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5-15 14:12 原文链接: 2020年CNS首秀!颜宁同期连发两篇Nature

   当地时间5月13日,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颜宁作为共同通讯作者的2篇论文在Nature同时上线。

  这是颜宁今年的“CNS首秀”,也是其学术生涯的第33、34篇CNS论文。

  这两篇文章分别解析了胆固醇酰基转移酶ACAT1和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DGAT1的冷冻电镜结构及其反应机理,对靶点抑制剂的开发有重要指导作用。

  在Nature创刊150周年改版时,颜宁曾发微博吐槽“真丑,以后再也不首选发Nature。”不知道这次2篇Nature是否为首选?

1.jpg

  2篇Nature同时上线

  此次上线的两篇Nature论文,颜宁均为共同通讯作者。

  第一篇文章报道了胆固醇酰基转移酶ACAT1的冷冻电镜结构,并揭示了ACAT1的催化机理和主要作用底物,为开展ACAT1作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和其他胆固醇相关疾病潜在药物靶点的研究奠定了重要分子基础。

1.jpg

  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博士后钱洪武为论文的另一共同通讯作者及第一作者,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赵新、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后鄢仁鸿为并列第一作者。

  第二篇文章介绍了人类DGAT1的冷冻电子显微镜结构。研究首次揭示了人源DGAT1同源二聚体结构以及其底物acyl-CoA的结合位点,对DGAT1靶点抑制剂开发有重要指导作用。

1.jpg

  贝勒医学院教授周鸣为该文章的另一共同通讯作者,贝勒医学院博士生王列、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后钱洪武、博士韩亦沫及贝勒医学院博士年寅为共同第一作者。

  值得关注的是,这两篇文章,Nature的收稿日期均为2019年5月24日,预印本网站bioRxiv上在线发表日期为2020年1月6日,被Nature录用的日期为2020年3月17日。

  对此,颜宁在iNature公号文章留言,吐槽Nature的“神操作”。

1.jpg

  “开挂”的学术生涯

  谷歌学术显示,这是颜宁的第33、34篇CNS论文。自2004年以来,她以平均每年约2篇CNS的速度产出。

  去年,更是以2篇Science、2篇Nature、1篇Cell打破了自己的年发表记录。

  文章发表后,她还第一时间在微博上表示了庆贺。

1.jpg

  颜宁的学术生涯一直“开挂”。

  2000~2004年,颜宁在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学习,师从施一公。随后,继续在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后,出站后受聘于清华大学。年仅30岁的她成为当时清华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2016年6月,她入选Nature十位中国科学之星。

  2017年,颜宁接受普林斯顿大学邀请,受聘为该校分子生物学系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同年起任清华大学兼职教授。这一度引发热议。

1.jpg

颜宁 图片来源:普林斯顿大学

  时隔一年,颜宁回国参加“2018年世界生命科学大会”时接受采访,介绍了离开清华、前往普林斯顿任教一年的心得以及做科研的体会。

  被问及为何她的科研成果如此高产且都是重量级时,颜宁表示,这其实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前面播了十年的种子,现在终于收获了。比如说,我今年在《科学》发了三篇论文,虽然这些成果在我心里面的重量级不太一样,花的时间也不一样,但只是特别凑巧在一块发出来了。

  2019年,颜宁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同年获得“求是杰出科学家奖”。

  对“青椒”的建议

  学术生涯一路开挂的颜宁,在去年6月到访西湖大学时,和在座的青年PI们交流了自己做科研的心得。

1.jpg

颜宁 图片来源:西湖大学

  她说:

  “新建实验室的同事,如果觉得很烦闷,压力很大,千万不要因此有了次生压力。这个经历想必很多初建实验室的人都会有,但少则几个月,多则半年一年总会过去。”

  “作为年轻PI,你一定要去参加学术会议。不能让别人觉得你是一个很没有存在感的人,不能是‘小透明’。”

  “现在邮件、微信太多了,如果你不有意识地控制,杂事无穷无尽。一定要勇敢地说NO,对我而言,平时饭局什么的,基本能逃就逃。其实就是一句话,把时间、精力、资源尽可能地投入到research中去。”

  “我自己常常感慨,和学生打交道是一门艺术,不要和学生走得太“近”,也不要太“远”。切记我们不是学生的玩伴,而是可以值得信任的老师,这个度一定要把握好。”


相关文章

改善催化剂稳定性成果登上NatureCatalysis

Fe-N-C催化剂是一种具有非铂族金属(PGM-free)的氧还原催化剂,可替代在酸性环境中Pt用于氢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s)的阴极氧还原反应(ORR)。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对活性位......

Nature发布2024年值得关注的科学事件,涉及环境、生命科学、AI、天文学

12月18日,《Nature》发布了2024年值得关注的科学事件。   人工智能的进步ChatGPT的兴起对今年的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的创建者,位于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

2023年颜宁、苏士成、高福等中国学者在Cell发表62篇研究文章

截至到2023年12月19日,中国学者在Cell发表了62篇研究文章,iNature编辑部统计了这些文章:单位统计:中国科学院发了20篇,北京大学有8篇,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及上海交通大学各发了6篇。按......

破纪录|Nature:今年撤稿数量超1万篇,超八成来自这家出版社

12月12日,Nature发布一篇新闻报道:今年被撤回的文章数量急剧上升,截至2023年底撤稿数量已超过1万篇,打破年度撤稿记录。专家表示,这只是冰山一角。由于各出版商正着力于清除大量存在的虚假和同行......

纳米技术的重大飞跃,这种神奇材料再登Nature

200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两位科学家安德烈·盖姆(AndreGeim)和康斯坦丁·诺沃消洛夫(KonstantinNovoselov)发现他们能用一种非常简单的方法得到越来越薄的石墨薄片。他们从高......

Nature钙钛矿领域最新综述:可持续能源正在来临,钙钛矿串联电池争夺霸权

导语:在太阳能领域,一场革命正酝酿。钙钛矿技术的崛起引领着一系列对太阳能电池的全新探索,特别是其串联结构的出现。这意味着不仅仅是硅,太阳能电池的未来可能由更为创新和高效的钙钛矿-硅串联电池来主导。本文......

科研人员必看!Nature发出最新警告:AI人工智能对科学探索存在隐藏的危机

    导读:12月5日Nature发表的新闻评论,关于使用AI的许多论文的有效性或可靠性存在许多潜在问题,但目前尚不清楚基于AI的科学文献中的错误或不可靠的发......

颜宁当选院士后,首篇文章发表

电压门控钠(Nav)通道通过启动和传播动作电位来控制膜的兴奋性。与它们的生理意义一致,这些通道的功能障碍或突变与各种通道病有关。因此,Nav通道是各种临床和研究药物的主要靶点。此外,大量的天然毒素,包......

颜宁院士回复成功秘诀:抽出时间与实验室面对面交流

11月22日,2023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正式揭晓,45岁的颜宁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新晋两院院士工作高校、本科毕业院校统计:15所985挂零。颜宁回应当选院士:“帽子”不重要。11月23日上午,在女科......

颜宁谈入选院士:“帽子”不能改变你是谁

11月22日,2023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正式揭晓,中国科学院增选院士59人,中国工程院增选院士74人。其中,现年45岁的结构生物学家颜宁新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帽子不会改变你这个人,不改变你是谁,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