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6-21 15:39 原文链接: 5羟色胺家族部分受体的配体识别和G蛋白选择调控机制

  G蛋白偶联受体(GPCRs)是真核生物中最大的一类膜蛋白,在感知胞外信号和介导胞内信息转导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参与调控多种生理过程,与人类疾病密切相关,是重要的药物靶标蛋白家族。GPCR与第二信使环磷酸腺苷相关的信号通路中,主要通过刺激型G蛋白(Gs)和抑制型G蛋白(Gi)来区分细胞内不同的信号传递方式。了解受体对Gs和Gi信号通路的选择性机制是人们在GPCR和相关信号转导领域长期关注的科学问题。

  5-羟色胺(serotonin, 5-HT)是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的主要神经递质之一,其通过结合5-羟色胺受体发挥调控食欲、记忆、认知,情绪调节和成瘾等生理过程,这也使5-羟色胺受体成为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偏头痛等疾病的重要治疗靶点。5-羟色胺受体家族是GPCR超家族中最复杂的亚家族之一,其包含12种亚型,不同亚型的受体在人体中发挥不同的生理功能,并且与不同种类的G蛋白偶联。其中5-HT4、5-HT6和5-HT7受体主要偶联下游Gs蛋白,5-HT1和5-HT5受体主要偶联下游Gi蛋白。对于在同一内源性配体5-HT激活后,不同亚型的5-羟色胺受体如何偏好地偶联下游G蛋白来调控细胞应答还不清楚。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徐华强团队,联合浙江大学教授张岩团队以及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教授David E. Gloriam团队等,在Molecular Cell上以GPCRs steer Gi and Gs selectivity via TM5-TM6 switches as revealed by structures of serotonin receptors为题发表最新研究成果,取得了5-羟色胺受体结构和功能领域又一重要进展,成功解析了5-HT4、5-HT6、5-HT7受体与激活型G蛋白(Gs蛋白)和5-HT4受体与抑制型G蛋白(Gi蛋白)结合的复合物三维结构。该研究系统性地揭示了小分子配体5-HT和5-CT识别5-羟色胺受体亚型的结构基础,并阐明了5-羟色胺受体选择性偶联Gs蛋白和Gi蛋白的分子机制。

  研究团队采用单颗粒冷冻电镜技术分别对5-HT激活5-HT4、5-HT6形成的Gs复合物、5-CT激活5-HT7形成的Gs复合物和5-HT激活5-HT4形成的Gi复合物进行了结构重塑,最终解析了4个在配体激活状态下与不同蛋白的复合物结构,其中5-HT-5-HT4-Gs复合物结构的分辨率为3.1埃,5-HT-5-HT6-Gs复合物结构的分辨率为3.3埃,5-CT-5-HT7-Gs复合物结构的分辨率为3.2埃,5-HT-5-HT4-Gi复合物结构的分辨率为3.2埃(图1)。该团队将所获的这三种Gs偶联的5-羟色胺受体与Gi偶联的5-羟色胺受体进行了结构比较,并与已发表的19种Gs和Gi偶联的A类GPCRs结构进行比较。他们发现,跨膜螺旋TM5和TM6长度作为“macro-switch”来分别确定受体对Gs和Gi的选择性,且这种TM5-TM6长度的“macro-switch”由A类GPCRs-G蛋白结构共享。此外,TM5和TM6中的特定残基充当“micro-switches”与Gs或Gi形成特定的相互作用。这些结果展示了A类GPCRs的Gs和Gi蛋白偶联选择性或混杂的共同机制(图2)。

  为探究G蛋白偏好5-羟色胺受体的假设,该团队进行了两组实验来检验TM5和TM6的长度是GPCR区分Gs和Gi蛋白的关键因素的假设。第一组实验是将5-HT1A受体的TM6末端螺旋断裂且TM5螺旋延伸或5-HT4、5-HT7受体的TM5末端螺旋断裂且TM6螺旋延伸,功能结果表明这种改造影响了5-HT4、5-HT7受体偶联Gs蛋白的能力,然后将5-HT1A受体由原来Gi偶联转变成了Gs偶联,这些结果支持TM5和TM6长度的“macro-switch”是G蛋白选择性的关键。第二组实验是将Gi偶联的5-HT1A的TM5-TM6区域与Gs偶联的5-HT4和5-HT7受体的TM5-TM6区域互换。研究结果表明,嵌合受体5-HT1A (5-HT4_P5.50-P6.50)与野生型5-HT4具有相似的功能,即具有高组成型激活且几乎不受配体调节。同样,5-HT1A (5-HT7_P5.50-P6.50)显示出与野生型5-HT7相似的功能,在激动剂诱导下进行的cAMP积累。如果将5-HT4和5-HT7的ICL3替换为5-HT1A,在激动剂诱导下进行的cAMP积累的能力几乎丧失,类似于野生型5-HT1A受体。综上所述,该团队以5-羟色胺家族受体为切入点揭示了A类GPCRs的Gs、Gi蛋白偶联选择性机制,并扩展了5-羟色胺受体的配体识别基础。

