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加快减排不仅能延缓变暖还能让1.53亿人延寿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道,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如果各国政府加快减少碳排放的进程,那么或可能避免本世纪全球多达1.53亿人将死于空气污染的悲剧。这是美国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一项最新研究得出的结论。这项研究旨在探讨如果未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不超过1.5摄氏度,可以拯救多少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的生命。 针对全球最大城市中的154个城市,这项研究首次以每个城市为单位,对这方面的数据进行了预测。 该预测显示,如在纽约、洛杉矶、莫斯科、墨西哥城和圣保罗,每个城市都能避免12万至32万人过早死亡。 杜克大学的研究人员表示,这项研究表明,各国政治家和政府应该迅速采取行动,减少碳排放。研究人员对二氧化碳和相关污染物(如臭氧和颗粒物)未来可能的三种排放情形进行了计算机模拟。 这三种情形分别是:到2100年,碳排放整体上升,导致全球平均温度上升2摄氏度;加速削减碳排放,让全球平均温度上升不超过2摄氏度......阅读全文

访英国科学家摩尔:百年前排放引发今日气候变化

摩尔和自己的中国座驾骑行在北师大校园。   租住在鼓楼胡同里的英国科学家摩尔教授(John Moore),每天清晨都骑着自行车、穿过护城河,来到北师大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下称“北师大全球院”)上班。   今年是摩尔来北师大全职工作的第四年。2009年,作为国家“千人计划”的引进学者

低碳经济

  摘要:   “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

格陵兰冰层350年来最快融化

  格陵兰岛的冰层正在加速融化,流入海洋的融水量已经达到七八千年来前所未有的水平。这些发现来自350年前的冰芯,数据显示过去20年,融化冰川急剧增加。  之前的研究已经显示格陵兰岛部分冰层出现了创纪录的融化,但最新的分析首次估计了整个冰盖的历史径流。近日发表在《自然》上的研究结果显示,过去20年的径

科学家为全球森林“称重”

   研究显示,全球树木正在经历一次快速生长,并且正吸收数十亿吨温室气体。这意味着树木正在削弱全球变暖。  红杉树能储存大量的二氧化碳。图片来源: National Geographic Creative  在美国切萨皮克湾西面的一片森林中,Geoffrey Parker用卷尺测量了一棵鹅掌楸幼苗的

低碳名词详解

  低碳争议  随着低碳问题日益成为热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低碳,但是同时也出现了关于低碳的争议。   越来越多的反对声音告诉我们,低碳问题存在着巨大争议。随着气候门事件的爆发,联合国IPCC的科学家私自篡改数据以迎合全球变暖的事实令全世界震惊。国内的许多学者也相继表示:全球变暖存在巨大争议,低碳

专家认为全球变暖限温承诺过于乐观

   时间来到2100年,整个世界看上去和全球领导人在巴黎相聚并参加历史性气候峰会的2015年年末完全不同。此时,近88亿人挤在这个星球上。能源消耗几乎翻番,经济规模则增加了7倍多。贫富差距依然很大,但各国政府实现了一个关键目标:将全球变暖控制在高出工业化前温度水平2℃以内。  事实证明,在巴黎举行

《自然》杂志盘点2009年气候科学

气候无疑是2009年的重要“标签”之一。虽然去年12月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 候变化大会没能达成一个新的国际减排协议以接替将于2012年“寿终正寝”的《京都议定书》,但它确实成功地将全球的关注目光聚焦到全球变暖这一议题上。 再加上去年年底常年干旱少雨的沙特遭受特大暴雨袭击;英国北

2016全球最受公众关注的科学成果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战略情报研究所研制的“2016全球最受公众关注的科学成果”,通过计量统计遴选出天文学与天体物理[1]、物理学、化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这五个学科中受到科技界热切关注的科学成果,及中国研究者参与的每个学科TOP30受公众关注的科学成果,为科技工作者把握最新的科学研究热点

植树造林,让地球降温还是升温?

