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3-21 00:00 原文链接: 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华南理工大学的亚热带建筑研究起步于上个世纪初,是我国高校建筑学科领域“老八校”之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夏昌世教授、陈伯齐教授等老一辈科学家筹组创建亚热带建筑研究室。进入六、七十年代,以林克明、冯秉全、龙庆忠、林其标、谭天宋、符罗飞等为代表的一批曾留学于欧、美、日的知名专家教授继承和发扬了我国建筑领域现实主义学术传统、对建筑自然降温、通风、防潮、古建筑防雷、防洪、防震等展开了设计理论和方法的探索,对华南地区的建筑教育、建筑设计实践及岭南建筑风格的形成作出了巨大贡献,逐步形成了严谨、务实、创新的研究理念和专业教育特色,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在国内建筑教育界享有较高学术地位。

    经过数十年的建设和发展,我校建筑学科已成为全国特别是华南地区教育和科研重要基地,为国家和地方培养了大批具有扎实专业素养的建筑学科人才,孕育了莫伯治、佘峻南、容柏生、张佑启、何镜堂、吴硕贤等六位院士和袁培煌、黎陀芬、赵祖望、饶维纯、倪阳等九位国家工程勘察设计大师。1978年国家批准我校成立教育部亚热带建筑研究室;2005年设立亚热带建筑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7年初,在原亚热带建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以建筑学和土木工程两个一级学科为核心,融合声学、光学、交通、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信息技术、城市社会学等交叉学科,经科技部批准建立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同年9月通过建设计划可行性论证,11月份正式启动建设,2010年6月通过科技部的验收,是目前全国高等学校建筑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现有建筑设计科学、建筑技术科学、建筑工程技术等3个实验中心,下设现代建筑创作、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数字媒体技术、GIS技术、传统建筑文化与保护、建筑热环境与建筑节能、建筑声学、建筑光学、建筑结构、防灾减灾、施工监控与健康监测、岩土与地下结构、城乡环境工程子实验室等13个子实验室。拥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仪器设备1107台(套),总价值9779万元。其中30万元以上的科研仪器设备68台(套)。实验室总面积近2万平方米。实验室现有固定研究人员80名,其中:院士2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1名,国家勘察设计大师2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7名,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2名,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3人、省级培养对象6人,校级培养对象23人。现有研究生1200名,其中博士生近300名;现有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土木工程、力学等五个博士后流动站,31名博士后在站从事科研工作。

    实验室主体研究工作紧扣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根据当前我国小康社会人居环境建设和城镇化的大背景,紧紧围绕生态宜居城乡规划和绿色建筑这一总目标,密切关注建筑与土木工程学科领域国际国内前沿发展动态,突出亚热带地域特色,从生态宜居的城乡规划与设计理论、建筑物理环境与节能、防灾减灾、生态环境等方面展开协同攻关研究,探索建筑科学与工程领域中的重大科学和技术问题,取得高水平的自主创新性成果,推动我国及国际上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核心研究方向包括:①亚热带空间环境与建筑设计;②亚热带建筑物理环境与建筑节能;③亚热带建筑结构与防灾减灾。

    近年来,在学校“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大力扶持下,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何镜堂院士、吴硕贤院士的带领下,一大批中青年学术骨干脱颖而出,在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实验室建设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快速的发展,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有了较大提升,呈现出了非常良好的跨越式发展势头。近五年来先后承担各类科研项目764项,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130项,科研合同总经费逾3.2亿元;发表学术论文1291篇,其中三大索引收录699篇;专著与教材59部;主持或参加编制的国家和地方标准共24项;申请或授权专利135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262项,其中科技类奖项46项(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5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14项),建筑规划与设计领域省部级以上奖励216项(包括国际奖励7项,国家级奖励22项,省部级奖励170项)。

    “十二五”期间,实验室将在依托单位华南理工大学领导和有力支持下,充分发挥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优势,结合自身建设任务,以协同创新作为实验室发展的基本思路,以创新求发展,以发展促创新,尽快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通过5~10年的建设,将实验室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在国际上具有较大影响和竞争力的建筑科学应用基础研究基地、高素质科技人才培养基地、建筑科技文化承传与创新基地和学术交流基地。

 


地址:华南理工大学励吾大楼5楼

邮政编码:510640

电话:020 22236019

 



位置:

相关文章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厅调研第三次新疆综合科学考察

2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厅党组书记、副厅长王成一行,前往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以下简称新疆生地所)调研第三次新疆综合科学考察(以下简称第三次新疆科考),并就第三次新疆科考工作进展、......

我国科考队成功登顶卓奥友峰

记者从“巅峰使命”卓奥友峰科考大本营指挥现场获悉,2023年10月1日上午,第二次青藏科考卓奥友峰极高海拔综合科考队成功登顶8201米顶峰,18名科考登顶队员将在峰顶完成自动气象站架设、冰雪测厚、采集......

科学考察,行险远探前沿

逐冰川、踏荒漠、访江河,大自然架设起宽广的探索舞台,诸多谜团等待被破解;观气象、测水文、寻物种,科考人员带着好奇和勇敢,通过实地勘探获取新鲜全面的数据8月的塔克拉玛干沙漠阳光热烈,直直打在中国科学院新......

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出征

据中国自然资源部12日消息,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12日搭乘“雪龙2”号从上海出发,前往北冰洋执行科学考察任务。本次科学考察活动,预计总航程约1.55万海里,9月下旬返回上海。......

治沙英雄居然被文盲质疑为骗子,以后谁还去治理沙漠

有关部门应该立即制止孙国友在荒漠种树。”在宁夏灵武荒漠植树治沙20年的孙国友一跪求水引发的争议仍在发酵,不过,相较于此前网络上一片共情,这一次则是更多专业组织公开发声,要求当地制止孙国友在荒漠种树的行......

塔克拉玛干沙漠为何出现“湖泊”

干旱荒芜的茫茫沙海中,出现了一汪汪蓝莹莹的湖水。黄沙与碧水交相辉映,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场面蔚为壮观。前不久,“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出现湖泊”的视频冲上热搜,并引发社会关注。沙漠中为何会出现“湖泊”......

江豚科学考察:洞庭湖口段发现较大长江江豚群体

2022年长江江豚科学考察第六天。今天(9月24日)13时,2022年长江江豚科考队在长江城陵矶洞庭湖口附近江面,发现较大长江江豚群体。现场画面显示,数头江豚争先跃出水面,在这群江豚里至少看到了两对母......

冬季降水多世界“干极”或现花海

地处南半球的智利今年冬季北部多雨,素有世界“干极”之称的阿塔卡马沙漠可能出现鲜花盛开的景象。路透社24日援引智利生物学家罗伯托·孔特雷拉斯的话报道,阿塔卡马沙漠部分地区6月份降水量超过80毫米,这对该......

徐新文:给沙漠佩戴一条翡翠项链

沙漠探险,是件让人兴奋、期待的经历,但如果要在沙漠腹地工作、生活30年,那也许是枯燥,也许是亏欠,但一定是坚守。山东汉子徐新文,自1992年春天开始围绕塔里木沙漠公路的建设和防护开展试验研究工作,今年......

荒漠到绿洲,中国制造穿越生态壁垒

提起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你会想到什么?极大昼夜温差?恶劣生态环境?生存挑战之地?或许正是这碎片印象的拼合,才清晰完整地勾勒出这片沙漠禁区的全貌。近日,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一个科学研究团队迎来了一个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