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7-26 15:42 原文链接: 郭守敬望远镜:巡天遥指,雄心未已

   在河北省兴隆县燕山主峰——雾灵山郁郁葱葱的南麓,老远就能看到一组巨大的白色装置静静伫立。谁能想到,在几何形态的外壳里,藏着一双巡视太空的“明眸”——24块六角形平面子镜(Ma)和37块六角形球面子镜(Mb),构成两只巨大的“复眼”。

  它的全称是“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英文简称为LAMOST。2010年,它被正式冠名为“郭守敬望远镜”,名字来源于发明过多种观测仪器的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

  建·也曾抱团取暖,一直雄心勃勃

  上世纪90年代初,两位中科院院士——王绶琯和苏定强,提出了开展大规模光谱巡天的科学思想。他们所主张的“中星仪式主动反射施密特望远镜光学系统”方案,在世界上独一无二。

  LAMOST的两大关键技术分别是主动光学和光纤定位。观测中,数十块镜面的形状能随时修正、精确协调;同时,多达4000根光纤在焦面上快速定位。而在当时,国际上最先进的望远镜只有400根光纤,配备640根光纤的美国斯隆巡天望远镜还没有竣工。

  像所有新生事物一样,雄心勃勃的LAMOST在一片质疑声中起航了。1996年,LAMOST被列为国家“九五”重大基础科学研究项目。后来成为中科院院士的崔向群,接下了“敢死队长”的重任,带领团队投入到核心技术攻关中。

  同年,32岁的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赵永恒进入项目组工程指挥部,成为当时最年轻的成员。回顾LAMOST建设早期的情形,他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每一个大科学项目,都会经历一段困难时期。对LAMOST而言,主要是1998~2002年的实验探索期。”

  在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研究者先建造了只有一块Ma子镜和一块Mb子镜的“小LAMOST”。其涵盖了主要关键技术和有关项目望远镜部分的许多工程技术内容。经过一次次探索,到2002年年底,闭环控制的主动光学技术终于实现。“这时候,大家心里才觉得有把握了。”赵永恒说。

  此外,4000根光纤的定位、数十块镜面的拼接……背后都是研究人员不懈的钻研和鏖战。终于,历经11年的艰难求索,2008年10月,LAMOST全面落成。

  在那段攻坚克难的“黑暗时期”,团队成员一起“抱团取暖”,解决了一个个棘手的难题。从资深的院士专家到年轻的科技工作者,再到工人和技术人员,大家都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

  赵永恒忘不了,2007年,LAMOST建设的关键时段,他们第一次在兴隆过春节。山里不能放鞭炮,好在食堂里有饺子,门楹上有春联。之后的多年间,由于LAMOST不能中断观测,在山上过年成了这个团队的常态。“现在大家连对联都不贴了,因为觉得跟平时没什么不同。”赵永恒笑着说。

  用·治“大数据”如烹小鲜

  与LAMOST相隔一条马路,是兴隆观测中心的大楼。楼上有一间观测室,正前方是8块紧密排列的大屏幕。

  大屏幕上显示的光谱图像,乍看去像一排琥珀色的竹简。一条条细细的光带整齐致密,点缀着发射线造成的白色光点。观测与运行部主任施建荣告诉记者,每一条带都是一根光纤传回的天体数据,“天文学家才能读懂其中的信息”。

  几位LAMOST团队的成员说,他们最大的成就感就是拿到很多很多的数据,并利用其在全世界科学研究的浩瀚星河中带来一些变化。

  从2011年启动巡天开始到2015年年底,LAMOST已经发布了455万恒星光谱数据。这是美国斯隆巡天项目的4倍,是澳大利亚RAVE项目的8倍,在数量上已是世界第一。

  有研究者这么形容,获取数据只能算是把菜买回来了,接下来要像厨师那样“烹饪数据”。最早的巡天数据回来后,其复杂程度令早期版本的软件无法适应。为此,数据处理部的成员天天加班加点,周末不休,才有了现在可堪重用的软件系统。

  凭借LAMOST太空普查、海量数据的特点,科学家有了源源不断的新发现,包括新的富锂巨星、高速星、极端贫金属星等有重要研究价值的特殊天体;构建了迄今最大的恒星光谱样本;在恒星演化、银河系演化和暗物质分布方面,取得大样本研究重要成果……

  2014~2015年的观测季,利用LAMOST数据发表的SCI论文及论文引用数,有了大幅增加,分别增长了100%和140%。

  一位运用LAMOST数据进行研究的中国学者笑称,现在,他的论文好像比以前更难发了:“过去,我们总是用国外的数据发文章。现在,我们用自己的数据研究第一手的问题,有时还会推翻国际上已有的结论。国外审稿人都不习惯了!”

