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9-10 10:20 原文链接: 2018未来科学大奖揭晓:袁隆平和林本坚成最大亮点

9月8日下午,2018第三届未来科学大奖在京揭晓,李家洋、袁隆平、张启发获得生命科学奖,马大为、周其林、冯小明共同获得物质科学奖,林本坚获得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除了袁隆平先生,其他获奖人公众相对都不太熟悉,尤其是来自台湾的林本坚教授,他在电话连线时获得掌声的热烈程度仅次于袁隆平先生。这不仅仅因为他是首位获奖的台湾同胞,更因为他的工作领域正是近期为民众所热切关注的芯片领域。

生命科学奖与物质科学奖均下出“三黄蛋”

今年大奖最为出人意料的就是,生命科学奖与物质科学奖都产生了三位获奖人,这于未来科学大奖,尚属首次,而就诺奖而言,已是常态。中国的未来科学大奖除了在奖金总额上已经追平诺奖,在获奖者名额上也快速迫近。可见“中国的诺贝尔奖”已是神形皆备、实至名归。

今年的生命科学奖颁给了李家洋、袁隆平、张启发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系统性地研究水稻特定性的分子机制和采用新技术选育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中的开创性贡献。

袁隆平先生已是名满天下,而李家洋、张启发两位教授,大家知道的并不多,这次生命科学奖的颁发,恰好回应了前段时间关于杂交水稻的热议。是啊,包括杂交水稻在内的农作物品种改良优化,饱含了无数科学家的辛劳和汗水,我们除了记住袁隆平,也应该记住和袁先生一样为了中国人民能吃饱饭而做出重大贡献的这些民族英雄。

李家洋是安徽肥西人,植物分子遗传学家,他长期从事高等植物生长发育与代谢途径调控的分子网络研究和水稻品种设计育种,着重于阐明高等植物株型形成的分子机理,并致力于水稻的分子品种设计,培育高产、优质、高抗、高效新品种,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开创性贡献,引领了该领域的国际科学前沿。李家洋领衔的团队经过十余年的艰辛攻关,通过分子设计育种技术,精准选出高产与优质的控制基因“组装”在一起,破解水稻了“高产不优质、优质不高产”的难题。该研究成果“水稻高产优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及品种设计”也荣获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张启发是湖北公安人,作物遗传育种和植物分子生物学家,他一直致力于水稻基因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开发抗虫、抗旱、少化的“绿色超级稻”,其领衔开发的“抗虫转基因水稻”就是绿色超级稻研究中的一部分。

正是有了千千万万像袁隆平先生一样优秀杰出、任劳任怨的农业科学家,我们国家才能牢牢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确保国家的种业安全、粮食安全。此次未来科学大奖把生命科学奖颁给袁隆平先生和他的同行们,可谓是众望所归。

最让人忍俊不禁的是,在电话连线获奖人时,袁先生第一时间并未接到电话,而是他家里的一位女士先拿起话筒,连声说“你找袁隆平噢,等一哈”。结果没有听清的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项委员会主席骆利群教授把获奖信息连说两遍,引起了现场观众的哄堂大笑。昨天刚好是袁先生88岁的生日,今天的未来科学大奖应该是袁先生今年收到最好的生日礼物。

今年的物质科学奖也是生命科学奖

今年的物质科学奖由马大为、周其林和冯小明三位科学家分享,以表彰他们在发明新催化剂和新反应方面的创造性贡献,为合成有机分子,特别是药物分子提供了新途径。可见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这一说法并不为过,第三届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得者们的工作,其实也对人类的生命健康和安全有着重要意义和突出贡献。这次颁奖结果也表明,交叉学科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未来科研主流方向。

物质科学奖项委员会主席、美国Scripps研究所化学系余金权教授宣读获奖理由

马大为是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是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复杂天然产物全合成、有机合成方法学、化学生物学等。

周其林是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不对称催化,包括设计合成新型手性配体和手性催化剂,开发新的不对称催化反应;生物活性的手性天然和非天然化合物合成;手性药物合成等。

冯小明是四川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他主要从事不对称合成方法学及手性医药、农药和具有生理活性化合物的合成研究。对不对称合成中发展新型优势手性催化剂、新反应和新策略等核心和挑战性问题,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

电话联系南开大学的周其林教授时,显示他的电话已关机,主持人解释说,周教授正在开组会,要求不能带手机,所以他就关机了。一个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科学家形象跃然出现在大家眼前,即使是获得“中国诺奖”的巨大殊荣和高额奖金,也不能让周老师中断组会而等组委会的电话。反而,科学家的科研工作要让其他一切事物让路。有了这样一批认真、较真、专业、专注并且淡泊名利的科学家,中国的基础科研何愁不能赶超世界一流水平。

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项主席余金权教授在连线四川大学冯小明教授时,特别叮嘱他,“听说你平时只愿意在实验室里做实验,根本不愿意参加颁奖啊,会议呀这些事儿,今年11月的颁奖典礼你来不来呀?”冯教授的回答总算让大家吃下了一颗定心丸,“来,未来科学大奖我一定来”。

