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3-19 00:00 原文链接: 多金属共生矿生态化冶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多金属共生矿生态化冶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多金属共生矿生态化冶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简称MEU)于2008年5月由教育部批准立项建设,同年6月通过教育部科技司组织的实验室建设计划可行性论证,进入培育和试运行阶段,2013年1月通过专家建设论证。本实验室依托于东北大学冶金工程国家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和热能工程辽宁省重点学科,在辽宁省特种钢冶炼重点实验室和现代冶金技术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组建而成,是东北大学“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实验室之一。

      针对我国多金属共生矿资源的特点,以冶金学、矿物工程学和工业生态学为基础,构筑体系完整的多金属共生矿生态化冶金科技创新平台,本实验室主要设置以下3个研究方向:

 

 

1. 多金属共生矿物质传递与分离过程理论与技术

根据我国多金属共生矿资源的工艺矿物学特点,探索矿物有价组分迁移、分配及分离规律,重点研究冶金熔体、熔渣和溶液新体系的结构与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多场耦合作用下的冶金过程相界面组分迁移与调控方法,建立多金属共生矿物质传递与分离过程理论。

2.  多金属矿梯级利用过程工艺理论与链接技术

根据多金属共生矿物质传递与分离过程理论和工业生态学原理,探索多元组分梯级分离与提取过程与能源高效转换规律,重点研究冶金资源梯级利用工艺方法、技术与过程工艺理论,建立冶金工业生态化理论,研发梯级利用链接技术。实现对多金属共生矿资源的最有效利用,完成从传统工业模式向生态工业模式的转换。

3. 金属熔体洁净化与调质工艺理论与技术

以获得高品质冶金产品为目标,探索金属熔体洁净化过程界面现象及夹渣与气泡相互作用规律,重点研究金属熔体与气泡和夹杂相互作用及调质过程理论与工艺,以及外场作用下的金属熔体的冶金行为;建立金属熔体高洁净化及调质相关过程工艺理论,开发和建立短流程、高效率、低成本和低消耗的高品质冶金产品制备新技术。

       在建设期间,实验室大力加强基础研究与应用技术研发,取得了一批具有重要创新性和应用性的科研成果。建设期内,共承担包括973项目、86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在内的各类科研任务624项,科研进款总额超过1.5亿元,发表学术论文1895篇,出版学术专著13部,申请国家专利175项,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TMS协会轻金属学科奖在内的省部级以上各类科技奖励26项。

      实验室注重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建立了一支结构合理、视野开阔、责任心强、学术水平高、富有创新精神的学术梯队。实验室现有固定科研人员52人,其中教授20人(博士生导师18人)。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构成了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的主体力量。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1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国家教育部跨(新)世纪人才8人。国家教学名师1名,省级教学名师2名,殷瑞钰院士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姜茂发教授任实验室主任。

      实验室坚持以高水平科研促进具有鲜明学科特色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为目标,建设期内,已经培养博士后70名、博士研究生249名、硕士研究生881人、工程硕士研究生152名、本科生1200余名。培养的研究生中,2人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3人获辽宁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2人获辽宁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在国家“985工程”、“211工程”等专项资金及地方政府和学校配套资金的大力支持下,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和科研装备等科研环境建设。在建设期内,共计投入5545万元用于专用实验楼建设、大型仪器设备及软件购置等。目前,拥有用于研发、测试和培训的实验室面积超过10000平方米,拥有包括场发射扫描电镜、高温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高温X射线衍射分析仪、超高温同步热分析仪、高压差热分析仪、激光拉曼光谱仪等大型仪器设备127台套。

      实验室不断拓宽合作渠道,加强与国内外著名学术机构和企业的合作、交流,不断扩大实验室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建设期内,实验室先后选派研究人员赴国外合作科研14人次,邀请国际专家来实验室讲学56人次, 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英国剑桥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日本东北大学、日本京都大学、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等建立了良好的国际合作关系。与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南大学、重庆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科院金属研究所、中国钢研集团、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宝钢、鞍钢、武钢、包钢、河北钢铁集团、山东钢铁集团、中铝集团公司、金川集团、云冶集团、山东黄金集团、紫金矿业、江西铜业等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生产企业开展了密切的科研合作,共同承担国家和企业重大科研任务。


地址:沈阳市和平区文化路3号巷11号

电话:024-83686283

传真:024-23906316

E-mail:douzh@smm.neu.edu.cn



位置:

相关文章

联合国开始治理塑料污染新一轮谈判

近日,联合国治理塑料污染的新一轮谈判在加拿大首都渥太华拉开帷幕,来自世界各地的谈判代表齐聚,继续讨论制定新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塑料污染国际条约。据《自然》报道,这是该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就该条约制定而召开的......

印遇龙:“减抗”助力农牧业可持续发展

4月26日在重庆市荣昌区落幕的抗微生物药物减量化路径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下称亚热带生态所)首席研究员印遇龙,作了题为《微生物助力农业绿色发展......

首份全球生物基经济技术报告发布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综合开发利用生物质资源、发展生物基经济已经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和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全球生物基经济评估:为绿色未来协同推进政策、创新与可持续......

全球最大古人类基因库创建,基因和疾病历史传播情况绘成

1月11日,大型国际专家团队分析了34000年前生活在西欧和亚洲的近5000名人类的骨骼和牙齿化石,创建出世界上最大的古人类基因库。通过对古人类DNA进行测序并将其与现代样本进行比较,团队绘制了基因和......

中国:全球气候治理的引领者,COP28上展示决心与智慧

随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COP28)在迪拜举行,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展现出积极的力量,为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紧迫挑战贡献了决心和智慧。国际能源署(IEA)主席法蒂赫·比罗尔表示,中......

施一公校长,获联合国重要奖项

2月2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官网公布了2023年(第七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赤道几内亚国际生命科学研究奖”的4位获奖者。著名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因在剪接体相......

政策:农业农村部2023年畜禽及畜禽产品兽药残留监控计划

为做好兽药质量监管、畜禽及畜禽产品兽药残留监控和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维护养殖业生产安全、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生物安全,农业农村部组织制定了《2023年兽药质量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计划》......

“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揭牌

2月15日上午,由自然资源部、山东省人民政府、青岛市人民政府三方共建的我国首个“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在青岛正式揭牌,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与气候协作中心同时启用,标志着联合国“海洋十年”协作中心在中......

每项最多300万元,基金委国际合作项目指南发布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达成的共识,将共同资助中外科学家开展合作研究,并特别关注与非洲和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一、项目说明(一)资助领域及申请代码1.&......

农业农村部发布|畜禽屠宰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计划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村(农牧)、畜牧兽医厅(局、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村局,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农业农村部屠宰技术中心)、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