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10 18:17 原文链接: 6位华人科学家当选!2023欧洲科学院院士名单公布

  近日,2023年欧洲工程院院士增选名单公布。共有6位华人科学家当选本年度的欧洲工程院院士。

  新晋院士有来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常焜教授、香港城市大学楼雄文教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杨培东教授(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斯坦福大学崔屹教授、斯坦福大学鲍哲南教授和美国西北大学黄永刚教授(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欧洲工程院院士是国际工程科学技术领域的最高学术称号,是对在工程科学技术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专家学者的崇高认可和赞誉。

  截止2023年7月,欧洲工程院有约390名院士(含外籍院士),他们来自全球25个国家和地区,涵盖了各个工程领域,如土木、机械、电子、化学、生物、医学、人工智能等。其中有37位诺贝尔奖得主、29菲尔兹奖得主、17图灵奖得主等国际知名的奖项获得者

  当选华人学者如下

  常焜

  常焜,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青年人才计划、江苏省特聘教授、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南航“长空英才”计划,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科技创新项目,以及留学人员科技创新项目(A类)等多个项目,获“中国百篇最具影响的国际学术论文”奖。多年来围绕新型复合功能纳米材料、高效稳定太阳能催化转换材料、水系安全规模储能材料,开展材料结构及界面调控研究,将纳米材料表界面催化机制、功能纳米复合材料制造及异质结构最大化有机交叉与结合。在催化剂界面反应调控、催化反应选择性、材料制备与性能表征评价等方面积累并凝练了关键技术及科学理论,实现了太阳能的高效利用及界面有序催化转换,开发了面向下一代规模化安全储能的碱性水系电极材料。近年来在J. Am. Chem. Soc.、Adv. Mater.、Adv. Energy Mater.、Adv. Funct. Mater.、ACS Catal.、ACS Nano等高水平杂志发表SCI论文110余篇,他引13000余次,引用次数过500次论文6篇,单篇最高引用超1600余次,18篇入选SCI高被引论文,H-因子50,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

  楼雄文

  楼雄文教授于2008 年,他获得康奈尔大学化学工程博士学位。毕业后,他立即加入南洋理工大学,担任助理教授。2015 年9月,他晋升为正教授。他于2023年2月调任香港城市大学讲座教授。2022 年当选为新加坡国家科学院院士和新加坡工程院院士。

  他的主要研究兴趣是用于能源应用的纳米结构材料的设计合成,包括电池、电催化和光催化。截至2023年10月,他已发表论文390多篇,总被引次数>130,100次,h指数为214(谷歌学术)。2014年,他连续9年被汤森路透/科睿唯安列为高被引研究员—— 2022 年在多个领域,包括化学、材料科学、物理和环境。

  他目前担任《科学进展》的副主编和《化学通讯》的副主编。

  杨培东


  杨培东(Peidong Yang),美国国籍,材料化学、纳光电子学和纳流体学家。1971年出生于江苏苏州市。1993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化学学士学位,1997年获得哈佛大学化学博士学位。1999年进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系任教,成为终身教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系S. K.和Angela Chan主任教授,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创始院长。2012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16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20年当选为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利用太阳能将二氧化碳转化成人类所需的碳水化合物—人工光合作用研究历史悠久意义重大,是极具挑战性的化学问题。杨培东在人工光合作用、纳米激光器、光电纳米器件、纳米热电学、低维纳米组装等领域都作出了原创性杰出贡献,对21世纪纳米科技产生了重大影响,是国际化学和纳米材料科学领域公认的卓越科学家。

  崔屹


  崔屹,1976年出生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纳米材料科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斯坦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崔屹于1998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学学士学位;2002年获得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2003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2004年入选世界顶尖100名青年发明家;2005年进入斯坦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任教,先后担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2014年获得首届纳米能源奖;2017年获得布拉瓦尼克青年科学大奖之物质科学与工程技术奖;2018年出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化学系系主任;2022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崔屹主要研究内容为纳米材料在能量存储、光伏器件、拓扑绝缘体、生物及环境等方向的应用

  鲍哲南


  鲍哲南,1970年出生于中国南京,化学家,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斯坦福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

