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3-02 10:03 原文链接: 65年不忘初心,中国农科院将强化战略科技力量

  3月1日,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建院65周年之际,中国农业科学院在京召开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研讨会。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马有祥,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吴孔明出席会议。

  会议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为指引,全面落实党对农业科技工作的领导,进一步统一思想、抢抓机遇,勇担使命、乘势而上,围绕 “种子、耕地、生物安全、农机装备、绿色低碳、乡村发展”等国之大者抓主抓重,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强力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着力打造“四中心一智库”,全面塑造中国农科院创新发展的新优势。

  吴孔明回顾了中国农科院成立65年来发展的光荣历程。中国农科院成立65年来,始终坚持农业农村科研国家队定位,为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中国农科院培育了超级稻、矮败小麦、转基因抗虫棉、双低油菜、高产大豆、优质甘蓝、大通牦牛、高山美利奴羊、北京鸭、白羽肉鸡等一批高产优质多抗动植物新品种。通过品种推广促进迭代升级,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推动粮食单产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每亩69公斤增长到近400公斤。攻克了作物高效栽培、旱作节水、黄淮海中低产田改良、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农机装备设施等一大批关键技术。系统建立了动物疫病防控技术研发体系,为彻底消灭牛瘟、牛肺疫,有效控制猪瘟、禽流感、口蹄疫、马传贫、非洲猪瘟,防范化解畜禽养殖风险提供了有力支撑。65年来,全院累计获得重大科技成果6600项左右,获国家科技奖励348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19项,占农业领域高等级奖项的32%。创立了水稻、小麦品种光温反应特性理论;全球首创矮败小麦及配套育种方法、水稻“三系”配套育种方法;牵头完成全球70%以上的重要农作物基因组测序和分析工作,主导完成水稻、小麦、马铃薯、棉花、油菜等5大作物的基因组测序;建立了系统的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评价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在国际上率先构建了水稻、小麦、大豆等主要作物的核心种质;开展了全球首例在区域性尺度上对转基因作物靶标和非靶标害虫生态效应的长期监测与综合治理研究;研究发现蝗虫、黏虫、棉铃虫、草地贪夜蛾、小麦条锈病等重大病虫害流行规律,建立了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创立了以核酸序列分析为核心的分子流行病学方法,解析了禽流感病毒进化、跨种感染及致病力分子机制,揭示了口蹄疫病毒持续感染的机理。

  吴孔明指出,一代又一代农科人始终牢记党和国家的重托,不忘科技报国、为民兴农的初心,艰苦创业、奋发图强,建成了我国规模最大、学科最全、综合实力最强、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力的农业综合性科研机构,为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农村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吴孔明介绍,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就在接管原有农业科研机构的基础上,设立了7个大区级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和一批中央级农业专业研究机构。其中,1949年4月份组建成立的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所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此后,为统一全国农业科研工作的领导,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原大区所和一些专业所的基础上,设立中国农业科学院。1956年10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成立中国农业科学院。1957年3月1日,中国农科院在北京召开成立大会,宣布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农业科研事业走上了统一部署、全面发展的新阶段。丁颖院长在成立大会上指出,中国农科院的基本任务是,根据国家农业生产计划、农业生产实践的客观需要和世界农业科学发展趋势,组织领导全国农业科学家进行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科学理论研究,以新的科研成果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生产和农业科学的不断提高和发展。可以说,中国农科院从建院之初就是一支体现国家意志、服务国家需求、代表国家水平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吴孔明强调,打造“四中心一智库”是新时期中国农科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战略定位和目标追求。

  一是着力打造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中心。要坚持以解决我国三农事业发展中的公益性、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重大科技问题为己任,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做强优势长板,补齐短板弱项,力争突破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前沿技术、底盘共性技术和核心关键技术,夯实建设农业强国的科技基础。