  一提到抵御气候变化,树木常被认为是最好用的“武器”之一。由于各国在控制碳排放方面取得的进展有限,许多政府和倡议人士力推植树计划,希望利用树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缓解气候变化。但是最新研究表明,树木可能并不总像人们希望得那样有用。马来西亚的樟树在生长过程中会避免树冠重叠,因此从下往上看时,仿佛一

全球变暖或非当代人之错 温室效应需百余年酝酿

  “太阳屏风”:   应对全球变暖的方案   入夏以来,席卷中国南方的热浪来势汹汹。中国气象频道官方微博@中国气象发布了内地“四大火炉”新排名,福州成为高温王者,荣获“冠军”宝座,重庆和杭州分列二、三名。一位浙江网友“晚上34℃、白天43℃,全天候无死角360度纯天然桑拿”的自嘲,引来众人围观

美《科学新闻》盘点2012年25大科学故事

  ①希格斯粒子的发现有助于对物质的理解  2012年过去了,但美国《科学新闻》杂志的编辑们并没有忘记那些曾让他们夜不能寐的科学故事。  在这份年度最佳科学新闻榜单上,前两个故事曾让小编们通宵达旦地加过班:2012年7月4日凌晨,他们在网上收看视频直播,那一边在日内瓦,物理学家们正在

陈俊武:不负韶华,以身许国70年

   “您的爱车在加油站加的汽油,70%是催化裂化工艺生产的,这项工程技术的奠基人就是陈俊武。”——这是形容陈俊武科技贡献时用得最多的一句话。  如今,中国的催化裂化加工能力每年近2亿吨,仅次于美国的2.4亿吨。1959年,我国发现大庆油田,但当时炼油厂的加工能力不足,技术水平落后,就像“看着金灿灿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1)》白皮书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2日发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1)》白皮书。全文如下: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1) (2011年11月22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目录   前言   一、减缓气候变化   二、适应气候变化   三、基础能力建设

环境时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应"宁可信其有"

  不管气候如何变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这条路必须走  最近,一场几十年来最早的暴风雪袭击美国东部地区,导致400多万户居民家中停电,至少20人死于和暴风雪相关的事故,几个州宣布进入紧急状态。  近几年来,北美、欧洲冬季冰雪灾害频发,经常出现气温异常偏低的现象;

石元春:我国需要新的国家能源战略

——为编制国家“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石元春  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11月初在北京宣布启动全国人民为编制“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活动,作者谨以此文相献。我国需要新的国家能源战略  近年全球气候变暖和化石能源资源渐趋枯竭的坏消息频传,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

外国学者发现大规模种植生物能源作物或能延缓气候变化

  去年10月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近40人涌入美国波兹曼市蒙大拿州立大学(MSU)一间不算太大且被刷成薄荷绿的教室,只为瞥一眼未来的景象。有些是科学家,但大多数是同这片土地有着某种关联的人们:和农民共事的推广员以及代表大自然保护协会等机构的环保人士。他们都知道,气候变化将在未来几十年重塑该地区,但这

抑制海平面上升 “地球工程”非妙方

  通过超大规模的工程手段改变地球环境,遏制地球变暖趋势,这一被称作“地球工程”的做法被很多人认为是拯救地球的紧急“B计划”。但“千人计划”入选者、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约翰·摩尔(John Moore)教授刊载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的最新研

探寻大气污染与气候变化相关联的纽带

   国家防总最近预测表明,今年汛期我国降水总体偏多,同时,华北地区等地同时出现较重旱情,极端天气现象再次引发公众关注。  “气候变化研究里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同时要分析、研究气溶胶的作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同时也要研究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前国家气候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在接受《中国科学

杜祥琬院士:用节能灯每年可节省出一个三峡

2月24日上午10:00,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杜祥琬院士做客首都科学讲堂,做题为《对我国能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的科普讲座。以下为讲座实录: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杜祥琬院士做客首都科学讲堂为公众讲解中国能源、环境等相关问题 杜祥琬院士做客首都科学讲堂 精彩语录: •各国的经济发展都是倒U型,

