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3-03 14:24 原文链接: 3月3日:一周最受关注论文排行榜

  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儿时现在应该正在麦田,和家人一块放风筝。好吧,小编又矫情了,聊正事。好多人私信问小编:上周排行榜的诗写的太惊艳了,简直惊天地泣鬼神,可不可以转载,小编这里统一回复:可以直接转载,记得来源写科学网就可以啦cheeky。上周写的诗过于消耗精力,这周就没有定场诗了,各位静候下周哦devil。书接上文,言归正传,科学网论文频道编辑部根据每篇论文的点击量,选出上周(2月20日至2月26日)论文频道最受关注的十大论文。

  第十名:新探针简化神经电路研究

  20日出版的《自然—神经科学》杂志刊登了光遗传学研究领域一项重大进展: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科学家开发出一种全新探针,将之前需要三步处理和多个外科手术才能完成的过程简化成一步操作,性能还得到了大大提升。

  小编:科学的发展就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生活,虽然我们现在会遇到各种各种无法解决的问题,但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cool。

  第九名:研究发现中国东部上地幔是一巨大的再循环碳库

  最近,中国地球化学家李曙光院士领导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科学院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联合研究团队利用镁同位素示踪全球深部碳循环获得重要进展,发现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将大量的沉积碳酸盐带入中国东部上下地幔过渡带,使中国东部上地幔形成一个巨大的碳库,且该碳库第四纪以来处于向大气释放大二氧化碳的高峰期。这一研究成果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国家科学评论)(2017)上发表。

  小编:同位素标记真是一个非常棒的方法。

  第八名:简单规则预测间冰期发生时间

  英国《自然》杂志21日发表的一篇气候科学论文报告称,使用一条简单的规则就可以预测间冰期的发生时间。实验显示,这条规则不需要获取气候或大气数据,就可以成功推演过去几百万年里的每一个间冰期。

  小编:看来构建一个模型,建立一个规则对于科学研究还是蛮重要的嘛crying。

  第七名:科学家建立钛氧团簇基复合光催化材料体系

  中科院福建物构所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张健和张磊领导的无机合成化学团队从反应机理出发,有目的地设计了一系列基于钛氧团簇的复合光催化材料体系。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期刊《先进材料》。

  小编:厉害了word科学家devil。

  第六名:最致命湍流孕育新鱼种

  为了了解刚果印加急流和附近水域中的鱼类有多么不同,进化生物学家捕捉了约50条岩栖鱼类丽鱼科鱼,他们然后对其形态差异进行了分析,并对其2%的DNA进行了测序。在这项新研究中,所有已知的和潜在的新物种都是被湍流或其他水文特征隔离开的,科学家近日在《分子生态学》上报告称。目前,研究人员已经用DNA差异确定了4个新物种的存在,其中包括他们以美国前总统巴拉克•奥巴马的名字命名的一个物种。但那里似乎至少还有两种其他物种在湍流漩涡中游泳。

  小编: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第五名:科学家构建新的氮素遥感监测模型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罗菊花等人以芦苇为湿地代表植物,利用植被分层的方法,基于高光谱遥感技术,研究了芦苇的氮素垂直分布规律和遥感探测氮素的冠层有效深度,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考虑芦苇冠层氮素垂直分布特性的氮素遥感监测模型。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遥感》上。

  小编:遥感是一门好技术,希望科学家们能好好利用它。

  第四名:天文学家发现7颗系外行星

  英国《自然》杂志22日在线发布一项行星科学重大发现,天文学家发现距太阳仅39光年外有7颗地球大小的系外行星,正围绕一颗恒星运转。研究显示其中轨道靠里的6颗行星都位于宜居带,表面温度可能在0摄氏度到100摄氏度之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于美国东部时间22日举办了同一主题的新闻发布会。

  小编:人类那么大却又那么小,仰望星空,总会让人无限遐想。算了,还是低头好好看路吧,现在的天空不看也罢。

  季军:新型摄像机镜头媲美鹰眼

  来自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的一组研究人员开发了可用于微型摄像机监视系统的3D打印镜头。据悉,该镜头采用“移动成像”,通过提供超锐的中心焦点和比其他相机更宽的周边视觉来模仿自然视觉。相关论文发表于《科学进展》。

