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08-16 08:30 原文链接: 追忆“模范科学工作者”黄翠芬院士

  2011年8月9日晚,暴雨倾盆的北京,一位91岁高龄的老人在解放军总医院与世长辞。

  这位静静逝去的老人,就是人们熟悉的著名分子遗传学家、我国生物工程奠基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1984年军委主席邓小平签署命令授予“模范科学工作者”荣誉称号的黄翠芬。

新中国成立:从美国“偷渡”归国做科研

  作为我军唯一的夫妻院士,黄翠芬和丈夫周廷冲曾是国防战线上盛开的一对“科学奇葩”。

  黄翠芬1921年生于广东。1940年,她被岭南大学化学系录取。大学毕业后,黄翠芬来到重庆,在中央卫生实验院流行病微生物研究所工作。在此期间,她通过未婚夫周廷冲结识了中共地下党员计苏华。从此,他们的人生就与党紧紧联系在一起。

  当时,这对年轻人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是奔赴延安,二是考奖学金出国。他们选择了前者,希望能够早日投入党的怀抱。然而,党中央希望能够为新中国储备人才,因此,计苏华劝他们出国留学。于是,他们听从党的安排,先后获得英、美奖学金,在海外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黄翠芬和丈夫周廷冲立即从波士顿赶到旧金山,准备回国,却遭到移民局百般刁难。

  他们毅然选择了“偷渡”,冒险登上了一艘货船,在海上漂泊了56天,终至天津大沽口外。

  1954年,在党的安排下,黄翠芬调入军事医学科学院。从抗美援朝战争的卫勤总结中,她看到气性坏疽是造成伤员截肢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亟待研究免疫措施,便选择了这个课题。经过4年努力,黄翠芬与庄汉澜、王明道等研制出了产气荚膜菌疫苗,为过渡到生产工艺打下了坚实基础。研究室因此荣立集体二等功,她本人第一次荣立三等功。

危楼里作研究:献给祖国一面医学防护盾牌

  1984年国庆大阅兵,黄翠芬饱含热泪登上了观礼台。

  这一次,她是作为中央军委授予的“模范科技工作者”被邀请的。63岁的她献给祖国的礼物是一面医学防护盾牌,三年后获得了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这面医学防护盾牌,是在远离北京的一条山沟沟里完成的。当时,生活条件差,更差的是精神环境:丈夫周廷冲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被发配到西北放羊,黄翠芬也因“海外关系复杂”受到审查,一家六口天各一方。

  对于所受磨难,黄翠芬没有一句怨言。

  1982年,比利时著名的生物化学家香川教授来黄翠芬的实验室参观。他看到的是一座破旧的小楼,恒温室设在楼梯底下的狭小空间里,隔热层用的是一道道棉帘。他惊呆了,但更让他吃惊的是:“想不到国际上最先进的技术,能在如此简陋的实验室开展。”

  他不知道的是,这座楼是“超期服役”的危楼。因为黄翠芬的实验室刚成立,没编制也没房子,她等不及,说服领导,把危楼改成实验室。后来获得的两个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一个二等奖,最基本的研究成果就是在这里诞生的。

与病魔斗争:为祖国培养强大的科研团队

  1996年,长期从事国防保密科研工作的黄翠芬,因为卓越的成就和学术地位而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但就在这一年,丈夫周廷冲突然离去。年逾古稀的黄翠芬没有选择“退隐山林,颐养天年”,反而化悲痛为力量,继续战斗在科研一线,完成丈夫未尽的事业。

  此后十多年里,黄翠芬两次被确诊为恶性肠癌、肺癌晚期。她特别淡定,坚持同病魔斗争,还精神抖擞地登上了国庆60周年大阅兵的观礼台。

  88岁的黄翠芬这次献给党和祖国的生日礼物,是自己晚年亲手领导组建的一个战斗在“后基因时代”的科研团队,其中有“973”首席科学家,有“杰青”获得者,有院士候选人。他们各领风骚,又团结如一,整个团队正如日中天。

  在60年的科研生涯中,黄翠芬对工作严格得近乎“死板”;但在生活中,她爱学生和晚辈就像爱自己的孩子。每年春节前,她会在家里举行师生、同事团聚会。她亲自下厨,做出丰盛的粤菜和西式菜肴,二三十人,济济一堂,边吃边聊,无所不谈。

  今年10月16日,军事医学科学院将迎来成立60周年庆典,黄翠芬见证了这座医学科研殿堂的成长。然而,她在60周年庆典到来之前走了,带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带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带着对科学的无限眷恋,带着对丈夫的无限思念……

相关文章

河南大学高端科研装备购置与更新(配套)项目829万元公开招标

项目概况河南大学高端科研装备购置与更新(配套)项目招标项目的潜在投标人应在登录河南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http://www.hnggzy.net)获取招标文件,并于2024年05月06日09时00分(......

太原科技大学两位学者登上2023“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在近日爱思唯尔发布的2023“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中,太原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马立峰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崔志华再次上榜。据悉,爱思唯尔2023“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主要采用全球权威的引文与索......

评上教授后,我的科研创造力却枯竭了

评上教授,意味着学术地位提升、能调动更多资源、脱离“非升即走”苦海……以至于很少有人会思考,它会带来哪些“副作用”。一位来自加拿大的水文学教授却勇于自我剖析。他表示,“评上教授,让我的科研创造力趋近枯......

540万华南农业大学中山创新中心招标采购75类仪器设备

一、项目基本情况项目编号:442000-2024-01095项目名称:华南农业大学中山创新中心2024年科研设备采购采购方式:公开招标预算金额:5,400,000.00元采购需求:合同包1(科研设备)......

浦东新区锚定465项1656亿元重大工程聚焦科研领域

近日,在浦东新区2023年度重点工程实事立功竞赛表彰暨2024年度重大工程建设动员会上获悉,2024年,浦东新区全年安排重大工程正式项目465项,年度计划投资约1656亿元,年度投资创历史新高,计划实......

改革进行时丨一头连着科研,一头连着市场——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改革纪实

“我们就是要做高校院所不适合做、企业又做不了的事,把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紧密缝合!”日前,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江苏产研院”)院长刘庆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2013年,为解决科技成果转......

一企一策背后的力量|全国学会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方案

“科学仪器的研发投入大、周期长,科学仪器的国产化更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各地方形成合力。”在全国政协委员曹其东看来,科学仪器的细分应用领域多,涉及的技术也多,产业链上涉及不同体制的主体。因此,既要......

科技界委员分组讨论含“青”量十足

“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支持力度”“大胆使用加强培养青年人才”……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的话题中含“青”量十足。在3月5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分组讨论中,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丁洪认为,科研经......

衣宝廉:做科研就像爬楼梯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要实现“双碳”目标,必须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利用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不仅储能方式廉价,同时是实现可再生能源再分配,解决可......

青海省科技厅新认定科研科普基地6家

近日,青海省科技厅组织开展2023年省级科研科普基地认定工作。经会议评审、实地考察、信用核查、厅务会审议和公示等程序,最终认定青海省科技创新数智科研科普基地、青海省药用植物科研科普基地、青海省西宁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