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受化学修饰改变性取向?同性恋这件事又有新发现

2015年10月8日,在美国人类遗传学会(ASHG)年度会议上,一场关于“表观遗传学影响基因表达从而可能改变性取向”的学术报告再次掀起“同性恋基因”话题。一时间,Nature、Science、NBC官网都对其投入关注并撰文报道评议。 该报告来自于美国加州大学 Eric Vilain实验室,研究团队首次基于分子标记借助计算机模型,从表观遗传学水平预测性取向。 事实上,科学家一直致力于寻找证据表明同性恋并不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而是深深根植于人的生命中,且至少部分由基因决定。但是,回顾同性恋的研究史,“同性恋基因”却难以捉摸。 质疑:基因决定性取向 追溯至1993年,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遗传学家Dean Hamer带领的研究团队就开始了挖掘“同性恋基因”的研究工作,他们发现,在X染色体上一段特异序列,Xq28中包含一个或多个基因与同性恋相关。这一重大发现发表于《Science》,但是却遭受到很多质疑,特别是不少研究团队无法......阅读全文

法国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企鹅并非“同性恋”

一对帝企鹅  北京时间10月23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法国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企鹅并不是同性恋。尽管已有证据证明野生企鹅存在某些同性恋行为,但科学家们认为,这仅仅是一种同性调情,直到它们最终找到异性配偶。  在许多动物园,人们已经注意到雄性帝企鹅存在一些同性恋行为。最近,

遗传现象的研究

  1866年奥地利学者孟德尔根据他的豌豆杂交实验结果发表了《植物杂交试验》的论文,揭示了称为孟德尔定律的遗传规律。  孟德尔的工作于1900年为德弗里斯、德国植物遗传学家科伦斯和奥地利 植物遗传学家切尔马克三位从事植物杂交试验工作的学者所分别发现。1900~1910年除证实了植物中的豌豆、玉米等和

基因受化学修饰改变性取向?同性恋这件事又有新发现

  2015年10月8日,在美国人类遗传学会(ASHG)年度会议上,一场关于“表观遗传学影响基因表达从而可能改变性取向”的学术报告再次掀起“同性恋基因”话题。一时间,Nature、Science、NBC官网都对其投入关注并撰文报道评议。  该报告来自于美国加州大学 Eric Vilain实验室,研究

Science新闻:同性恋,从子宫中开始

  从达尔文的观点严格来讲,同性恋不应该继续存在。它不是传递个体基因最好的途径,让情况更加复杂化的是,一直以来也没有任何的“同性恋基因”(gay genes)被确定。   根据最新发布的一种假说,答案或许并不在于DNA本身,而是,随着胚胎发育,子宫中母亲和胎儿两者生成的激素水平发生波动,性相关

研究揭示焦虑遗传基础

   在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焦虑基因研究中,美国退伍军人事务部研究人员发现了有关这种疾病潜在生物学原因的新证据。这项研究使用百万退伍军人项目(MVP)的数据,识别了人类基因组中与焦虑风险相关的区域。这些发现可能会产生对这种影响1/10美国人的疾病的新理解和新疗法。  该研究的主要作者之一、弗吉尼亚康涅

表观遗传研究指南(二)

  今年九月,对于基因组研究者们来说是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月份,因为美国人类基因组研究院(NHGRI)资助的ENCODE项目在Nature,Genome Biology,Genome Research等杂志上公布了三十多份论文,还有在Science,Cell,以及the Journal of Bi

遗传重组热点基因研究

        遗传重组(它涉及DNA股的断开和重接以产生新的基因组合)是真核细胞生物中的一种基本的生物学过程。在哺乳动物减数分裂的时候,在这一专门化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来自母系和父系的染色体被一分为二并产生出精子细胞和卵子细胞,而重组过程则将同源染色体的不同部分连接在了一起,从而导致了后代中的基

迪恩•哈默:正确看待性取向的遗传基础研究

  写在前面:  1993年,迪恩•哈默研究团队在《Science》上发表文章证实同性恋遗传倾向的第一个证据。虽然该研究从遗传学角度首次揭示性取向问题,但是却一直备受学术和社会争议。随后多年,很多科学家,包括哈默自己,都发现简单认为基因决定性取向的观点并不能站稳脚。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研究学者开始转向表

