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3-21 00:00 原文链接: 国家有机毒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有机毒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一、简介

    国家有机毒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于2009年10月30日经国家科技部批准建设,依托单位南京大学。中心重点围绕有机化学品清洁生产技术及装备、有毒有机污染物资源化技术及装备、有毒有机污染物生物处理技术及装备、有毒无机污染物安全控制技术及装备、有机污染监控预警与应急技术及装备五个方向,开展技术创新与应用、工程技术服务、人才培养和对外合作交流,成为聚集行业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引领环保产业技术进步、支撑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保障公众健康和生态安全的重要基地。

    在各级领导与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中心经过四年的建设和发展,于2013年底以优异成绩通过了国家科技部组织的验收。建设期内共申请发明专利168项,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01项、美国专利5项;取得35项成熟的工程化技术成果;研究成果共获得国家科技奖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6项。

    二、组织结构和人才队伍

    中心采取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中心主任负责制。

    中心主任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大学张全兴教授担任。张全兴院士是我国离子交换与吸附技术发展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在国内最早将树脂吸附技术融合到环境工程领域,自主开创了树脂法治理有毒有机工业废水及其资源化的新领域,为重点化工行业污染控制和节能减排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心副主任分别由任洪强、张志炳、陈群、李爱民、潘丙才、毕军担任。任洪强教授现为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中青年首席科学家、“十二五”国家863专题项目首席专家,主要从事废水生物处理强化技术研究,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张志炳教授现任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工系主任,主要从事清洁生产、过程强化的研发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陈群教授现任常州大学副校长、江苏省绿色催化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主要从事基于绿色催化材料设计的有机化工清洁催化反应工艺研究,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李爱民教授现任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南京大学盐城环保技术与工程研究院院长、国家首批“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带头人、教育部优秀创新团队带头人、国家“十二五”水专项淮河项目负责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潘丙才教授现任南京大学环境学院环境工程系主任、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际水协中国青年委员会主席、国家首批“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主要从事基于环境功能材料的水污染控制技术及原理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各1项。毕军教授现任南京大学环境学院院长、“十二五”863主题项目首席专家、“十一五”863重大项目总体专家组副组长、水专项“水体污染控制战略与政策示范研究”主题专家组副组长,主要从事环境风险、环境管理等研究,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中心最高学术机构是工程技术委员会,由六位院士和多位行业中有重要影响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组成,欧阳平凯院士任主任。

    中心依据“开发、流动、竞争、协作”的理念,形成了具有很强创新能力和较高专业水平的研发队伍。现有固定人员81人,高级职称50人,包括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杰青2人、万人计划2人、优青3人、省333工程一、二层次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5人,教育部创新团队和科技部创新团队各1个。

    三、中心重点研发方向

    1.新型环境功能材料及其在有机毒物污染控制中的应用

    有机废水的污染控制与资源化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前处理;(2)中低浓度有机废水的降解净化;(3)低浓度有机废水的深度净化。针对这三个阶段对应的资源化回收、毒物无害化、水质安全性控制涉及的共性吸附分离和生化降解技术,中心开展了工程化技术攻关,在环境功能材料的研制及其应用技术开发和设备构建方面取得了突破。

    在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前处理方面,取得了以下技术突破:

    (a) 新型特种树脂吸附剂开发。针对废水中主要有机污染物的分子结构特征,通过树脂骨架优化、孔结构调控等方法,自主研制出对特征污染物具有高选择性的新型树脂吸附剂,可有效富集、分离和回收废水中难降解有机毒物。

    (b)连续吸附再生水处理设备的开发。研制开发了成套化、集成化、自动化的新型连续吸附再生水处理设备,可实现对水体中特征污染因子的吸附分离及吸附剂进行脱附再生,节约了占地面积、投资与运行成本。

    在中低浓度有机废水的降解净化方面,取得了如下技术突破:

    (a)新型悬浮填料开发。通过添加助剂、混合改性和优化加工工艺等手段,研制出新型悬浮填料,其在膜微生物活性、COD去除率等方面的表现均优于普通悬浮填料。

    (b)生物强化一体化反应器研制。该反应器上部是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使用新型悬浮填料),下部是上流式厌氧生物滤池,中间过渡区由三相分离装置和曝气装置组成。该设备高度集成,通过自控装置实现自动化运行,具有占地省、处理效果好、投资运行成本低等优点。

    在低浓度有机废水深度净化方面,取得了如下技术突破:

    (a)新型磁性吸附剂开发。通过在树脂合成过程中植入磁体,自主研发了磁性树脂吸附剂,改善了吸附剂的沉降性能,减少吸附剂流失。与国外同类材料MIEX


位置:

相关文章

研究重建中全新世中美洲地区水文和飓风活动历史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极端气候事件及影响”团队(EXCEIS)谭亮成课题组和国内外合作者利用波多黎各莫纳岛石笋IM-94的多指标记录重建了该地区中全新世水文和飓风活动历史。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M......

气候变化可能使致命海洋“寒流”更频繁

提到气候变化,人们通常会想到变暖以及极端高温。变暖的海水,导致大量海洋生物面临死亡威胁。而近日一项发表于《自然-气候变化》的研究却发现,气候变化可能与水下寒流有关。这听起来似乎与海洋热浪席卷全球的现状......

厄尔尼诺对气候影响结束?专家:预计今夏气候仍异常

2023年5月开始的厄尔尼诺事件在2023年12月达到峰值,国家气候中心最新预测,今年1月以来,厄尔尼诺不断衰减,预计此次厄尔尼诺事件将于4月到5月结束。这是否意味着厄尔尼诺带来的气候影响也随之结束?......

天朗气清加快全球变暖步伐

2023年被证明是历史上最热的一年,这印证了一些著名气候科学家的警告,即全球变暖的速度正在加快,并已进入一个危险的新阶段。4月3日发表于《通讯-地球与环境》的一项新研究提出了这种加速的一个原因——地球......

厄尔尼诺事件持续衰减夏季或将进入拉尼娜状态

中新社北京4月3日电(记者陈溯)中国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贾小龙3日表示,厄尔尼诺事件目前处于持续衰减状态,夏季有可能进入拉尼娜状态。从2023年5月开始的厄尔尼诺事件,自2024年1月开始衰减。该事件峰......

台湾地震引发局地海啸灾害过程基本结束

记者从自然资源部了解到,自然资源部海啸预警中心发布海啸警报解除通报。今天7时58分台湾海域发生地震,震源深度为12千米。自然资源部海啸预警中心监测显示,地震在震源附近引发局地海啸,并对我国台湾岛沿岸局......

新研究揭示全球变暖将导致青藏高原北缘暖湿化

基于古环境记录、古气候模拟和现代观测,对比了青藏高原北缘中全新世暖期、中世纪暖期、现代暖期和未来百年暖期的干湿变化,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李育教授团队得出结论,未来全球变暖会导致青藏高原北缘暖湿化。这项......

热带海洋大气相互作用与气候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中国海洋大学教授郑小童团队联合国外学者在热带海洋-大气相互作用与气候变化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提出,风驱动的海洋环流变化对热带太平洋变暖空间结构具有重要贡献。这项新观点发表于《自然-通讯》。......

诺奖获得者团队PNAS文章被撤回还有多篇被质疑

α-和β-神经素是广泛选择性剪接的突触前细胞粘附分子,被认为组织突触组装。然而,最近的数据显示,在体内海马中,一种神经素亚型Nrxn2的缺失,令人惊讶地增加了兴奋性突触的数量,并增强了它们的突触前释放......

2024年颜宁团队首项研究成果

电压门控钠通道(Nav)在响应膜电位变化时发生构象变化,这种机制被称为机电耦合。2024年2月21日,清华大学/深圳医学科学院颜宁团队在PNAS在线发表题为“Dissectionofthestru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