  从LAMOST获益的,不只是中国学者。今年年初,丹麦和比利时科学家在《自然—通讯》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通过对5648颗类太阳恒星的观测,指出了太阳可能产生的超级耀发。成果一出,便受到全世界广泛关注。

  赵永恒说:“我们建立了不少中美、中欧等合作项目,希望LAMOST数据的公开释放能促进国内外天文学家的合作研究。”

  变·从未停下改进的步伐

  几年来,LAMOST的仪器性能、观测效率、光谱质量等,都在不断提高。

  在2012年前的先导巡天阶段,LAMOST获得光谱的达标率只有48%。在技术维护与发展部门的努力下,望远镜的性能得到有效改善。与此同时,观测运行部的人员也用心统筹规划,摸索出一套观测技巧。到2015年,也就是常规巡天第三年时,观测成功率已经达到70%以上,效果非常理想。

  即便是那些观测失败后被扔进“垃圾堆”的数据,研究人员也没有放弃。在数据部主任罗阿理及成员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建模、模拟、验证等过程,抢救那些之前可能丢弃的数据。

  这项工作很难,但成果令人欣喜。相对于今年7月13日国际发布的DR2数据集的400多万数据,研究人员采用最新版本,增加了好几万条“死而复生”的数据。

  现在,LAMOST每年获取的数据量都会增加150万条左右。而高精度的仪器设备也并未随岁月表现出明显的老化。

  然而,昂首前行的LAMOST也并非没有隐忧。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今天的兴隆,天文观测条件逐渐变差。经济发展带来的光污染、雾霾下逐渐降低的透过率,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空气湿度增加……一系列变迁让原本犀利的“眼睛”,很难看到更远、更暗的星体。

  目前,科学家正在探讨LAMOST二期工程。他们希望,能在条件更好的天文观测地修建一个升级改造的LAMOST望远镜,将光纤数量提高到史无前例的1万条。

  20年过去了,LAMOST依然雄心勃勃。它对无尽长空的巡天之旅,只是刚刚开始。

  记者手记

“无用”之用

  全世界的大科学装置,都面临一个反复被提起的问题。那就是,花这么多钱,建这么多装置,对国民经济有用吗?有人甚至说,造大科学装置,还不如建希望小学。

  不可否认的是,绝大多数大科学装置,甚至包括很多基础研究,都无法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但这些看似“无用”的研究,从长远来看,变革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甚至飞跃,塑造了社会面貌和历史格局。

  天文学研究带来的科技革命,影响了后来的牛顿、爱因斯坦等科学家;普通人难以理解的量子力学,以晶体管、密码、互联网等形式被广泛应用;为探测外星生命建立的遥感科学理论,让CCD数码照相机成为可能……不断追求观测极致的LAMOST,也倒逼出了一个个理念创新、技术突破乃至制造水平的进步。

  古人云:“无用之用,是为大用。”新生事物的价值,往往无法用固有的眼光去审视。因此,朝向未知领域的科学探索,也不能用阶段性的投入产出比去评判。

  在推崇成果转化和号召科技服务国民经济主战场的当下,仍有一些科研工作应留在象牙塔、在山巅、在高原、在深海……谁能说一朝走出深闺,不会艳惊天下呢?

相关文章

两台新望远镜将为我国探月工程提供保障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长白山4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在吉林长白山正式启动建设。无独有偶,9月中旬,在距此地直线距离约3800公里的西藏日喀则,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日喀则4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也开始了建设......

最大光学望远镜即将崛起

在智利阿塔卡马沙漠海拔3000米的赛罗阿玛佐斯山山顶,一张钢梁网拔地而起。它所支撑的穹顶与足球场一样大,且出人意料地灵活,而它所承载的一个巨大望远镜将在不久的将来追踪夜空中的星星。据《科学》消息,这台......

海铃”望远镜将成为国际最先进的中微子望远镜

数百年来,科学家利用望远镜捕捉宇宙光子来进行天文观测。今天,他们有了新的选择。中微子有着如幽灵般极强的穿透力,可轻松逃逸极端、致密的宇宙和天体环境而不改变方向,有助于科学家揭晓剧烈天体过程背后的机制,......

智能机器人提升“中国天眼”运维质效

近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重大科学基础设施FAST运行维护作业机器人系统”项目,在“中国天眼”通过现场验收,智能机器人为“中国天眼”提供运行维护保障。“中国天眼”是目前全球最大且最......

最大地基太阳望远镜Inouye拍摄到太阳表面的壮观特写照片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DanielK.Inouye太阳望远镜发布了八张新的太阳图像,预告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地基太阳望远镜正在进行的令人兴奋的科学活动。这些图像是由该望远镜的第一代仪器之一的可见光......

圆环阵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6月将试运行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499803.shtm在四川稻城,目前全球规模最大、性能最强的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已经主体竣工,已完成约27......

中国慧眼极目精确探测“千年一遇”天体爆发

北京时间2022年10月9日21时17分左右,一束束来自距离地球24亿光年的高能射线“惊动”了全球遍布天上地下的宇宙射线探测卫星与装置。这一“千年一遇”的伽马射线暴事件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探测到的最亮伽马......

慧眼卫星和极目空间望远镜精确探测迄今最亮伽马射线暴

慧眼卫星和极目空间望远镜观测迄今最亮伽马暴示意图中科院供图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北京时间3月29日凌晨2点,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简称高能所)与全球40余家科研机构联合发布对迄今最亮伽马射线暴(简......

韦布望远镜在一地球大小系外行星上未探测到大气

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最新发表一篇天文学论文称,根据韦布空间望远镜(JWST)的观测结果,地球大小的系外行星TRAPPIST-1b上未发现大气的迹象。该论文介绍,研究人员利用哈勃望远镜和斯皮策空间望......

我国新发现挑战“恒星初始质量分布规律不变”经典理论

1月19日,《自然》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刘超团队的一项重大研究成果。发挥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郭守敬望远镜(LAMOST)超大光谱数据样本优势,结合欧洲空间局盖亚(Gaia)卫星数据,科研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