"折衷派"倡议提供个人清洁能源技术抑制全球变暖

  一群自称“折衷派”的学者发表了一份《哈特维尔报告》称,如果全社会想要遏制气候变化,就需要在所采取的方式上做出重大转变。  他们称,联合国的气候谈判进程已经失败,并且全球致力于二氧化碳减排的举措也永远不会见效。他们强烈要求开发可向个人供应清洁能源的技术,而不

2013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解读 高新成果比比皆是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2013年,中国科技界把攒了多年的能量一下子释放出来,高新成果比比皆是,以至于评委会只得忍痛割爱。   由科技工作者、资深科技记者和广大读者评选出来的2013年十大国内科技新闻,坚持以往的全面视

《科学》公布2016十大进展

  每年12月,《科学》杂志都会公布年度突破及入围成果。以下为今年的10大突破和赢家,排名不分先后。  1.时空涟漪撼动科学界  今年发现时空涟漪(即引力波)撼动了科学界。它完成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100年前完成的一项预测,为40年来寻找这种无穷小的涟漪画上了句号。但这个故事并未结束,科学家将此次

吴立新:“透明海洋”拓展中国未来

   吴立新 物理海洋学家,中国海洋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1966年生,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北京大学力学系硕士、博士,留美11年从事科学研究,2005年回国至今任中国海洋大学“筑峰工程”第一层次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学术带头

吕植:第六次物种大灭绝主要是人为导致

  著名生态保护专家,曾被称为世界上和大熊猫最亲近的人。自1985—1993年,吕植深入山林,对熊猫进行了八年的系统野外研究工作,她所参加撰写的《秦岭大熊猫的自然庇护所》,获1990年全国第五届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秦岭大熊猫生态学研究》,获1991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她在《生

吕植:第六次物种灭绝是人为导致

生态保护专家吕植野外考察。  著名生态保护专家吕植,曾被称为世界上和大熊猫最亲近的人。自1985-1993年,吕植深入山林,对熊猫进行了八年的系统野外研究工作,她所参加撰写的《秦岭大熊猫的自然庇护所》,获1990年全国第五届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秦岭大熊猫生态学研

全球十六位科学家联合撰文质疑全球变暖说

  16位科学家共同发表文章对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一说提出质疑。   以下这篇文章由文末所列的16位科学家共同署名:   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或许是当代任何一个民主国家的政治候选人都必须考虑的问题。有这样一种被人反复提及的说法:几乎所有科学家都要求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阻止全球变暖。但政治候选人

难以置信!“老模型”正确预测了全球变暖

7月份的热浪让巴黎人蜂拥到特罗卡德罗喷泉避暑降温。图片来源:SAMUEL BOIVIN/NURPHOTO VIA GETTY IMAGES  气候变化怀疑者喜欢拿气候模型说事儿。他们声称,几十年前进行的计算机模拟并不能准确预测当前的气候变暖,因此,公众应该警惕新模型的预测能力。  近日,研究人员在《

温家宝:积极迎接新科技革命的曙光和挑战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6月11日在中国科学院第十六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一次院士大会上发表讲话。讲话全文如下: 积极迎接新科技革命的曙光和挑战 ——在中国科学院第十六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一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温家宝 (2012年6月11日)   今天在座的有许多老一辈科学家,也有许

Nature发布2019年度十佳论文 中国学者成果优异

  科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将为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效益,毫不夸张的说,科学指引并推着着人类文明的进程。  基础科学作为科学技术的理论基石,其重要性也不言而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基础科学,并不断加大对基础科研投入,与之相对,无数奋斗在最前线的科研工作者

高科技送来阵阵清凉风 ——烈日下世界大都市降温各有各招

① ② ③ ④ ⑤ ①②阿布扎比米娜赫扎耶德港的海滨开发项目效果图 ③印度斋浦尔的著名建筑风之宫殿 ④日本设计的“模拟森林”可充当人工遮阳伞 ⑤葡萄牙普兰尼特谷生态之城   在气候变暖形势不断恶化的今天,我们所居住的城市变得越来越热。“给城市降降温吧”已经成为夏天里人们最热切的渴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