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3-08 10:06 原文链接: 15分钟诊断乳腺癌基因!2nm“金”桥革新基因检测!

以乳腺癌基因诊断为代表,单点突变的识别诊断意义重大!

  在医学检测中,乳腺癌的基因诊断变得愈发重要。中国乳腺癌发病率的增速是全球平均增速的两倍,发病率列世界第一;乳腺癌发病和死亡分别位居我国女性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的第1位和第5位。在世界范围内,女性乳腺癌的发病率仅次于肺癌,而带有突变基因的人群要比普通人群的患病风险高出59-87%。

  导致乳腺癌的BRCA1基因突变因种族和地域而异,有几百上千种。以往的诊断方法是提取整个基因组并对BRCA1进行全段测序,再与正常基因对比,分析突变位点。在这些基因突变中,有些并不会导致癌变,世界范围内,最为普遍、风险最高的BRCA1突变有8种。

精确设计指导合成纳米检测试剂颇有难度

  金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因此常作为基底材料被用于生物医学传感和成像。虽然金纳米颗粒有很多结构,但这些结构都是采用试错法不断积累经验而获得,目前无法合成预先设计的指定结构。

  结构决定性质,医学传感对灵敏性的特殊要求促使研究人员不断更新纳米技术,优化纳米结构,力求实现对少量生物分子、甚至于单分子的识别和检测。尤其重要的是,基因中单个碱基的突变(单点突变)很难被发现,目前常用的基于PCR的测序方法无法满足生物传感技术对实时高效的要求,对特定疾病的诊断也缺乏针对性。

马兴毅团队通过生命物质来解决无机纳米的问题

  在生命体中,DNA指导合成蛋白质。2016年,韩国高丽大学融合化工系统研究所研究教授马兴毅首次提出,可将DNA分子作为骨架,指导金纳米颗粒的合成。2019年,马兴毅及其团队联合首尔国立大学和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利用DNA分子调控合成出结构预先设计的高灵敏金纳米颗粒,实现了对乳腺癌相关基因中单点突变的识别诊断。

图片.png

  研究亮点:

  1. 发明了利用DNA分子设计性合成(Synthesis-with-design)金纳米颗粒的方法。

  2. 合成出带有2纳米桥结构的新型金颗粒,具有极高传感灵敏度,最少可识别4个蛋白质分子与被测基因的结合。利用单个颗粒,实时、无标记地对基因中1个位点的突变进行检测。

  3. 首次以线图集的形式描绘人类基因错配修复蛋白MutS对单碱基突变的识别能力及其差异(GT>GG>+C>AA>TC>−C>AC>GA),推出新的基因诊断方法(无需测序)。

  4. 设计制造出8个基因芯片,可分析诊断与乳腺癌关系最为密切的8类基因单点突变。

图片.png

要点1. 设计性合成技术:如何获得极灵敏的金纳米颗粒?

  研究团队将单个DNA分子作为骨架,介导金纳米颗粒的合成,相关成果在2016年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见下图和参考文献2)。团队设计DNA分子的结构,进而实现对金纳米结构的调控,控制精度在5纳米以下,整个合成过程在水溶液中进行,所合成的颗粒可直接用于生物医学工程。

图片.png

图1. 金纳米颗粒的设计性合成。

要点2. 单颗粒传感技术:如何达到少数几个生物分子的检测限?

  传统的传感技术所使用的宏观或微观尺度的基底材料无法对低浓度的被检测物质做出反应,而且,检测操作需要进行材料修饰、阻止非特异性结合、去除杂质、收集信号等,步骤越多,越容易导致可信度降低、不稳定性增大、检测限提高。目前,极少的传感技术可以实现对少数几个生物分子的实时检测。

  为此,团队将金纳米颗粒作为传感材料,并将整个传感尺度缩小到一个颗粒上。对于该30纳米左右的传感颗粒,生物分子在尺度上不再微不足道,每个分子在颗粒上的结合都会显著的影响传感信号;甚至,分子间的结合力、分子间距等极微观的信息也可实时读取(下图)。

图片.png

图2. 单颗粒传感系统。

  重要的是,整个传感操作不须使用任何原有生理反应以外的辅助分子,不聚集热量而破坏生物分子,亦不引入电场或磁场影响原有生物反应。在传感可靠性和灵敏性方面可以与单颗粒纳米传感技术相媲美的是原子力显微技术,然而,原子力显微技术需要自定义分析区域,所得到的数据无法进行标准化,从而无法用于临床实践。

