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筹)

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筹)正式成立于2011328日,其前身为脉冲强磁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要从事脉冲强磁场技术研究和强磁场环境下的基础科学研究,承担着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及开放运行任务。

该装置于20084月正式开工建设,201310月建设完成,多项技术指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其中脉冲磁场强度达到90.6T,使我国成为继美国、德国后世界上第三个突破90T大关的国家;研制了电容型、发电机型、蓄电池型3种不同类型脉冲电源系统,电源种类在世界同类实验室中最为丰富,性能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其中电容型、发电机型电源规模均位居世界第二。

该装置建设水平和速度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201310月,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接受国际评估,评估组一致认为该脉冲强磁场设施已经跻身于世界上最好的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之列在电源设计和磁体技术方面取得的成就已经位列世界顶级。” 201410月,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通过国家验收,验收委员会认为装置总体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指标实现了国际领先,成为国际上最好的脉冲强磁场装置之一”,“ PHMFF项目已按计划、按指标、按预算、高质量地完成了各项建设任务,形成了高效的组织管理机制和优秀的人才队伍,实现了开放运行,成效初显,潜力巨大

截至20174月,装置已为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德国德累斯顿强磁场实验室、法国图卢兹强磁场实验室等57个国内外科研单位开展了539项科学实验,累计开放机时达21273小时,研究内容涵盖了物理、材料、化学等多个学科,在高温超导体、狄拉克电子体系、量子临界材料等前沿基础领域和科学热点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已在《Nature Communication》、《Physical Review Letters》、《Advanced Materials》等高水平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454篇。

基于工程建设和科学研究方面的进展,中心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不断提升,已经和美、法、德、日等国的多个世界知名实验室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聘请了包括诺贝尔奖得主冯·克利青(Klaus von Klitzing)教授在内的8位国际知名学者担任顾问教授,成立了由世界顶级科学家牵头组成国际咨询委员会。中心重视人才引进与培养,引进千人计划特聘专家3名、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4名,培养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4名,成功获批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和教育部创新团队,已形成一支在相关领域具有国际学术影响力的科研队伍。

中心依托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将为物理、材料、化学、生命科学等前沿基础研究提供极端实验条件,提升基础研究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建成国际一流的强磁场科学中心;同时将不断发展脉冲强磁场新技术及其应用,挑战电磁极限、拓展强磁场应用,成为引领脉冲强磁场技术的创新中心和推动强磁场应用的工程中心。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华中科技大学东校区
电话:027-87792333
邮箱:phmff@mail.hust.edu.cn



位置:

相关文章

《自然》连发3项研究:锻炼有益身体分子证据揭示

科技日报北京5月5日电 (记者张梦然)锻炼对身体有益似乎已是公认常识,但这其实是一个笼统的认知,人们对其分子层面的奥秘还不甚了解。不清楚这一过程,会影响人们对锻炼强度、类型以及相应疾病和健康......

人工智能设计的基因编辑工具来了

在不断探索以前未知的CRISPR基因编辑系统的过程中,研究人员从温泉、泥炭沼泽、粪便甚至酸奶中搜寻各种微生物。现在,由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进步,他们可能只需按一下按钮就可以设计出这些系统。据《自然》报道......

科学家发现50个肾癌相关新基因区

科技日报讯 (记者刘霞)在对癌症遗传易感性开展的一项新研究中,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下属国家癌症研究所科学家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确定了50个与肾癌发病风险相关的新区域。这一成果有助推进对癌......

科学家首次发现线粒体基因编码第14个蛋白质

5月3日,《细胞—代谢》(CellMetabolism)刊发了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刘兴国团队与合作者最新研究成果。他们改写了教科书中“线粒体基因组编码13个蛋白”的论断,首次发现线......

决定“社牛”还是“社恐”的基因或找到

科技日报讯 (记者张梦然)现在人们常说的“社恐”,其特征是会尽力回避处身公共场所或与人打交道;而“社牛”则与之恰恰相反。《自然·通讯》最新发表的一篇论文描述了果蝇体内一种调节社交网络结构的基......

新研究丰富酵母基因表达调控提升产物合成效率

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黄明涛团队对酿酒酵母中的未折叠蛋白响应元件(UPRE)进行了改造,并应用于基因表达的动态调控。相关成果于4月30日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以“创制UPRE......

青光眼基因治疗有望实现“单次给药,长效降压”

近日,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教授张秀兰团队与剑桥大学教授PatrickYu-WaiMan合作,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靶向敲除碳酸酐酶2(Car2)基因,在小鼠模型上单次给药获得持续降低眼......

新基因在藤壶适应底栖固着生活中的作用机制获揭示

近日,厦门大学教授柯才焕、冯丹青团队和副教授张原野团队等合作,在海洋生物基因组学和污损生物附着研究领域取得最新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遗传学》。该研究分析了代表性海洋污损生物藤壶附着和壳形成过程,......

新基因疗法或能减缓“渐冻症”病程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据瑞典于默奥大学官网27日报道,一种美国研发的反义寡核苷酸(ASO)药物Toferson显著减缓了一名ALS患者的疾病进程。服药4年后,该患者仍可爬楼梯、......

麻栗坡兜兰简单重复序列表达调控关键基序获揭示

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王艇团队、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刘仲健团队和中山大学教授苏应娟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等项目的资助下,基于统计基因组学分析揭示了麻栗坡兜兰简单重复序列的表达调控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