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7-23 14:11 原文链接: 祝宁华:百人计划助我成为时代幸运儿

  1994年,中国科学院启动了一项高目标、高标准和高强度支持的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百人计划”。该项目原来计划在20世纪的最后几年中,从国外吸引并培养百余名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

  20年弹指一挥间,“百人计划”已经吸引、培养和造就一大批优秀学术技术带头人,远远超过“百人”的数量级,为中国科学凝聚了大批领军人才并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

  值此“百人计划”20年之际,本报开设“百人计划·科学人生”专栏,刊登部分“百人计划”入选者对自己科研生涯的感悟,与科学工作者共勉,以铭记这个风云际会的时代。

  1998年,我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到半导体所工作。“百人计划”搭建了一个重要平台,让我很快站在竞争跑道起跑线上。可以说,没有“百人计划”,我也不会长期回国工作,更没有接下来16年科研生涯中的各种幸运。

  1977年,我成为“文革”后第一届通过高考的大学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没有提供报考专业信息,阴差阳错把我分到光电子技术系。后来我考上著名微波专家、中科院院士林为干的研究生。

  我在本科、硕士和博士三个阶段在光电子和微波方向交叉进行研究,幸运地选择了当时还没有热起来的高速光电子技术方向。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对高速光电子器件及技术的需求迅猛增长,微波光子技术成为国际上的研究热点,我也得到了一些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1996年我到德国西门子公司后,参与了高速激光器研发的全过程。

  在香港工作期间,我认识了中科院半导体所研究员葛璜,他1997年邀请我到半导体所访问。也许是所长的安排,我在半导体所的学术交流报告也就成了“百人计划”应聘报告。

  当时半导体所在激光器研究方面获重大突破,急需高速激光器封装方面的人才。经不住“百人计划”这种机会的“诱惑”,一个月后,我举家从德国搬到北京,继续我的幸运之旅。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每一位“百人计划”入选者都有深刻体会。刚到半导体所的第二个月,中科院院士王圩安排他刚刚招聘的一位博士后跟我一起工作,我又接收一个本科毕业生,开始组建研究团队,并成立“微波光电子学实验室”。

  我是B类“百人计划”入选者,3年经费30万元,研究经费仅仅18万,远远不够日常开支,更谈不上发展。幸运的是,回国当年我就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60万元,解了燃眉之急。

  在人事局召开的一次“百人计划”入选者汇报会上,中科院院长白春礼问:“哪几位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我举手说:“我得了!”记得当时举手的人只有两三个,自己也没太当回事。谁知一次交流活动结束后,在中科院食堂吃饭,我和白春礼院长在同一桌,又刚好坐在他边上。白院长告诉我:“院里决定将获得‘杰青’的B类‘百人计划’转为A类,这下你高兴了吧。”这是天大的好消息,意味着我的研究经费增加到200万。我当时高兴极了,竟忘了当时是如何向白院长表示感谢的。

  当时,科学院的文化对我来说是全新的。白院长和人事局黄伯明局长称呼我“宁华”,我感到特别亲切。院领导不摆架子,吃工作餐时跟我们在一桌,大家也随便坐,无拘无束,我觉得真像在家里的感觉。我们还参加了湖南张家界青年科学家疗养,被称为青年科学家,“科学家”这三个字让我特别自豪,做什么都很自信,闯劲很足。

  我大胆向科技部提出发展速率为2.5Gb/s的高速低成本TO封装半导体激光器技术的建议,当时国际上还没有这样的技术。这一建议顺利地得到批准,我又获得了60万元“863”项目研究经费支持。我用这些经费,加上从所里以贷款方式获得的60万元,买了一台高速光电子器件研究必需的微波矢量网络分析仪。

  当时,因为研究经费紧张,我们出门尽量坐公共汽车,坐出租车也只选当时标价一块钱的“面的”。

  两年后,我渡过了研究经费的难关,技术也获得较大突破,从此“863”项目就几乎没有断过,先后组织承担了近十项。我们的课题组已经发展成为包括研究员3 人,副研究员9人的大研究团队。我因为喜欢研究器件的新机理、探索器件的新应用、归纳总结技术方法,也出版了3部著作。