  小编:人类的科技真是日新月异,曾经的不可能正一步一步变为现实。

  亚军:水草可将有害细菌浓度减少一半

  有人给如何让游泳课更健康提出一些建议:黏上海草。原因是,广泛分布于全世界沿海地区的水下“草原”,能过滤掉大量对人类有害的海上细菌。但在海床长满稠密海草的水域,肠球菌的水平则低3倍。研究人员还发现,随着深度增加,在海草草甸附近,危害人类和水生生物的数十种细菌性病原体数量减半。相关报告近日刊登于《科学》杂志。

  小编:关于游泳,小编想问个问题:游泳时如何降低被别人踹的概率yes。(不要告诉我去私人游泳池,小编是穷人。)

  冠军:地质学家发现第八大陆

  来自新西兰、澳大利亚和新喀里多尼亚的一个研究组在的《今日美国地质学会》上报告称,西兰大陆是一个单独的地理实体,符合适用于地球上另外几个大陆的所有标准:高于周边区域、与众不同的地质状况、界线分明以及比大洋底部厚得多的表层。

  小编:替学弟学妹们问一句:高考的地理会改吗?加一句特别欠的话:反正我又不参加高考,爱改不改broken heart。

相关文章

蓝皮书:穗发表SCI论文数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

8月25日,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在广州发布《广州蓝皮书: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报告(2023)》(以下简称蓝皮书)。蓝皮书总报告《充分发挥广州核心引擎作用全面提升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功能》......

ChatGPT协助下一小时写成杂志接受论文

写论文逐渐到了依靠人工智能的时代,这是好事,也是坏事。好处是人类终于摆脱了科技论文写作的烦恼,坏处是人类会因此失去科学论文写作的独特能力。过去发表论文是学者成就的重要标准,随着机器代替人脑的这种趋势。......

中国作者论文引用受歧视?最新研究揭示学界间的“暗沟”

自21世纪以来,中国科研的进步有目共睹。尤其是中国论文数量的爆炸性增长,成为了中国学界近年来最显著的成就之一。但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美国学界似乎“不愿意”引用中国论文。这一现象的成因尚待深究,但它无疑......

多所高校提出“彻底清理学术不端问题论文存量”

近期,全国多所高校提出“彻底清理学术不端问题论文存量”。科技部办公厅此前已于4月27日印发“关于开展论文学术不端自查和挂名现象清理工作的通知”。据北京建筑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网站6月7日消息,按照北......

“学术妲己”背后的真问题是什么

近日,网传一苏姓女博士答辩视频引发“学术妲己”话题争议,争议的焦点在于她疑似介入导师婚姻并在导师的帮助下获发一系列高水平论文(包括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在顶刊Nature上发文),最终进入四川大学2023年......

这个实验室《自然》《科学》论文成堆,原来幕后有帮手

科学研究正在经历一场风暴。风暴源于狂飙突进的人工智能技术。“拥抱”还是“逃离”,成为摆在每位科研工作者面前的选择题。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一群喝着网红咖啡、野心十足的年轻人选择了“拥......

一个无人踏足的重要发现!985教授发表经验

“张老师总是非常及时的给我们批阅论文,大多近乎重写。”“他经常凌晨还在看文献,一个快50岁的人了都这么拼,我们还有理由偷懒吗?”张强是北京师范大学(珠海)环境与生态前沿交叉研究院教授,他对学生的指导与......

论文打破技术空白,30岁一作即将回国就职

刚刚博士后出站的胡鸿杰,以一作身份新发了一篇《自然》论文。结果,他的“电话被打爆”了。在论文发表仅一周时,下载量就已经超过了44000次。这篇论文由胡鸿杰所在的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徐升团队完成,题目是......

中国农业科学院学位论文库正式上线服务

近日,国家农业图书馆正式上线中国农业科学院学位论文库,实现了全院学位论文特色资源本地化保存,增强了学术资源成果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将有效促进学术交流和研究成果共享。国家农业图书馆自建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学位......

光明时评:严格本科论文抽检制度值得肯定

本科毕业论文要挤干水分了。据媒体报道,浙江省教育厅日前印发《浙江省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实施细则(试行)》,明确本科毕业论文抽检每年进行一次,抽检对象为上一学年度全省所有本科专业授予学士学位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