跨越海峡的芯片之光

生命科学和物质科学奖公布之后,大家都在期待,今年的数学与计算机奖项会不会也花落多人呢。结果一个陌生的名字解答了这个疑问,与前两个奖项不同,今年的数学与计算机奖获奖者只有一人,他就是来自宝岛台湾的林本坚教授,独享百万美元奖金。

林本坚教授的代表性工作是发明并推广浸润式微影技术,从而成为半导体领域的世界领先者,并改变了全球半导体产业技术路径。正是因为他的发明,包括英特尔等在内的一大批国际巨头由此舍弃耗资巨大的研究积累,转而追随其技术标准,从此造就了台湾半导体的辉煌成就,林教授一人对台湾科技业发展贡献巨大。

2002年,林本坚发明了“浸润式微影技术”,彻底改变了集成电路的生产。这项技术是在透镜和硅片表面的间隙中,用水代替空气以提高分辨率。当时全世界的半导体研发团队都在专注于157纳米波长技术,林本坚创造性的以193纳米波长的光,通过水作为介质,将其缩短至134纳米,震惊世界。他孜孜不倦地通过各种国际研讨会说服同行使用该技术,由此继续将原本难以为继的摩尔定律延续下去。从台积电退休后,林教授被聘为台湾清华大学教授,为培养半导体研究的人才继续贡献其力量。

在电话连线中,林教授表示,“获得未来科学大奖是非常荣幸的事情,这是大家对我所做工作的肯定。我本来以为,大陆同行不清楚我做的贡献,现在看来大家都知道我做的贡献”。他欣然答应今年11月18日来北京参加颁奖典礼。

其实孔子早就说过,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林教授在半导体、芯片和集成电路领域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早就得到了世界范围的认可,数学与计算机奖项的再次肯定除了表彰林教授在专业领域的成就,更是将未来科学大奖的影响力更加强劲的扩散到海峡两岸。

江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大中华地区和海外的十五亿中华儿女都在为祖国及全人类科学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2018未来科学大奖已经揭晓,而中国科学发展的车轮还在滚滚向前,我们期待着11月18日颁奖典礼的星光熠熠,更期待着越来越多杰出科学家的获奖感言!

未来,向科学进军!未来,从这里开展!


相关文章

优质食味粳稻宁香粳9号得到多省引种推广

在安徽庐江白湖农场,13000亩“宁香粳9号”稻杆挺立、穗大粒饱、丰收在望。在近日召开的优质食味粳稻宁香粳9号现场观摩培训会上,参会专家实地参观了庐江县郭河镇王仕照家庭农场种植的800亩连片宁香粳9号......

“袁隆平追梦奖学金”设立,首批9所院校参评

日前,“袁隆平追梦奖学金”战略合作协议签订仪式在中国农业大学举办。中国作物学会与湖南省袁隆平农业科技奖励基金会共同签署《“袁隆平追梦奖学金”战略合作协议》。为继承和弘扬追求真理、敢为人先、锲而不舍、埋......

袁隆平的学生证上,有志愿军战士的留言……

近日西南大学展出一批珍贵档案其中就有“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大学时期的学生证这张学生证纸张虽已发黄但依然能清晰看到袁隆平当年的学号、入校日期以及每一学年的注册登记等信息在学生证后面还有一段留言隆平同志:......

河南省档案馆发现袁隆平生辰新证

来源:河南日报微信公众号2023-05-2211:555月17日,河南省档案馆办公室主任杨宝章(右一)向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副主任袁定阳(左一)、袁隆平夫人邓则(左二)赠送档案仿真件和影集。“杂交水稻......

两年了,我们很想您!

两年前的今天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院士逝世从此,春种秋收都和怀念有关年轻时袁隆平决意报考大学的农学专业父母都不同意袁隆平说,吃饭是第一件大事没有农民种田,就不能生存最终说服了父母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一粥一饭间怀念袁爷爷!今天,袁隆平离世2周年

“我梦见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比扫帚还长,我和同事坐在稻穗下乘凉。”他把功勋写在大地上,一生躬耕田间换得稻香丰年。今天,袁隆平离世2周年。风吹稻禾,永远怀念!......

世界粮食日|让中国人端牢端稳中国饭碗

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金秋时节,稻谷飘香。从我国东北到西南,从华北和黄淮海地区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秋粮收获一派繁忙景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稳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愈发扎实。......

《中国现代科学家袁隆平》纪念邮票首发

9月7日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诞辰92周年。当日,《中国现代科学家--袁隆平》纪念邮票首发仪式在位于长沙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举行。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周义祥、袁隆平院士......

28位院士共论“袁隆平精神”

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逝世一周年之际,28位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美国国家科学院的院士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共论如何弘扬袁隆平科技创新精神。大家纷纷表示,要在科技创新中勇攀高峰,做一......

传承薪火23位院士在长沙植下“院士林”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逝世一周年之际,23位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美国国家科学院的院士齐聚长沙,在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内,共同植下一片“院士林”。现场,每位院士携手1名湖南省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