  直到2010年,从拟定实验方案、整理实验数据,到撰写论文和投稿,我都自己干,每年都有几篇第一作者的SCI论文发表。这些基础研究也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获得了一些项目支持,幸运的是这些项目在基金委答辩都成功了。没有人会认为参与竞争的汇报答辩是一件愉快的事,但成功获得研究经费使我很快忘记项目争取过程中的艰辛和痛苦。从这点看我是非常幸运的。

  在2008年前后,根据多次学术交流活动和同事朋友交往中得到的信息,我认准高速光电子技术的发展方向是光子集成。为了推动这件有意义的工作,我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调研,在任何可能的场合都介绍光子集成芯片技术的发展动态和重要意义,同时还多次组织国内相关专家进行研讨。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分别在《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出版了论文专辑,在科学出版社出版论文集一部,促成基金委多个重点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群立项,我也有幸成为第一个主题项目(8000万元)的首席科学家,2012年被遴选为“863”计划信息领域微电子与光电子技术主题专家组成员。

  幸运之事说到这里本来应该结束了,说多了招人羡慕嫉妒恨。但是我还想说,今年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我荣幸地与习总书记握手,此情此景还出现在新闻联播的镜头上,不让人嫉妒都不行!

相关文章

重磅!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发布

2月29日上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了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主要分布在生命科学和医学、人工智能、量子、天文、化学能源等科学领域。分别为:人工智能大模型为精准天气预报带来新突破揭示人类......

多样化菌群共存现象有了新解释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王腾团队在《自然—通讯》发表研究成果。该研究从理论上揭示了微生物群落中广泛存在的水平基因流动可以帮助竞争性微生物群体突破物种多样性“极限”,促......

多所新大学今年启动招生,专业以新能源等工科为主

各地教育部门近日陆续发布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公示,大湾区大学等多所新大学获批设立,北京理工大学珠海校区等高校今年启动招生。这些大学设立的专业中,新能源、工程技术等工科专业占绝大多数。北京理工大学珠海校......

2023年度高新技术企业火炬统计年报表和年度发展报告开始填报

近日,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发布关于组织填报2023年度高新技术企业火炬统计年报表和年度发展报告的通知。原文如下:各有关单位:根据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数据与情报科学学报(英文)》:致力加深社会对科研生态的理解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说,科学是人类最伟大的集体事业。公众、科学家和政府都是科学事业的直接或间接参与者。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和认知共同影响着科学能否有效地回应社会现实。例如,在流行病期间,保持社交距离等社......

科学仪器行业趋势之历史深处的忧虑

前言:科技的发展带来了大国的更替。科学仪器行业是大国复兴必经之路。经历了几十年高速发展,习惯了行业高速发展的我们,第一次面对行业整体下滑。躺赢的时代过去了,在这行业大变革的时机,历史可以让我们在凛冬已......

缅怀王绶琯院士:为有志于科学的孩子创造机遇

1998年,75岁的王绶琯还是忙得脚不沾地。接不完的电话、外出开会、看材料、改稿子……“我记得那时候每逢周六日,家里总会来很多人,有老师也有中学生。”彼时,工作繁忙的王荧完全不知道父亲到底在忙什么。实......

真还是假?2023年度十大科学流言揭晓

1月21日,“智止流言探求真知——2023年度‘科学’流言求真榜”在北京揭晓。具体包括,基因检测能“剧透”孩子天赋;中国科学家测定月球年龄为20.3亿年;航天员不能是近视眼,因为太空中不能戴眼镜;电水......

《科学》发布125个最具挑战性的科学难题,涉及医学、材料、人工智能等

2005年,《科学》(Science)杂志在其创刊125周年之际,公布了125个最具挑战性的科学问题。这些问题涵盖地球科学、能源、宇宙领域,并涉及数学与计算机科学、政治与经济、能源、环境和人口等领域,......

北京地区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项目公示通知

https://kw.beijing.gov.cn/art/2024/1/8/art_736_672552.html关于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北京市拟提名项目的公示发布日期:2024-01-08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