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储能电站爆炸事故:新能源的冰与火之歌!

导读 随着新能源研究与应用浪潮的推进,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一代产业正蓬勃发展。然而,其中关键的电池储能技术是否已经达到近乎“成熟”的商业化?基础研究是否已经实现对重要关键问题的解决?一些突发的现实应用场景问题,可能正为这一新兴技术的发展带来“冰雪”。例如,2021年4月16日,北京集美家居大红门的储能电站起火,电站北区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发爆炸,导致2名消防员牺牲,这起重大事故背后能否带给我们些许思考与启迪? 光储充电站的事故与影响事故发生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储能与电工新技术研究所发布了一份事故报告分析,那么,其中有哪些关键信息呢?1) 光储充一体化电站本次发生事故的电站类型为“直流光储充一体化电站”,主要包括如下几个部分:A. 1.4MWh的屋顶光伏 图2 储能电池 图源:事故分析报告C. 单枪150 KW大功率直流快速充电桩图3新能源汽车......阅读全文

储能电站爆炸事故:新能源的冰与火之歌!

  导读      随着新能源研究与应用浪潮的推进,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一代产业正蓬勃发展。然而,其中关键的电池储能技术是否已经达到近乎“成熟”的商业化?基础研究是否已经实现对重要关键问题的解决?一些突发的现实应用场景问题,可能正为这一新兴技术的发展带来“冰雪”。例如,2021年4月16日,北京集美

全球储能电站发展现状

  始于2014年的全球原油价格风暴,至今仍未平复。其使得石油输出国的财政赤字暴涨;石油消费国迎来机遇;伊核问题出现新转机,也让人们再次体味到石油那足以撬动全球经济的巨大能量。  事实上,就能源行业来说,新的技术完全可以在一夜之间“颠覆”全球。以水力压裂法为例,其开创了一场“页岩革命”,使得当下的石

光伏+储能”助力新能源消纳

  伴随光伏装机不断迈上新的台阶,如何有效解决光伏发电的不稳定性、间歇性,化解弃光症结,成为光伏乃至整个能源行业的共同思考,储能正在成为上述问题的答案。现阶段储能技术不断成熟、市场空间不断开拓,在调频调峰、平衡输出、缓解电力波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将光伏和储能结合,在业内看来代表了光伏行业发展的未

UPS储能磷酸铁锂电池在储能电站方面的应用介绍

  为促进能源产业优化升级,实现清洁低碳发展,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清洁能源,风电、光伏实现跨越式大发展,新能源装机容量占比日益提高。然而,在清洁能源高速发展的同时,波动性、间歇式新能源的并网给电网从调控运行,安全控制等诸多方面带来了不利影响,极大地限制了清洁能源的有效利用。  磷酸铁锂电池UPS储能

我国最大规模电网储能电站投运

储能电站正式并网投运  总容量20.2万千瓦时,可满足17万居民一天的生活用电……7月18日,一个超大型“充电宝”在江苏镇江投入运行,镇江储能电站总功率达10.1万千瓦,是国内规模最大的电池储能电站项目。  2017年,江苏电网最高调度用电负荷已达到1.02亿千瓦,超过德国、韩国、澳大利亚等国最高用

新能源-微电网中各种储能方式比较

鉴于微电网系统的特点和储能的作用,对储能装置的性能特点具有较为独特的要求。概括起来包括:能量密度大,能够以较小的体积重量提供较大的能量;功率密度大,能够提供系统功率突变时所需的补偿功率,具有较快的响应速度;储能效率高;高低温性能好,能够适应一些特殊环境;以及环境友好等。现阶段微电网中可利用的储能装置

中能建300MW级压缩空气储能电站项目签约

1月10日,中能建300MW级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示范项目签约落户长沙市望城区。据了解,这是2023年长沙市引进的首个投资额过百亿元项目。 该项目由中能建数字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葛洲坝集团三峡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建设,拟选址在望城区桥驿镇建设300MW/1200MWh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必要条件

首个百兆瓦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并网发电

国际首个100兆瓦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示范电站。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供图  近日,国际首个百兆瓦先进压缩空气储能国家示范项目在河北张家口顺利并网发电。  该项目总规模为100兆瓦/400兆瓦时,核心装备自主化率100%,每年可发电1.32亿度以上,能够在用电高峰为约5万户用户提供电力保障,每年可节约标准煤

《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16》

  在“储能国际峰会2016暨展览会”开幕式暨全体大会上,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秘书长张静女士发布了《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16》(以下简称《白皮书》),储能联盟研究部对2015年全球储能市场进行了年度盘点,并对中国市场容量进行了预测,根据《白皮书》预测,到2020年,理想情景下,总装

研究在在储能材料研究领域取得系列突破

   记者11月28日从河北农业大学获悉,该校理学院肖志昌博士带领团队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德国马普高分子所、北京化工大学软物质科学与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的学者通力合作,针对储能材料的微纳结构设计问题开展了深入研究并取得系列突破,相关成果相继发表在 《材料化学学报》和《材料科学与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