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1-29 14:22 原文链接: 还辽河口湿地盎然生机

  苇海浩瀚,碱蓬滩涂绵延,构成了辽宁辽河口湿地生态保护区中独特又著名的红海滩景观和世界第二大芦苇湿地景观,成为重要的生态资源。

  近年来,受油田开采、稻田种植、苇田养蟹等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上下游污染叠加、生态缺水、保护体系不完善,对辽河口湿地和辽东湾水域的生态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为此,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辽宁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沈阳大学、辽宁省盘锦市湿地科学研究所等单位齐聚盘锦,共同承担了“十二五”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课题——“辽河河口区水质改善与湿地水生态修复技术集成与示范”。据悉,课题团队在辽河口湿地集成一套水质改善与水污染阻控技术体系,建立了51.9平方公里的示范工程。该示范工程已于日前顺利通过水专项管理办公室组织的第三方评估,希望还辽河口湿地原有的盎然生机。

  湿地在哭泣

  辽河河口区湿地位于辽宁省盘锦市境内、辽河三角洲的最南端、双台子河入海口处,该区由大辽河、双台子河、大凌河、小凌河等河流综合供水,形成辽东湾顶部延绵的永久性的淡水沼泽、盐沼、沙滩和潮间泥滩湿地。

  课题组长、中国海洋大学教授白洁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由于河水携带泥沙的沉积致使海水退却,形成了大面积的发育滩涂和沼泽湿地,芦苇沼泽是该区主要的湿地类型,湿地内有苇田约67000公顷。”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双台子河口自然保护区坐落于此,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好、面积最大、植被类型最完整的河口生态区域之一,也是丹顶鹤、黑嘴鸥等世界珍稀濒危水禽重要的栖息地,被评为全国十大魅力湿地之一。

  辽河口湿地植被具有很强的净化水质、降解污染物能力,是辽河的最后一道屏障。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团队认为:“辽河口湿地生态环境的改善是对辽东湾近岸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

  然而,如今的辽河口湿地氮磷营养盐、有机物、石油类复合污染严重,河口区芦苇湿地面积减少、产量逐年递减,翅碱蓬湿地面积明显萎缩、覆盖度显著下降,辽河流域和河口湿地污染量增加和污染物净化功能下降的问题日趋明显,“这严重威胁了辽河口湿地和近岸水域生态健康。”白洁表示。

  修复在进行

  针对辽河口湿地面源污染严重、生态功能下降的问题,“辽河河口区水质改善与湿地水生态修复技术集成与示范”课题于2013年开始执行,牵头单位为中国海洋大学,联合各参与单位开展了以河口湿地油田、稻田、苇田水质改善与生态功能恢复为目标的关键技术研发与工程示范。

  课题共分6个子课题,其中,“河口区累积性烃类污染物削减与水质改善关键技术与示范”和“油田作业区湿地净化功能恢复关键技术与示范”由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负责完成。“河口区苇田水体污染阻控技术与工程示范”和“河口区典型植物群落生态修复技术与工程示范”由中国海洋大学负责完成。“辽河口湿地生态演变格局与生态保护体系构建”由辽宁省环境科学研究院负责完成,“河口区稻田生产区氮磷面源污染控制技术与示范”由沈阳大学负责完成。

  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团队主要针对石油开采造成的井场周边土壤和湿地污染问题,开展累积性烃类污染去除和破坏性湿地恢复技术集成和创新,实现了井场周边土壤累积性烃类污染物高效削减和湿地净化能力的恢复,井场周边及湿地内石油烃的削减率分别达到50%和20%以上。

  白洁团队对河口湿地养殖水体污染的物理—生物联合阻控与水质改善技术的实施,对苇田养殖水体的氨氮和CODcr的最大去除效率分别达到57.2%和51.2%,苇田出水氨氮和CODcr分别降至0.15 mg/L 和30 mg/L以下。

  课题组成员在开展河口区芦苇群落退化机制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河口区退化芦苇湿地生境修复技术,包括水盐调控技术、土壤改良技术和高效植建技术,实现芦苇生物量显著提高。数据分析显示,2015年8月示范区芦苇生物量较两年前增加65%以上。

  白洁表示:“除了建成示范工程,课题组还将技术成果逐步转让给当地企业和单位。”

