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3-27 13:24 原文链接: 科苑往事:方毅与中科院领导体制变革

   方毅是中国科学院的第二任院长。1977年1月,中共中央任命方毅同志担任中科院党的核心领导小组第一副组长和副院长,主持院全面工作。1979年7月,方毅正式出任院长,至1981年5月正式离任。其间,方毅先后担任了国家科委主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等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职务。由于方毅政务纷繁,从1978年起科学院的具体工作,主要是由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李昌同志负责的。李昌是1975年与胡耀邦同志一道受命整顿科学院的主要领导同志,1977年3月中央批准他恢复原职。

  方毅和李昌密切配合,带领全院干部职工率先进行拨乱反正,迅速扭转了这个“文革”重灾区的局面。从1977年到1981年的四年时间,科学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在领导体制方面,科学院终于从专职党政干部领导过渡到专家治院。这是院史上的一个重大变化。

  方毅主持中科院工作后不久,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认为必须改变长期以来以行政领导替代学术领导的体制,扭转外行领导内行的局面。他们认真调研了全院各单位科技骨干的情况,让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走上了各所领导岗位。经过他们的努力,1978年3月,中央任命了周培源、童第周、严济慈、华罗庚、钱三强等著名科学家出任副院长。这是1950年之后,28年来中央首次任命科学家担任中科院副院长,意义重大。

  从1977年6月至1978年初,在方毅、李昌的领导下,中科院新建和恢复了院所两级学术委员会。1979年1月起,又以院学术委员会筹备小组办公室为基础,开始重建学部的工作。1979年3月29日,中科院向国务院呈送《关于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和院长、副院长等有关问题的请示》的报告,提出:(1)民主选举增补的学部委员,充实和健全学部的机构。(2)修订学部章程,充分发挥学部的作用。(3)建议由有名望的科学家担任院长,由学部委员推选中国科学院院长和副院长,并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任命。(4)筹备召开第四次学部大会。

  院党组领导和组织学部和有关部门就学部的性质和任务进行了认真的调研,草拟了学部章程,并认真研究了增补学部委员以及建立院士制等相关问题,一一落实上述报告提出的各项任务。至1981年1月29日,院党组向党中央提出了《关于中国科学院工作的汇报提纲》。这一文件明确了中科院的性质、定位、任务和办院方针,提出改革以行政管理为主的现行体制,“变行政机关化的机构为学术领导机关”。报告经中央书记处批准后,中国科学院制订并颁行了建院以来第一个院章——《中国科学院试行章程》。按照这一章程,在科学院领导体制中,全体学部委员大会是中科院最高决策机构;中科院主席团是学部委员大会闭幕期间的决策机构。主席团成员由学部委员大会选举产生,任期四年,连选可连任一次。

  这一新体制是在认真总结我院前30年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充分吸收世界各国国家科学院等科研机构的体制和管理经验而制定的,在国家利益、学术自主和专家治理等方面力求平衡与协调,是一种体现了现代科研院所精神的新体制。章程的颁行,为中科院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制度基础。尽管这一章程在1984年以后由于种种原因被废止,但章程确定的科技专家治院的基本原则后来一直坚持下来了。

  为了实现从行政领导治院到专家治院的转变,方毅同志身体力行。早在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院长去世后不久,方毅同志即通过李昌同志向院党组提出:我不当院长,应当由科学家担任院长。1979年3月,经方毅指示,院党组向党中央提出:建议由有名望的科学家担任院长,由学部委员推选中国科学院院长和副院长,并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任命。但当时中央考虑工作需要,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79年7月1日任命方毅为院长。然而,方毅认为自己担任院长并不合适。1980年8月25日,他致信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请求辞去院长职务。他说:“院长应当由成就卓著、能孚众望的科学家来担任。……建议将来科学院建立院士制度后,应实行院士大会选举产生院长的办法,改变过去那种任命的办法。可以几年选一次,不要搞终身制。”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批示:“力争明年实行领导体制改革。”

  在1981年5月召开的第四次学部委员大会上,全体学部委员以无记名投票的办法选举产生了由29人组成的中国科学院主席团,主席团推选卢嘉锡为新任院长。从1980年12月接任院党组书记的李昌同志向党中央提出辞去院党组书记职务。至1982年4月李昌离任,卢嘉锡院长随即兼任院党组书记,首次实现了院史上学术行政领导与党组领导的合一,彻底完成了领导体制的转变。

  中国科学院建院的前30年,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建立一个稳定的体制,“文革”之中,实际主持工作的领导人变动频繁,全院工作深受影响。方毅、李昌同志为了全院的长久发展,主动放弃个人的权力,确立了专家治院的新体制,为中科院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关文章

多样化菌群共存现象有了新解释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王腾团队在《自然—通讯》发表研究成果。该研究从理论上揭示了微生物群落中广泛存在的水平基因流动可以帮助竞争性微生物群体突破物种多样性“极限”,促......

多所新大学今年启动招生,专业以新能源等工科为主

各地教育部门近日陆续发布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公示,大湾区大学等多所新大学获批设立,北京理工大学珠海校区等高校今年启动招生。这些大学设立的专业中,新能源、工程技术等工科专业占绝大多数。北京理工大学珠海校......

2023年度高新技术企业火炬统计年报表和年度发展报告开始填报

近日,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发布关于组织填报2023年度高新技术企业火炬统计年报表和年度发展报告的通知。原文如下:各有关单位:根据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数据与情报科学学报(英文)》:致力加深社会对科研生态的理解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说,科学是人类最伟大的集体事业。公众、科学家和政府都是科学事业的直接或间接参与者。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和认知共同影响着科学能否有效地回应社会现实。例如,在流行病期间,保持社交距离等社......

科学仪器行业趋势之历史深处的忧虑

前言:科技的发展带来了大国的更替。科学仪器行业是大国复兴必经之路。经历了几十年高速发展,习惯了行业高速发展的我们,第一次面对行业整体下滑。躺赢的时代过去了,在这行业大变革的时机,历史可以让我们在凛冬已......

缅怀王绶琯院士:为有志于科学的孩子创造机遇

1998年,75岁的王绶琯还是忙得脚不沾地。接不完的电话、外出开会、看材料、改稿子……“我记得那时候每逢周六日,家里总会来很多人,有老师也有中学生。”彼时,工作繁忙的王荧完全不知道父亲到底在忙什么。实......

真还是假?2023年度十大科学流言揭晓

1月21日,“智止流言探求真知——2023年度‘科学’流言求真榜”在北京揭晓。具体包括,基因检测能“剧透”孩子天赋;中国科学家测定月球年龄为20.3亿年;航天员不能是近视眼,因为太空中不能戴眼镜;电水......

《科学》发布125个最具挑战性的科学难题,涉及医学、材料、人工智能等

2005年,《科学》(Science)杂志在其创刊125周年之际,公布了125个最具挑战性的科学问题。这些问题涵盖地球科学、能源、宇宙领域,并涉及数学与计算机科学、政治与经济、能源、环境和人口等领域,......

北京地区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项目公示通知

https://kw.beijing.gov.cn/art/2024/1/8/art_736_672552.html关于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北京市拟提名项目的公示发布日期:2024-01-08信......

科学盛宴”——中国科学院2024跨年科学演讲顺利举办

中国科学院1月4日发布信息说,聚焦“复兴路上的科学力量”这一主题,中国科学院2024跨年科学演讲活动近日顺利举办,并联合媒体跨年融媒直播,组成超30小时的超级跨年直播。此次2024跨年科学演讲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