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0-30 21:44 原文链接: 静待梦天,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收官在即

新网北京10月30日电(刘欢)梦天实验舱发射的日子一天天近了,待发射成功,中国空间站将完成在轨建造。

梦天实验舱发射成功意味着什么?我国下一步将有哪些太空探索计划?

配备8个科学实验柜,梦天实验舱能完成哪些科学研究?

梦天实验舱是天宫空间站基本构型中两个大型在轨实验舱段中的第二个,发射入轨后,中国空间站三个舱段将形成“T”字基本构型。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科学首席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顾逸东在第二届全国空间科学大会的报告中指出,空间站作为我国最重要的综合性近地空间研究基地,要努力争取在前沿基础研究领域进入国际前沿,在应用基础和新技术方面解决国家重大需求,为经济社会发展加强高质量科技供给,产生显著效益。

研究包括空间生命科学和人体研究、微重力物理、空间天文和地球科学以及空间新技术试验等领域,共32个主题,三个舱共布局14个压力实验柜。

而梦天实验舱就配备了8个科学实验柜,主要用于微重力物理科学等研究,包括微重力流体物理与热物理、微重力燃烧科学、空间材料科学和基础物理等学科。

今年8月,梦天实验舱运抵文昌航天发射场,开展发射场区各项总装和测试工作。

9月,执行梦天实验舱发射任务的长征五号B遥四运载火箭运抵文昌航天发射场。

10月9日,梦天实验舱完成推进剂加注。

10月25日,梦天实验舱与长征五号B遥四运载火箭组合体已转运至发射区。

“梦天实验舱的建成和发射对于我国微重力物理科学研究有重要意义,微重力物理科学研究的进步必然推进相关航天工程技术的进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长聘教授孔文俊向中新网表示,梦天实验舱发射之后,将承担重要的科学研究任务。

据了解,空间站的建设主要有三个科学技术目标:一是掌握大型空间设施的建造和运营技术;二是掌握航天员经常在轨飞行的生活和健康保障;三是建设国家太空实验室,为科学家提供高水平科学研究平台。

天和、问天、梦天,为何实验舱发射都选在文昌航天发射场?

天宫空间站整体呈T字构型,主要包括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载人飞船、货运飞船等模块。

2021年4月,天和核心舱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

今年7月24日,问天实验舱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并于7月25日3时13分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

我国有四大发射基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太原卫星发射中心、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和文昌航天发射场。

孔文俊介绍,只有文昌是属于海滨发射场,载荷的运输可以通过海运抵达。其他发射场都属于内陆发射场,载荷运抵发射场只能通过列车,列车运输对于载荷的最大包络有限制,一般来说不大于4.5米。

所以,天和、问天、梦天都选择在文昌发射,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空间站的三大舱都是属于重型载荷,都有20吨左右的质量,其包络超过了火车运输的包络范围,只能走海运,因此只能在临海的发射场发射;二是文昌发射场是我国第一个低纬度滨海发射场,具有发射能力强、射向更宽、运输更便捷等优势。”

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郝淳介绍,今年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以后,工程将转入为期10年以上的应用与发展阶段。初步计划是每年发射两艘载人飞船和两艘货运飞船。

随着空间站的“扩建”,神舟十四号和神舟十五号乘组的6名航天员将有共同在轨驻留的机会。两个乘组都将“出差”半年,并首次进行在轨乘组轮换,实现空间站不间断有人驻留,两个乘组的6名航天员将共同在轨驻留5-10天。

这意味着,空间站在轨建造完成后,中国航天员将在太空中“会师”,创造中国航天的历史性时刻。

“目前在航天方面,中国想做的事情,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就能完成。航天技术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这也说明我国是真的强大起来了。”

孔文俊在“921工程”(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一期就开始参与相关基础研究工作,在微重力燃烧科学研究领域深耕多年,见证了中国载人航天30年的发展历程,“这一路走来,国家经济不断发展,科研投入越来越多,国内的基础科研水平和工程技术水平也越来越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十年来,我国“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新能源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取得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相关文章

中国空间站入选“2023全球十大工程成就”

近日,由中国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评选的“2023全球十大工程成就”在京发布,中国空间站入选。我国空间站工程使用的空间站各舱段、载人飞船、货运飞船、中继卫星及发射这些航天器所使用的长征系......

中国航天员乘组完成在轨交接,“博士乘组”将于10月31日返回地球

北京时间2023年10月29日,神舟十六号、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进行交接仪式,两个乘组移交了中国空间站的钥匙。截至目前,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已完成全部既定任务,将于10月31日乘坐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

中国空间站已开展上万次在轨实验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获悉,中国空间站科学实验设施近日基本完成在轨测试,在轨运行稳定可靠,具备了大规模开展空间科学研究的能力。截至8月18日,空间站已开展了60余项实验项目、上万次在轨......

中国空间站第四批空间科学实验样品交付实验科学家

从中国科学院获悉,4日上午,中国空间站第四批空间科学实验样品随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返回地面,在东风着陆场交付由中科院牵头负责的空间应用系统。4日14时左右,部分实验样品运抵北京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

中国空间站第四批空间科学实验样品交付实验科学家

从中国科学院获悉,4日上午,中国空间站第四批空间科学实验样品随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返回地面,在东风着陆场交付由中科院牵头负责的空间应用系统。4日14时左右,部分实验样品运抵北京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

载荷专家桂海潮:迎接这次任务的挑战我非常期待

在这次神舟十六号飞行乘组当中还有一个新面孔——航天员桂海潮,桂海潮是中国空间站的首位载荷专家,担负着在空间站开展大量科学实验的重要使命。总台记者在对他的采访中感受到,专业、细致、自信,是他的最大特质。......

聚焦中国航天日,“大国重器”亮相

今年4月24日是第八个中国航天日。今年中国航天日主题是“格物致知 叩问苍穹”,主场活动将在安徽合肥举办。近年来,中国“太空之家”遨游苍穹、“祝融”“羲和”探火逐日……一次次飞跃与突破,刷新着......

从中国空间站返回的巴基斯坦植物种子交还巴方

2月8日,巴基斯坦植物种子从中国空间站成功返回庆祝仪式在伊斯兰堡举行。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官员在仪式现场将从中国空间站返回的植物种子交还巴科学家。据了解,在中巴太空育种合作项目框架下,巴方科学家选取了......

天文摄影师刘博洋:跟拍记录中国空间站“成长”

刘博洋是一位90后天体物理博士,同时也是一位天文摄影师。刘博洋仰望星空,怀揣梦想,成功用自主开发的光学跟踪技术拍摄到了中国空间站,并用几个月时间完整记录了中国空间站建设时期的12种构型,留下了异常宝贵......

中国空间站完成在轨建造并取得一系列重大进展

11月29日23时08分,搭载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五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11月30日5时42分,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自主快速交会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加上问天、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