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热带两栖类种群已遭到壶菌(一种真菌)的严重破坏,但一项新的研究将这种损失与热带的蛇类群落的“无形”衰减联系起来,它提示,遍布的生物多样性危机的影响并不那么显而易见。基于这些发现,研究人员说,由于疾病、入侵物种、生境丧失和气候变化的级联效应,生态系统结构的恶化速度可能会比预期的更快。因此,他们说:“迅速制定政策对减轻全球生物多样性危机的影响是必不可少的。在过去的两个世纪中,物种灭绝速度高达人类历史上曾经有的物种灭绝速度的100倍。在热带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最为严重,那里有近12%的动物物种被列为濒危、易受伤害或近危物种。这些损失会在食物链上造成涟漪效应,但由于缺乏跨越数个物种的生态数据(尤其是那些稀有或难以发现的物种),因此常常缺乏这些影响的证据。

  Elise Zipkin和同事通过研发一个模型来解决这个问题;该模型结合了先前观察到的数据以及用物种间不完善检测和生态变化来估计较难捉摸的热带蛇类的物种丰富度、群落组成、发生率和体型描述。他们将此模型用于对巴拿马的一个主要国家森林中的蛇类调查—其时间跨度为壶菌性动物流行病消除了那里逾75%的蛇类两栖性猎物之前的7年和之后的6年。他们发现,在该动物流行病之后,所观察的蛇类品种总数从30减少至21,表明在两栖动物减少后,蛇类物种丰度确实降低的机会概率为85%。然而,有若干物种在该动物性流行病之后的状况较好—这可能是因为它们比其它物种能更容易地改变其食物。作者说,总体而言,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导致了蛇类群落变小、多样性降低,这对较高阶捕食动物可能具向上效应—这将是一个未来研究的领域。

相关文章

研究揭示森林生物多样性是应对气候干旱的“缓冲器”

 21日,记者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获悉,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世荣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揭示了生物多样性在缓解干旱影响中的作用机理,发现森林生物多样性是应对气候干旱的“缓冲器”。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期......

全球首次|新研究揭示外来植物的多维入侵机制

2月13日,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和浙江天童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研究员郭文永团队,首次在全球尺度上阐明了多因子间复杂的交互关系及其对外来植物入侵的复合驱动机制,相关研究在线发表于......

生态环境部:优化科研仪器配置发布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

作为最早签署和批准《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国家之一,我国始终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并将生物多样性保护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与绿色发展、减污、降碳、脱贫等协同推进,在就地保护、生态保护修复、监督执法......

生态环境部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

经国务院批准,生态环境部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发布《行动计划》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决策部署的重要......

研究揭示不同类型热带海洋岛屿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

在辽阔的中国海域上,分布着数千个大大小小的海洋岛屿。这些岛屿为海洋植物、动物、微生物提供了不同于大陆的独特的栖息地,是我国海洋生物资源的宝库。由于海岛考察费用高、难度大,限制了科学家对我国多数海洋岛屿......

聚力防治措施,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不久前,安徽省黄山市、歙县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第七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获省政府办公厅通报表扬,并给予资金奖励。截至目前,市本级、黟县、歙县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歙县创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杭州临平首个生物多样性跨区域协作共建基地正式揭牌

近日,临平-鹤峰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基地在湖北省恩施州鹤峰县正式揭牌成立,今后将致力于生态环境实践教育新思路、新模式的探索。这是浙江省杭州余杭区临平区首个成立的生物多样性跨区域协作共建基地。揭牌仪式现场......

首个全国生态日,首都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院在北京林大揭牌

8月15日,迎接首个全国生态日,北京林业大学举办“生态文明建设北林在行动”主题活动。活动中,首都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院正式揭牌。澎湃新闻从北京林业大学了解到,首都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院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主体......

水汽压差升高对热带季节雨林红椿径向生长的影响

热带森林贡献了全球约1/4的陆地碳库和1/3的初级生产力。研究热带森林树木生长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对于模拟和预测全球碳循环动态颇为重要。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热带地区的大气水汽压差(VPD)普遍升高,可......

多尺度海气相互作用方面新进展

近日,记者从中国海洋大学深海多圈层与地球系统前沿科学中心/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悉,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立新领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甘波澜等组成的科研团队在中纬度多尺度海-气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