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福建物构所手性识别研究取得系列进展

手性化合物在天然产物、药物分子、精细化学品和复合材料中普遍存在,其合成研究达到了空前的高速发展,从而也使得建立和发展快速、准确、简便的识别手性化合物的方法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核磁共振技术是研究手性分析的一种重要基础工具。利用手性溶剂化试剂(Chiral Solvating Agents,简称CSAs)研究手性识别无需衍生化,操作简单,节省试剂和溶剂,谱线窄,准确度高,样品容易回收,是核磁共振方法中最高效和最具有发展潜力的一种测试手段,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煤制乙二醇及相关技术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宋玲领导的课题组在手性识别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新进展:与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樊红军和常州大学教授孙小强合作开发的结构简单的新型硒脲类手性溶剂化试剂实现了对具有识别位点少、配位能力弱、空间位阻大、难于识别等的手性叔醇类化合物的高效拆分,并且通过二......阅读全文

福建物构所镧系金属分子容器配位自组装研究获进展

  镧系功能配合物在荧光探针、造影剂、磁性、超导材料等领域展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与过渡金属相比,镧系金属离子的配位数和配位构型都复杂多变且难于控制,从而给具有特定分子组成和几何构型的镧系功能配合物的溶液可控自组装带来极大的挑战。虽然大量的单核或者双核镧系金属配合物已经被文献报道,但是受限于具有特定三

福建物构所等在团簇负载型MOF薄膜材料研究中获进展

  纳米团簇和金属有机框架(MOF)材料都是当前国际研究的热点,如何将两者在一个体系内复合发展新的功能材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受限于MOF材料有限的窗口尺寸,与孔道尺寸匹配的纳米团簇分子均难以直接负载到MOF孔结构中。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张健和张磊领导的无

中科院科研进展2017

  Ce基非晶合金的形成机理研究进展  非晶形成的机理以及热力学、动力学和结构对非晶形成能力的影响是材料科学的重要问题之一,目前也是非晶材料和物理领域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物理所汪卫华小组与美国North Carolina大学Wu Yue研究小组合作,采用核磁共振NMR 27Al 方法系统研究了微量元

稀土发光超分子多面体配位自组装研究取得进展

  配位超分子化学的发展为合成化学、催化、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基础研究提供了广阔平台。强发光和高量子产率的简单镧系稀土配合物和稀土MOF材料已被大量报道,但如何提高具有较大尺寸和三维复杂结构的多核稀土配位多面体这一类超分子组装体的发光性能却面临挑战。目前已知的稀土多面体配合物的低发光量子产率(Φ

“多孔材料”绘制中国蓝图,创造美丽新世界

   自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应用于防毒面具,多孔材料便开始走进公众视野。科学家发现,活性炭内部具有复杂的孔隙结构,具有吸附功能。其中,孔径大小决定了能进入孔隙内部的分子大小,就像不同身材的人只能通过不同尺寸的门一样。  由于天然材料的孔隙大小、形状不一,自上世纪40年代开始,科学家开始通过人工合成手

福建物构所柔性金属有机框架功能材料研究取得进展

  柔性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能够随客体分子灵活地变换其孔道结构及功能,在刺激响应型智能孔材料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如何系统地构筑以及修饰这类材料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在于柔性的骨架结构在调控及修饰(包括前修饰以及后合成修饰)过程中容易变形或者坍塌。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