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1-28 11:23 原文链接: 群居蝗虫可产生毒素防御天敌

  食虫鸟见到单个的蝗虫后一定会捕食。但是在蝗灾发生时,食虫鸟却未聚集过去捕食。科学家发现,原来群居的蝗虫会产生一种毒素让食虫鸟不愿意吃。相关成果于1月24日发表在国际期刊《科学进展》上。

  蝗虫有很多天敌。但蝗灾发生时很少有天敌喜欢捕食群居型蝗虫。用群居蝗虫饲喂家禽也会导致家禽的不适反应。

  中科院动物所康乐院士率领的飞蝗研究团队,结合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行为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对群居飞蝗防御天敌的机制做了深入研究。他们发现群居型飞蝗大量释放挥发物化合物苯乙腈,而散居型飞蝗几乎不合成苯乙腈。苯乙腈对种群密度变化响应十分灵敏,群居型飞蝗作散居化处理后苯乙腈释放量大幅下降,而散居型飞蝗作群居化处理后则会急剧产生苯乙腈。

  苯乙腈是苯丙氨酸代谢途径的一个中间化合物,最终合成剧毒化合物氢氰酸。康乐团队提出假说:苯乙腈可能是一种嗅觉警戒化合物,可进一步合成氢氰酸防御天敌。

  团队利用食虫鸟大山雀开展了飞蝗与天敌互作的研究。实验中,大山雀显著攻击和取食散居型飞蝗,而不喜欢群居个体。为了明确苯乙腈是否是大山雀不喜欢群居飞蝗的主要原因,他们通过给散居飞蝗添加苯乙腈、群居飞蝗干扰苯乙腈合成等一系列实验,证明了群居飞蝗不好吃的确是因含有苯乙腈引起的。

  团队测定了群居和散居飞蝗挥发物中的氢氰酸的含量,发现健康的飞蝗并不释放氢氰酸,但受到鸟攻击后的群居型飞蝗释放大量氢氰酸。当给散居飞蝗补充苯乙腈后,受扰动的散居型飞蝗也可以产生氢氰酸。

  这是国际上首次介绍动物巧妙的化学防御策略。

相关文章

新兴及隐蔽型真菌毒素简介及检测解决方案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和关注程度也不断增强,食品安全监管随之成为新的关注焦点。据报道,真菌毒素污染在世界范围内非常普遍,已成为影响世界粮食卫生安全的最......

贝类毒素及其检测方法

1蓝藻/海洋毒素简介蓝藻/海洋毒素是依据来源划分的一类毒素,主要由淡水或海水中的浮游藻类合成,并在鱼虾贝类等生物体内蓄积,通过食物链危害生物及人类安全。2贝类毒素简介贝类通过滤食有毒微藻(主要是藻黄素......

我国学者在超精准内毒素分离材料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图基于噬菌体展示筛选和血液相容性肽基聚合物设计精准内毒素分离材料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21922411、22174138)等资助下,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卿光焱研究员团队开发了一种超精......

饥饿的细菌才捣乱

根据亚当-罗森塔尔博士的研究结果,细菌群落中基因相同的细胞表现出不同的功能。这意味着该群体的某些成员表现出更多的被动行为,而其他成员则产生使我们感到不舒服的毒素。荧光显微镜图像显示,在一个基因相同的群......

蝗虫发出气味阻止同类相食

蝗虫以其庞大的群体而闻名,它们吞噬庄稼,一天可以摧毁足够养活35000人的食物。它们是同类相食的动物,所以大群的蝗虫对它们本身而言也是威胁。研究人员发现,迁徙的蝗虫会产生一种信息素,使同伴闻不出它们的......

百害蝗虫竟可以救人性命

美国科学家的研究表明,蝗虫不仅能“嗅出”癌细胞和健康细胞之间的差异,还能区分不同的癌细胞系。研究人员说,这项工作可以为使用昆虫感觉神经元的设备提供基础,从而仅通过呼吸就可以实现癌症的早期检测。日前,研......

研究发现:蝗虫竟可以“嗅出”人类癌症

美国科学家的研究表明,蝗虫不仅能“嗅出”癌细胞和健康细胞之间的差异,还能区分不同的癌细胞系。研究人员说,这项工作可以为使用昆虫感觉神经元的设备提供基础,从而仅通过呼吸就可以实现癌症的早期检测。日前,研......

新研究揭示“最毒蘑菇”鹅膏环肽毒素合成机制

含有鹅膏环肽毒素的剧毒鹅膏属真菌,被称为“世界最毒蘑菇”。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毒蘑菇鹅膏环肽毒素合成机制方面取得最新研究进展,他们发现了两个鹅膏环肽合成新的关键基因P450-29......

研究揭示:鼩鼱毒素在结构和功能上与蛇等相似

中新网昆明1月14日电(记者胡远航)哺乳动物中也有用毒高手?鼩鼱就是其中一种。来自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研究表明,从亚洲短尾鼩鼱的颌下毒腺中分离出来的毒素BQTX,不仅在结构和功能上与蛇、黄蜂和海......

毒药亦解药,炭疽毒素也可帮助人类?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专业学术期刊《自然-神经科学》最新发表的一项神经科学研究显示,致命菌炭疽杆菌(Bacillusanthracis)释放的炭疽毒素可缓解小鼠疼痛。该研究论文称,炭疽毒素或许可助力提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