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26日召开的中国科学院第一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去年以来,中科院面向国际科技前沿,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表现突出,取得一大批重要原创成果。这些重大成果相继问世,使我国在重要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在某些前沿方向开始并行、领跑。

  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局长高鸿钧介绍,2017年中科院一大批重要原创成果问世,取得多个“首次”,如首次发现突破传统分类的三重简并费米子;首次利用遥远类星体探测宇宙膨胀的历史;首次构筑了两种具有选择性功能化特性的新型二维原子晶体材料;首次解析了痒觉信息传递的神经环路机制;世界首台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正式启用等。

  在海洋科考方面,海斗深渊科考迈进万米时代,首次获取万米级海洋人工地震剖面数据,自主研发的“海翼”号水下滑翔机最大下潜深度达到6329米,刷新了世界纪录。此外,青藏高原研究提出印度——欧亚大陆碰撞的新模式。在大气污染防控方面,提出了第三类霾化学烟雾的概念模型和理论框架,为污染治理提供先导支撑。

  高鸿钧告诉记者,今年,中科院在重大原创成果上再次取得突破性进展。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突破了体细胞克隆猴这一世界难题,世界上首个体细胞克隆猴“中中”和第二个克隆猴“华华”先后诞生。在拓扑量子计算方面,拓扑量子计算卓越中心/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与日本东京大学研究团队等联合攻关,首次发现了超导拓扑表面态,为探索马约拉纳费米子提供了全新平台。

  对此,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科院近年来的重大成果产出进入了‘井喷期’,一大批重大原创性成果、战略性技术与产品相继问世,我们在一些重要领域已经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在某些前沿方向开始并行、领跑。”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今年1月19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要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启动一批科技创新重大项目,高标准建设国家实验室。

  如何强化基础研究,取得更多重大原创成果?对此,高鸿钧告诉记者,一直以来,中科院前沿局在B类先导专项、卓越创新中心、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国家科技任务、重点实验室和科教融合这六大“抓手”上全面部署。据介绍,2012年以来,中科院先后部署了三批B类先导专项。去年,量子通信、脑科学与智能技术、青藏高原、超导电子学和大气灰霾追因等首批5个专项已通过结题验收。2014年以来,中科院启动建设了量子信息、青藏高原、粒子物理、脑与智能、凝聚态物理、分子科学等19个卓越中心,其中量子信息卓越中心在2016年验收后转为创新研究院。“按照Nature Index排位,目前卓越中心均处于国际同类机构前列,引领学科前沿,真正担当了创新‘尖刀连’的作用。”高鸿钧说。

  在重点实验室建设方面,记者了解到,目前,中科院各类重点实验室共计305个,其中包括国家研究中心4个(含1个共建,全国共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82个(含4个共建,全国共253个)、院重点实验室219个。在科教融合方面,中科院已形成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学为核心、覆盖全院100余个研究所的教育体系,“截止2017年7月,中科院已授予193847名研究生博士和硕士学位,其中有180位入选两院院士,近两年校友中获得杰青基金资助者占全国的30%,居全国高校首位。”高鸿钧说。

  下一步,中科院将继续在加强B类先导专项的组织和管理、进一步加强卓越中心建设、加大对拔尖青年科学家的支持力度、深入推进科教融合工作、探索重点实验室建设新途径、积极开展大科学装置的前沿科学研究等方面发力,保障重大原创成果的产出。

相关文章

空间细胞类型组分解析新算法被提出!

8月7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翟巍巍/马亮团队在《自然-通讯》(Nature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SONARenablescelltypedeconvolutionwithspa......

智能机器人提升“中国天眼”运维质效

近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重大科学基础设施FAST运行维护作业机器人系统”项目,在“中国天眼”通过现场验收,智能机器人为“中国天眼”提供运行维护保障。“中国天眼”是目前全球最大且最......

闻路红:从0到1做中国原创的质谱

——华仪宁创总经理闻路红专访一个世纪前,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在《未选择的路》中写道:“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所有创业者和企业家们都清楚,选择做原创产品是那条“人迹更少......

我国科学家克隆到新型抗条锈病基因

日前,山东农业大学教授付道林领衔的小麦生物育种团队建立了快速基因克隆技术体系——性状关联突变体测序技术,在小麦中克隆到一个新型抗条锈病基因YrNAM。这一重要科研成果20日在《自然·通讯》在线发表,将......

我科学家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编辑技术

基因编辑技术是面向未来的关键技术之一,能否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编辑技术,是这一领域国际竞争的核心。我国科学家在这一方向又建新功——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高彩霞研究组研发出一系列新的碱基编辑......

“交大2030”重点资助颠覆性原创性项目

鼓励学者用自己的原创思想打动评委,收获科研资助的“第一桶金”。昨天,上海交通大学“交大2030”计划二期面向全校教师进行宣讲,并宣布正式进入项目征集阶段。引人关注的是,今年资助项目分为3类,其中,A类......

科学家+工程师,科研成果如何有效转化?

产学研深度融合,不仅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水平的具体路径之一,也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关键手段。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卢建军,搜狐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

百亿估值,科研成果转化也跑出了6只独角兽

今天我们要讲的独角兽只有一个定位:科研成果转化,即在医疗领域从实验室跑出来的独角兽企业。根据最新发布的《2021全球独角兽榜》榜单显示,我国生物科技行业(Biotech)独角兽企业数量上榜16家,其中......

大国重器、创新之眼

——记第24届科协年会“测试装备成果展”6月26日,第二十四届科协年会在长沙开幕,新闻联播报导了这一盛况。大家惊喜的发现,“测试装备成果展”被这则新闻联播重点和详细报导,并因此进入更多观众的视野。新闻......

蒲慕明:科研成果宣传要把握“分寸”

“科研人员要有分寸地传播成果,过度宣传会让社会过分期待,若目标不能实现,最终将造成社会对科学家和科学的不信任。”面对科研界的宣传“浮夸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学术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