  1987年鲍哲南考取南京大学化学系;1995年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博士学位后进入了贝尔实验室任职;2001年获得贝尔实验室杰出研究人员称号;2004年进入斯坦福大学化学系任教;2007年获得斯坦福大学工程教学女教师优秀奖;2010年底作为创办人之一的C3Nano公司在美国硅谷成立;2011年获得影响世界华人大奖;2015年被选为《自然》杂志年度十大人物;2016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2017年获得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2021年4月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鲍哲南一直致力于化学、材料科学、能源、纳米电子学和分子电子学等领域的研究,研究领域涉及能源、有机和高分子半导体材料、传感材料和分子电子器件、纳米电子学。

  黄永刚


  黄永刚,1962年11月出生于中国北京,固体力学家,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西北大学冠名讲席教授 。

  黄永刚于1984年从北京大学力学系毕业后赴美留学;1990年获得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95年担任美国密歇根科技大学副教授;1998年进入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任教,先后担任副教授、Grayce Wicall Gauthier教授、Shao Lee Soo教授;2000年获得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海外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01年获得德国洪堡科学家和学者基金资助;2007年进入美国西北大学任教;2017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20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和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黄永刚主要研究领域为研究材料和电子器件的力学行为。


相关文章

北师大特聘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方维规受聘重庆大学

重庆大学在人文领域发力引援。据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博雅学院微信公众号“重庆大学文字斋”消息,4月25日,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AcademiaEuropaea)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博士研究生江海波向《中国科学报》记者展示了一款特殊的包包。它的外形和一般的手提包无异,但手机一放进去就开始充电,半小时后,手机电量就已经增加了20%。这款特殊的“可充电包”由一种特......

欧洲科学院2024年院士增选结果公布国内多位教授入选

近日,欧洲科学院2024年院士增选结果公布。华东理工大学张立新教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施福东教授、上海纽约大学教授张骏、深圳大学微纳光电子学研究院袁小聪教授等中国高校学者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

徐扬生散文集《黄昏的神仙湖》新书首发

4月2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散文集《黄昏的神仙湖》新书首发暨分享会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图书馆举行。这是继前作《摆渡人》出版6年之后徐扬生的又一全新作品集。记者获悉,《黄......

“首都院士专家讲堂”开讲,首讲关注医学

4月19日,北京市人才工作局、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中国工程院三局联合举办的“首都院士专家讲堂”在首都医科大学正式开讲。“首都院士专家讲堂”开讲仪式。北京市人才工作局供图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神经系统疾......

这位新晋院士受聘兰州大学

4月16日下午,兰州大学在城关校区举行方小敏院士聘任仪式。兰州大学党委书记马小洁,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校长、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严纯华,党委常务副书记吴国生出席仪式。马小洁对方小敏的加入表示欢迎与感......

一位建筑学院士的“隐藏身份”

马国馨篆刻图章。82岁的马国馨在展板前摆出40岁在丹下事务所研修时的同一拍照姿势。马国馨部分著作封面。1977年,马国馨在毛主席纪念堂前。马国馨的毛主席纪念堂试做方案图。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

潘垣:“90后”院士矢志造“太阳”

如果要问,世界上最难的科学研究是什么?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潘垣眼中,毫无疑问是磁约束核聚变,也就是“人造太阳”。如何将这一“科幻”照进现实?他探索了很多年。潘恒院士。湖北省科技厅供图追逐......

意外受伤带来启发!34岁华人PI揭示人类尾巴丢失之谜

文|杜珊妮徐可莹“我为什么没有尾巴呢?”注视着小狗肆意摇摆的尾巴,孩童时的夏波不禁发出这一声灵魂拷问。转眼间,曾经的“好奇少年”已经成长为一名遗传生物学家,一次意外的尾骨受伤让他重拾对“尾巴”的思考。......

四大院士坐镇!二十五届全国光谱仪器会议终版日程抢先看

为了共同探讨光谱仪器的新技术、新发展和新应用,加强学术交流和产业合作,推动我国光谱仪器事业的持续发展,第二十五届全国光谱仪器学术研讨会将于2024年4月11日-14日在福建厦门召开,会议由中国仪器仪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