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3-19 00:00 原文链接: 湖南省骨科生物医用材料研究中心

湖南省骨科生物医用材料研究中心

近日,我院骨科肖涛教授申报的国家 863计划新材料技术领域课题正式批准立项。

        该课题紧密围绕目前临床上对骨科新型内固定制品材料的要求,集临床医学、材料与工程学优势学科的科研力量,从产品设计、制备加工、生物相容性、性能评价等环节入手,重点突破在骨科应用的高性能碳 /碳复合材料的关键制备技术,开发高性能、良好生物相容性的骨诱导碳/碳复合接骨板制品,达到临床试验报批前测试要求,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初步形成规模制备技术和批量生产能力,以期在我国生物医用材料领域初步形成一支产学研用结合的技术创新团队。该课题的研究将会为我国骨科内固定制品研发提供一批先进的制备技术,并在行业内制定一系列的技术标准。这必将提高我国可植入内固定制品的自主研发水平,加快骨科生物材料产业化的发展,同时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肖涛教授研究团队自 2013年初联合学校粉末冶金研究院开展863课题的申报工作,通过科技部组织的多次答辩成功进入国家863计划新材料技术领域项目库。2014年,在湖南省卫生厅和中南大学的支持下,先后成立了“湖南省骨科生物医用材料研究中心”和“中南大学骨科生物医用材料研究所”,为该课题的实施及推动生物医用材料的自主创新提供必要的平台支撑。
         据课题负责人肖涛教授介绍,研究团队将以国家 863课题研究为契机,在学校和医院的支持下,加强平台建设,将拥有的硬件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数据资源和专业资质等优质资源进行整合,努力推动我国骨科生物材料的自主创新和产业化发展,实现中国人自己研发和生产优质低价生物医用材料的梦想,最终惠及广大患者。

地址:中国·湖南·长沙市人民中路139号  



位置:

相关文章

首个人参完整基因组发布

记者6日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获悉,该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农业生物转录组与代谢组创新团队发表了首个人参端粒到端粒完整基因组,解析了人参重要活性成分——三萜皂苷的形成机制。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期刊《园......

疫情突起超2200人死亡多国紧急预警

一轮凶猛疫情肆虐多国。据央视新闻,巴西卫生部公布最新数据显示,巴西2024年登革热疑似及确诊病例上升至4270624例,死亡病例2197例,另有2276名死亡病例待核查。另据西班牙媒体《20分钟》报道......

西南大学团队揭示假托品酯化的酶学机制

茄科植物托品烷生物碱(TropaneAlkaloids,TAs)是抗胆碱药物的重要来源。在临床上,TAs广泛用于麻醉镇痛、止咳平喘、舒缓胃肠不适、治疗晕动症、缓解近视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剔佫酰假托品(......

100多个血压相关基因组新区域发现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领导的研究团队在人体中发现了100多个可能影响血压的基因组新区域,并确定了几个与铁代谢和肾上腺素能受体有关的风险基因座。这些见解有助于发现潜在的血压药物靶点。NIH领导的研究发现,遗......

张卫国任西南大学党委书记,王进军任西南大学校长

4月18日,教育部人事司在西南大学宣布了教育部党组的任免决定,张卫国同志由西南大学校长转任党委书记,王进军同志任西南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李旭锋同志不再担任西南大学党委书记职务。教育部人事司主要负责同......

研究揭示:基因组中复杂结构变异对藏绵羊适应高原有重要贡献

日前,记者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获悉,该校近期联合西藏农牧科学院等多家科研机构,在藏绵羊基因组中发现了一个包含β-珠蛋白(HBB)的受选择位点。科研人员进一步分析,该位点包含一段较为复杂的结构变异。这一发......

首个对叶榕完整基因组发布

本报北京4月9日电(记者杨舒)对叶榕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的植物。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农业基因组学技术研发与应用创新团队发布首个对叶榕的完整基因组,修正了此前学界对其基因组测序绘......

海鸥与丹顶鹤居然是近亲?浙大研究将改写教科书

海鸥与丹顶鹤、老鹰与猫头鹰,这几组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鸟类,不久前刚认上亲。浙江大学生命演化研究中心张国捷教授联合国内外学者,正在组织收集世界上现生一万多种鸟类的基因组及形态信息,旨在构建起鸟类物种......

“女娲”基因组计划发布第五项成果

近日,“女娲”基因组团队重点阐释了适应性选择下非编码调控元件对表型演化的影响,相关研究发表于《分子生物学与进化》。这项工作是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徐涛院士、何顺民研究员牵头的“女娲”(NyuWa)中......

一生中患病的几率或可预测,十种慢性病遗传风险估算更接近临床

通过分析基因组中数百万个微小的遗传差异,就可预测一个人一生中患某种疾病的几率。在过去的10年中,研究人员为数十种疾病制定了风险评分,希望有一天患者能利用这些信息来降低患病风险。在《自然·医学》杂志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