研究称近视80%来自遗传

  上课、补习班、电子设备……小娃娃们越来越早的带上了眼镜。在我们的常识中,孩子近视主要是用眼过度等环境因素引起的。不过今日广州日报发表的一篇《穗中小学生视力连续25年下滑》却给出了意外的结论。   文中提到,据“广州市双生子健康普查项目”项目负责人、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防盲办主任何明光教授介绍,

细胞遗传学的研究

  从细胞遗传学衍生的分支学科主要有体细胞遗传学——主要研究体细胞,特别是离体培养的高等生物体细胞的遗传规律;分子细胞遗传学——主要研究染色体的亚显微结构和基因活动的关系;进化细胞遗传学——主要研究染色体结构和倍性改变与物种形成之间的关系;细胞器遗传学——主要研究细胞器如叶绿体、线粒体等的遗传结构;

为何同性恋没有在进化中消失?张建之/宋斯亮团队揭示双性恋基因的好处

  性取向(Sexual Orientation),用以描述一个人的性渴望和性幻想的对象。对于多数人来说,喜欢的对象通常是异性,即异性恋。但还有一些人独立于异性恋之外,例如同性恋和双性恋。  事实上,在自然界中,许多动物也会与同性个体发生性行为。科学家们已经在1500多种动物中广泛观察到同性性行为(

遗传发育所大豆茸毛密度遗传网络调控研究获进展

  大豆驯化起源于中国,随后广泛传播于世界各地,为人类提供了主要的植物油和蛋白资源,是世界性的重要粮食经济作物。表皮毛是植物表皮细胞分化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细胞形态,广泛分布于植物的叶片、茎秆以及花萼等地上部器官表面。作为植物应对外界环境(生物或者非生物胁迫)的第一道防线,表皮毛在植物的生长发育以及抗逆

失眠也会遗传?研究显示儿童睡眠质量受遗传影响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1/511974.shtm

麻风遗传易感性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姚永刚课题组、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李玉叶、玉溪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文山州皮肤病防治所开展合作,在麻风遗传易感性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Dermatological Science和British Journal

莲遗传连锁图谱研究取得进展

  遗传连锁图谱是研究植物基因组结构、进化的有力工具,是基因定位、克隆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重要基础。但作为被子植物中起源最早的植物之一,且素有“活化石”之称的莲,其基因组学研究却明显滞后。因此,构建莲遗传连锁图谱有助于莲基因组学研究的快速发展,为莲重要经济性状的分离和克隆提供依据,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探

遗传疾病研究新方法

近日来自Texas University Austen的研究人员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向酵母细胞内插入我们人类的某片段基因,发现这些携带我们遗传物质的酵母菌株并没有死亡,而这可能预示着一种新的遗传病研究方法的诞生。酵母细胞和我们人类在遗传信息上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这种以单细胞形式存在的真菌存在着许多

体细胞遗传学的研究

  高等生物的遗传学研究一般都通过分析遗传性状在有性生殖子代中的分布和出现频率来进行。可是高等生物的生殖周期长,子代个体数目少,对于人类来讲则又不能在严格的实验条件下进行杂交实验,所以给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是作为高等生物个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的每一体细胞一般都包含着全套基因组,因此将体细胞在离体

研究揭示亲代抚育行为遗传特性

  一项研究以两种小鼠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亲代抚育行为的遗传驱动因素。该研究识别出12个影响小鼠亲代抚育行为的基因组区域,并证明荷尔蒙后叶加压素对其中一种亲代抚育行为——筑洞的影响。成果发表于《自然》。  就哺乳动物而言,亲代抚育行为在个体、性别和物种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在小鼠中包括寻回、拥抱、看护和梳

研究揭示肥胖与遗传的关系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国的肥胖人数呈现爆炸式增长。据国际医学杂志《柳叶刀》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约有9000万肥胖人群,已高居全球榜首 世界卫生组织更是指出,超重和肥胖是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等若干慢性病的主要风险因素。由此可见,肥胖已逐渐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然而如何科学减肥,

Science:HIV家族树可揭示病毒传播机制

  HIV病毒非常善于躲避免疫系统的追踪同时也让HIV的疫苗研究停滞不前。这种“特异功能”或许也正可以成为HIV病毒的致命弱点。  最新一期的《Science》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分析了如何通过分析HIV病毒的家族进化树来研究病毒的传播扩散。HIV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变异速率很快。这就导致每一代的