要点3. 实际意义:基因突变的诊断无需测序,乳腺癌的基因检测获革新

  团队使用所合成的金桥纳米颗粒作为基底材料,针对这8种突变,分别设计构建了8款单颗粒传感芯片。将被检测样品注入芯片,传感平台可实时读取分析结果,无需测序即可判断出突变类型。

  本研究已对不同的突变位点的识别结果进行标准化,绘制出不同的单点突变的检测数据图集,据此分析诊断了乳腺癌和卵巢癌细胞株内的相关基因突变并获得临床验证。具有重要应用意义的是,整个传感操作只需要30微升样品,不需特殊的辅助物质、标记分子或复杂的溶液,检测时间仅需15分钟,可读出5个被测基因与4个错配识别分子相互结合后的差异性信号。

图片.png

图3. 乳腺癌的基因诊断:5382insC芯片对样品做出信号响应,表示样品的基因中多出一个胞嘧啶。

小结

  工程师首先是设计师,将设计变为现实,是工程师倾心而为的关键。设计几个纳米的、用于传感的、极其灵敏的结构,并将其变为单颗粒的金,实现对单点基因突变的高效检测,是马兴毅及其所在团队在这项工作中实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 Ma X, et. al. Single gold-bridged nanoprobes for identification of single point DNA mutations.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9.

  DOI:10.1038/s41467-019-08769-y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9-08769-y

  [2] Ma X, et. al. Gold nanocrystals with DNA-directed morphologies.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6.

  DOI:10.1038/ncomms12873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comms12873


相关文章

心脏病预警!最新AI模型可提前十年预知心血管危机!

心血管疾病(CVD)是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每年造成超过1730万人死亡。预计到2030年,发病率将增至2360万人。由于疾病诊断前的临床前阶段较长,因此迫切需要有效的方法来早期识别高危人群。以往预测C......

真还是假?2023年度十大科学流言揭晓

1月21日,“智止流言探求真知——2023年度‘科学’流言求真榜”在北京揭晓。具体包括,基因检测能“剧透”孩子天赋;中国科学家测定月球年龄为20.3亿年;航天员不能是近视眼,因为太空中不能戴眼镜;电水......

最大的海洋微生物基因数据库有助于药物发现

迄今对包括细菌、病毒和真菌在内的海洋微生物基因进行的最全面分析,可为研究人员发现抗生素、追踪气候变化影响和保护濒危物种奠定基础。1月16日,相关成果发表于《科学前沿》。据《自然》报道,2021年,研究......

Nature子刊:我国首个晚期三阴性乳腺癌免疫治疗研究成果

近日,《自然-医学》刊发了一项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医学部副主任江泽飞教授牵头开展的TORCHLIGHT研究成果。研究显示,相比单纯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nab......

再谱篇章!脑科学领域首座DCSLab落成

日前,华大智造宣布脑科学领域首座DCSLab在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上海脑中心”)正式落成。华大智造先进的生命科技工具将全面助力上海脑中心引领神经科学基础研究,为构建以上海为核心、协同长......

此地13个区级疾控中心相继投用疾控检测项目增加至732项

随着武汉市区两级卫健系统挂牌设立疾控局,两级疾控中心陆续与卫生监督执法队整合,两级疾控中心相继完成单位级别升格,武汉疾控系统在服务能力方面有了明显提升。12月26日,武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

全球最大古人类基因库创建,基因和疾病历史传播情况绘成

1月11日,大型国际专家团队分析了34000年前生活在西欧和亚洲的近5000名人类的骨骼和牙齿化石,创建出世界上最大的古人类基因库。通过对古人类DNA进行测序并将其与现代样本进行比较,团队绘制了基因和......

为何同性恋没有在进化中消失?张建之/宋斯亮团队揭示双性恋基因的好处

性取向(SexualOrientation),用以描述一个人的性渴望和性幻想的对象。对于多数人来说,喜欢的对象通常是异性,即异性恋。但还有一些人独立于异性恋之外,例如同性恋和双性恋。事实上,在自然界中......

从基因入手解偏头痛之忧

与高致死率的疾病相比,偏头痛似乎算不上什么大病。可它一旦发作起来,就如同《西游记》里孙悟空被施了紧箍咒一般疼痛难忍,频繁发作的偏头痛更是令人痛苦不堪。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10人中,就有1人饱受偏......

罗氏制药:推动肿瘤靶向治疗门诊化、社区化、家庭化

1月3日,“罗氏制药”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称,1月2日,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正式宣布批准了“赫捷康”(通用名:帕妥珠曲妥珠单抗注射液(皮下注射)),用于治疗成人HER2阳性早期和转移性乳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