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中国海洋大学教授郑小童团队联合国外学者在热带海洋-大气相互作用与气候变化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提出,风驱动的海洋环流变化对热带太平洋变暖空间结构具有重要贡献。这项新观点发表于《自然-通讯》。......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启动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启动仪式22日上午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出席活动,宣布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启动。启动仪式上,丁薛祥和大家一起观看了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

光学波段信号可当探测热木星大气逃逸探针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研究人员合作发现光学波段的信号可以作为探测热木星大气逃逸的探针。国际著名期刊《天体物理杂志快报》发表了这一成果。早在2003年,人们通过观测远紫外波段的信号,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