男同性恋更容易患细菌性脑膜炎

  对于两个柏林青年来说,5月初在小镇上一次愉快的夜晚聚会,竟是以悲剧收尾。和朋友们在一家同性恋俱乐部聚会后,一名24岁的青年于第二天感觉不舒服,并出现发烧和恶心的症状。但他没有去看医生,结果两天后被发现死在了公寓里。另外一个人也出现相似的症状并被送进医院,他陷入昏迷中至今还未醒来。医生说,疾病对他

科学家困惑不解:数百种动物存在同性恋

  在动物界中,很少有谁能比灰雁更加忠贞了。绝大多数灰雁都是一夫一妻制,成年后,它们常常只与同一只灰雁厮守到老,在随后的10余年中共度余生。只有在原配去世后,灰雁才会寻找新的伴侣。然而更加令人惊叹的是,很多雄性灰雁的伴侣都是同性。根据一些研究的统计,20%的雄性灰雁都是同性恋。图片来源于网络  事实

Nature-Genetics:特殊的遗传研究为人类健康提供遗传起点

   生物通报道:为什么裸鼹鼠可以活到31岁,而它们的远亲:实验室小鼠最“高寿”的也只能达到4岁?为什么青蛙只能回到蝌蚪的阶段,才能重新生长尾巴,而水生蝾螈却能够再生四肢,颌骨,脊椎甚至大脑?如何利用这些差异造福人类呢?   这些问题为遗传学研究奠定了经典的起点。当遗传学家们发现了一个特殊特征时

研究发现表观遗传精准编辑帮助修复遗传性大脑紊乱症状

  近日,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发育中的小鼠大脑中使用了针对性的基因表观基因组编辑方法,逆转了一个导致遗传性疾病WAGR综合征,从而导致人的智力残疾和肥胖的基因突变。这种特殊的编辑方式并没有改变被调控基因的实际遗传密码,而是改变了表观基因组,即基因的调控方式。  研究人员发现,该基因

研究称污染可改变表观遗传信息:可遗传下代

  美国《科学美国人》杂志8月号发表题为《一种新的遗传》的文章,作者为华盛顿州立大学生殖生物学中心主任迈克尔·斯金纳。文章内容如下:  30多年前,当迈克尔·斯金纳的孩子们出生时,他知道,他们的DNA中有大约一半是从迈克尔·斯金纳这里遗传的。那个时候,精子或卵子向胚胎传递的DNA被认为是父母的遗传物

遗传发育所曹晓风团队开辟水稻表观遗传研究新方向

  DNA测序技术发明之后,科学家们认为自己可以通过DNA全基因组测序解析生命的全部密码。渐渐的,他们发现有些重要信息并不编码于DNA序列里面,即便基因序列没有发生变化,生物体的表型也可以改变。这种研究被称为“表观遗传学”,继传统遗传学之后,表观遗传学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了。曹晓风供图  中科院院士、

儿童肥胖遗传易感性研究获进展

  近日,记者获悉,首都儿科研究所在肥胖、代谢综合征等疾病的遗传易感性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据该所流行病学研究室主任米杰研究员介绍,该室围绕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复杂性疾病不断深入和拓宽研究领域,从不同层面研究解决成人心血管病早期预防的健康问题。其研究结果表明,欧洲人群中发现的肥胖相关基

遗传疾病研究新方法介绍

  近日来自Texas University Austen的研究人员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向酵母细胞内插入我们人类的某片段基因,发现这些携带我们遗传物质的酵母菌株并没有死亡,而这可能预示着一种新的遗传病研究方法的诞生。   酵母细胞和我们人类在遗传信息上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这种以单细胞形式存在的真

Nature:研究揭示亲代抚育行为遗传特性

  亲代抚育(parental care)是指双亲对后代的保护和喂养。在很多动物中,后代发育成长的先决条件是靠双亲创造和提供的。亲代抚育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直接抚育表现为保卫、喂食、护卵和照看后代,此时亲代和子代是互相接触的。间接抚育则表现为筑巢、造茧、贮存食物、把卵产在安全和食物丰富的场

如何研究复杂遗传病的机制

  说到遗传病,大家最熟悉的可能是地中海贫血、血友病。这些疾病由单个基因突变而引起,又称为孟德尔遗传病。然而,近十年来,随着DNA分析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更多遗传病有着更为复杂的遗传机制。致病变异,上可至大的拷贝数变异(CNV),下可至单个点突变。   这一下,情况变得很复杂,“单个突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