  收获的背后

  收获的背后是艰辛的付出。白洁回忆道:“我们承担的课题在完成过程中都遭遇了‘人蚊大会战’。”

  辽河口湿地水域面积大,温暖潮湿的自然条件为蚊子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繁衍环境,引用课题组成员的话:“这里的蚊子最显著的特点是数量多、个头大、咬人凶。”“三个蚊子一盘菜”是当地百姓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白洁团队所研发的关键技术的实际应用和效果观察必须在芦苇生长最为旺盛的季节,“高温潮湿的夏季是我们要长时间进行现场作业的季节,也是蚊子最为猖獗的时候”。

  课题执行期间,白洁和团队成员去芦苇湿地进行现场实验、监测和采样时,经常需要24小时连续观测,“野外的蚊虫噼里啪啦地往脸上撞,一巴掌打死四五只是很平常的事。尤其到了晚上,我们作业时都不敢常开灯,灯一开蚊子就像轰炸机一样冲过来”。

  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团队面临同样的困难。团队成员、副研究员李凤梅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我们的野外采样和示范工程往往在夏天高温天气下进行,为了防蚊身上要穿厚衣服,油田区又没有遮阴的地方,中暑经常发生。”

  尽管环境艰苦,课题组还是顺利完成了各自的任务,团队成员渴望通过开展辽河口湿地水质改善和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为辽河流域污染物控制和辽河口湿地生态功能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为辽东湾近岸水域污染阻控提供技术保障。

相关文章

研究揭示中国湿地土壤有机碳库现状与变化特征

近期,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地理景观遥感研究团队对中国湿地土壤有机碳库估算进行了优化创新研究,揭示了中国湿地土壤有机碳库现状特征、历史变化和未来趋势。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全球变化生物学......

保护“地球之肾” 他们开出“中国药方”

《中国沼泽志》(第二版)总结凝练了近年来国内外沼泽学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摸清了我国主要沼泽的“家底”,为后续湿地的保护恢复、综合利用等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支撑。置身莫莫格湿地中,举目可见天空碧蓝如洗......

保护“地球之肾” 他们开出“中国药方”

《中国沼泽志》(第二版)总结凝练了近年来国内外沼泽学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摸清了我国主要沼泽的“家底”,为后续湿地的保护恢复、综合利用等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支撑。置身莫莫格湿地中,举目可见天空碧蓝如洗......

全球增温如何影响湿地碳“汇”?中科院发现功能大幅减弱

不同优势植物功能群湿地,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三种温室气体净交换对增温的响应。中科院大气所供图全球增温对湿地的温室气体“汇”(简称碳汇)功能有没有影响?有何影响?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气......

烟台海岸带所在滨海湿地土壤碳库对气候变化研究获进展

滨海湿地的蓝碳功能和增碳潜力已成为缓解全球气候变化的长期解决方案之一,也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基于自然的重要解决方案。滨海湿地也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气温升高、降水变异、大气氮沉降等环境变化决定滨......

世界湿地日:我国新增国际重要湿地18处

2月2日是第27个世界湿地日。记者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我国再新增北京延庆野鸭湖、黑龙江大兴安岭九曲十八湾、江苏淮安白马湖等18处国际重要湿地,总数达82处;面积764.7万公顷,居世界第4位。今年......

世界湿地日|湿地应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恢复为辅

今天是世界湿地日,主题是“湿地恢复”。这一主题强调了优先恢复湿地的迫切需要,并呼吁采取措施恢复和复原退化的湿地。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过分干扰,一些湿地的生态......

流域湿地干旱调节功能研究获重要进展

湿地水文调蓄功能可作为基于自然的水资源与气候变化解决方案中的重要载体,在维护流域水量平衡、减轻洪旱灾害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干旱调节功能是湿地水文调蓄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从流......

王学雷:守护湿地“嗖的三十年”

2004年,蔡述明(右二)及团队在丹江口库区进行生态调查。受访者供图  2020年,王学雷(右)考察洪湖洪涝灾情及湖泊生态状况。受访者供图“下面有请王学雷研究员,他是湿地专家。”在......

我国已设立901处国家湿地公园

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湿地管理司一级巡视员程良10日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中国国家湿地公园的保护与发展”论坛上介绍,截至目前,中国国家湿地公园总数达901处,有效保护了240万公顷湿地。据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