  二是着力打造国家农业技术转移中心。要围绕主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和特色农产品富民兴村的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覆盖上中下游、融合一二三产、兼顾软科学与硬技术,按照创新创业创造“三创一体”的要求打造一流创新团队,跨研究所、跨领域组织开展技术配套研发、集成创新和转移转化,强化科产科企深度融合发展,提高科技供给质量,扩大科技供给数量。

  三是着力打造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中心。要坚持人才第一资源和人才强院战略,引进和培养一批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青年杰出人才和后备科技力量,建强科研、管理、支撑、转化四支队伍,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人才发展环境和创新生态,形成“四纵四横”全方位、立体化的人才发展体系。

  四是着力打造国家农业科技合作交流中心。要坚持开放办院,努力成为农业科技合作交流的战略中坚力量。要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主动融入全球农业科技创新网络,积极参与国际农业科技治理,持续提升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要进一步加强与地方政府、涉农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组织全国农业科技力量开展重大任务协同攻关,推动我国农业科技水平整体跃升。

  五是着力打造国家农业高端智库。要汇聚一批高水平战略研究人才,建设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智库平台,不断强化战略咨询能力,引领和带动全国农业农村和农业科技战略研究,努力成为国家倚重、国际知名的农业高端智库,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创设和科技进步提供科学咨询和决策参考。

  会议要求,中国农科院将充分发挥院部集中决策、组织动员和统筹协调作用,强化全院“一盘棋”的科技力量部署和科技资源的“一体化”配置,构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组织管理模式,形成体系化创新、专业化集成、集团化作战的创新格局,不断提升中国农科院的整体竞争力,不断锻造不可替代的战略科技力量,为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相关文章

中国野生刺葡萄抗白腐病遗传位点获揭示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葡萄资源与育种创新团队发现了起源中国的野生刺葡萄抗病遗传位点,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园艺研究》(HorticultureResearch)上。中国野生刺葡萄。中国农科院......

最新研究解析碳4解剖学结构形成机制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作物高光效功能基因组创新团队研究发现控制水稻碳3、碳4小脉发育新机制,为在碳3水稻中有效组装碳4解剖学结构提供新的基因资源和理论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植物细胞》(......

这个“图书馆”助广东育成一批优质品种

15万份目前,广东省农科院拥有国家种质资源圃(分圃)6个、农业农村部种质资源圃3个、广东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库(中心库)1个、省市共建库(圃)11个。广东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库(中心库)是广东农作物种质资......

中国农科院11项成果获2019—2021年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

近日,农业农村部公布2019—2021年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获奖情况,中国农业科学院共11项成果(个人)获奖,其中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一等奖5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2人,农业技术推......

黄麻耐盐适应机制和驯化历史获揭示

记者10月11日从中国农科院麻类研究所获悉,该所联合国内外3家单位,通过基因组、转录组、表观修饰组联合分析的手段,揭示了黄麻耐盐适应机制和驯化历史,并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现黄麻11个重要性状的候选位......

259万!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仪器设备购置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山东长岛迁飞昆虫科学观测实验站仪器设备购置项目公开招标公告2022年09月08日15:55公告信息:采购项目名称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山东长岛迁飞昆虫科学观测实验站仪......

北京农学院花费140万元购入核酸蛋白检测相关仪器设备

近日,北京农学院发布《北京农学院实验室生物仪器设备购置项目》中标公告,花费140万元从北京圆融正通科技有限公司购入核酸蛋白检测仪已经相关设备。详细信息如下:一、项目编号:110000222102000......

鲁氏菌基因缺失标记活疫苗首发上市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27日发布信息,研发历时18年,由该研究所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等单位共同研制的布鲁氏菌基因缺失标记活疫苗产品在中国首发上市。该疫苗的应用,将有效降低布鲁氏杆菌......

中国农科院线上交流,加快推动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5月2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交流会在线上举行。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国农科院院长吴孔明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张合成主持会议。会议强调,要坚持以贺信精神为指引,加快......

传承薪火23位院士在长沙植下“院士林”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逝世一周年之际,23位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美国国家科学院的院士齐聚长沙,在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内,共同植下一片“院士林”。现场,每位院士携手1名湖南省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