  徐华强团队长期致力于5-羟色胺家族受体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系统性研究成果。2013年,该团队于在Science上首次报导了激动剂结合的5-HT1B受体的高分辨率晶体结构;2018年,在Cell Discovery发表了首个反向激动剂结合的5-HT1B受体的晶体结构;2021年3月,在Nature上首次报道了5-HT1A、5-HT1D、5-HT1E受体的结构,并揭示了磷脂PI4P(PtdIns4P)和胆固醇调节受体功能的机制和受体的本底激活机制;2021年7月,在Cell Research上首次报道了5-HT1F受体的结构,并揭示了偏头痛药物拉米替坦对该受体的选择性结合机制;2022年5月,在Cell Discovery上首次报道了5-HT5A受体的结构。

  在前期研究基础上,该研究不仅揭示了A类GPCR选择性偶联G蛋白的分子机制,首次报道5-HT4、5-HT6、5-HT7受体结构,使所有12种5-羟色胺受体亚型的结构均得到了解析。这些针对5-羟色胺受体的系统性研究丰富了人们对5-羟色胺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认识,并为开发治疗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偏头痛等疾病的药物提供了重要基础。

图1 5-HT4、5-HT6和5-HT7受体结构

图2 5-羟色胺受体TM5、TM6对G蛋白选择性偶联的影响

相关文章

多巴胺和血清素如何影响大脑决策?

是什么影响了人类的社会决策?在26日发表于《自然·人类行为》杂志的一项研究中,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领导的国际团队揭示了一种前所未知的神经化学机制:多巴胺和5-羟色胺在影响人类社会行为中的作用。在这项研......

发现非典型G蛋白信号转导调节因子同源结构域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刘劲松课题组通过结构生物学研究,在分选转运蛋白(SNXs)中发现了一类新型的非典型G蛋白信号转导调节因子(RGS)同源结构域(RGShomology,RH)。相关研究......

5羟色胺家族部分受体的配体识别和G蛋白选择调控机制

G蛋白偶联受体(GPCRs)是真核生物中最大的一类膜蛋白,在感知胞外信号和介导胞内信息转导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参与调控多种生理过程,与人类疾病密切相关,是重要的药物靶标蛋白家族。GPCR与第二信使环磷......

5羟色胺家族部分受体的配体识别和G蛋白选择调控机制

G蛋白偶联受体(GPCRs)是真核生物中最大的一类膜蛋白,在感知胞外信号和介导胞内信息转导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参与调控多种生理过程,与人类疾病密切相关,是重要的药物靶标蛋白家族。GPCR与第二信使环磷......

5羟色胺家族部分受体的配体识别和G蛋白选择调控机制

G蛋白偶联受体(GPCRs)是真核生物中最大的一类膜蛋白,在感知胞外信号和介导胞内信息转导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参与调控多种生理过程,与人类疾病密切相关,是重要的药物靶标蛋白家族。GPCR与第二信使环磷......

激活态多巴胺受体D1R和D2R配体选择性和G蛋白选择性机理

单胺类神经递质是广泛分布在人体内的一类化学信号分子,包括多巴胺(dopamine,DA)、肾上腺素(adrenaline)和五羟色胺(serotonin,5-HT)等,这些信号分子共同调控人体内包括情......

研究揭示人胰高血糖素受体的G蛋白特异性识别机制

G蛋白偶联受体(GPCR)在细胞信号转导中起重要作用,并作为多种疾病的重要治疗靶标。与细胞外激动剂结合后,GPCR通过招募不同的G蛋白(Gs、Gi和Gq等)刺激各种信号通路以介导多种生理功能。GPCR......

研究揭示G蛋白选择调控机制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吴蓓丽、赵强研究团队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孙飞、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DeniseWootten研究团队合作,在G蛋白偶联受体(GPCR)结构与功能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解析......

研究发现胰高血糖素受体结构揭示G蛋白选择调控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吴蓓丽研究组、赵强研究组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孙飞研究组和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DeniseWootten研究组合作,在G蛋白偶联受体(Gprotein-coupledr......

抛开贸易站中美科学家合作助力助玉米增产

中美研究人员参与的一个团队近日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报告说,他们成功解析了玉米细胞一个重要信号开关分子——G蛋白对玉米发育及免疫信号的双重调控机制,为提高玉米产量提供指导。图片来源于网络G蛋白是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