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3-21 00:00 原文链接: 山东省动物细胞与发育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山东省动物细胞与发育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一、口腔组织工程技术的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

学术带头人:徐欣 教授

基本情况:徐欣,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山东大学口腔医学院院长、山东省口腔医院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中华口腔医学会种植专委会常委(会员部部长)、国际口腔激光应用学会中国分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口腔医学会常务副会长、山东省医师协会口腔种植医师分会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口腔医师分会副会长。山东省修复与重建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国际牙医学院院士、韩国高丽大学口腔医学院客座教授;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划教材《口腔科学:口腔全科分册》副主编、教育部高等学校口腔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学校口腔医学专业第五届教材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专家库成员、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博士后基金评审专家、山东省自然基金及科技攻关课题评审专家;《中国口腔医学年鉴》第十二届编辑委员会编委、《华西口腔医学》杂志编审委、《口腔医学》杂志编委、《上海口腔医学》特邀通讯员、《发现》杂志副主编、《口腔颌面外科杂志》编委、《中国口腔种植杂志》编委、《中华中西医杂志》专家编辑委员会常务编委、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编委、《广东牙病防治》第五届编委会特邀编委。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等课题10项、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0余篇,国内核心40余篇。

科研团队情况:

杨丕山:国家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生物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兼任中华口腔医学会牙周病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山东省医学会口腔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口腔医师分会主任委员,并担任《口腔医学杂志》副主编、《华西口腔医学杂志》、《上海口腔医学杂志》和《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编委。临床专长:牙周病的防治和复杂根管治疗术。 曾获奖励:1、《引导组织再生术屏障膜作用最佳时间的研究》获2003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第1位;获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主持国家自然基金4项,省部级课题7项。在研课题经费200余万元;发表SCI收录论文20余篇,国内核心期刊30余篇;已培养博士研究生10名,硕士研究生30余名,各级进修生60余名,毕业研究生大多成长为各级医院的牙周科专家。

葛少华:副教授,副院长,硕士生导师。中华口腔医学会牙周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牙周病学医师分会常务委员,口腔医学杂志编委。研究方向为牙周组织发育与再生。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山东省科技攻关计划2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及山东省卫生厅课题各1项,主持山东大学自主创新基金2项。第一位分别获得山东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山东省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1项。在国内外专业期刊上发表文章40篇,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文章6篇,参编论著2部

魏福兰:博士,博士后,山东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教研所副所长,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生物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口腔医学会正畸专委会委员及秘书,山东省医师协会口腔正畸医师分会委员及秘书。担任《Angle》、《Cell proliferation》、《Journal of Oral Pathology and Medicine》等杂志审稿专家。主要从事正畸牙齿移动骨改建,干细胞与牙齿及相关组织再生研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1项;山东大学自主创新基金资助(人才引进与培养类专项)1项;驻济高校院所科研人员创业计划1项。

文勇:医学博士、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大学口腔医院种植科副主任。入选首批山东大学青年学者未来计划、山东大学青年岗位能手、山东省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国际口腔种植学会(ITI) 会员,国际口腔种植学会济南Club助理主管,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种植、口腔生物医学专委会专科会员,中国材料学会口腔及颅颌面生物材料及应用分会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口腔种植医师分会委员、山东省口腔医学会口腔生物医学分会委员。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等课题9项。发表SCI论文9篇,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5篇,国内核心5篇。 指导学生获得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医学生科普实践项目、中国牙病防治基金会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大学生科技创新课题数项。

研究特色与现状及未来方向:

1.      优选目前已知的多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基于口腔组织再生的干细胞研究较多的有:非口腔源性: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脂肪源性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stem cells, ADSCs)、脐带干细胞(Umbilicalcord stem cells, UCSs)等;口腔源性:牙囊细胞(Dental follicle cells,DFCs)、牙周膜干细胞(Periodontal ligament stem cells,PDLSs)、牙龈干细胞(Gingival derived stem cells,GDSs)、牙髓干细胞(dental pulp stem cells, DPSs)等。这些干细胞的组织修复效能是一个尚需要解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

2.      干细胞的可操控性及生物稳定性问题。干细胞最大的特性就是其具有功能多向分化性,组织再生的生物学基础是干细胞增殖、分化与有序的调控,通过调控细胞分化而实现组织再生。在疾病或在受到外界刺激时,干细胞能不断增殖和分化使组织修复再生;干细胞可以变成身体内的任何细胞,但干细胞如何保存这种能力以及如何“决定”放弃这种状态并变成特定的细胞这两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学者。成功解答这两个问题,将会大大拓展我们利用干细胞治疗疾病的能力。

3.      干细胞成骨分化的调控。各种干细胞的成骨分化研究中,由于调控细胞定向分化的基因错综复杂、蛋白活性亦存在时空特异性等特点,存在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反馈与负反馈等复杂机制等。

 

二、口腔组织再生宿主因素及安全性评价

学术带头人:张风河 教授

基本情况:张风河 教授,男,医学博士,山东大学教授,临床博士研究生导师,1986年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获学士学位并留校进行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1991年获硕士学位,2006年获博士学位,澳大利亚FLINDERS大学做访问学者。中国整形美容外科协会理事,山东省口腔医学会常委,山东省口腔医师协会颌面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学会组织工程与修复分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学会美容整形外科委员会委员,现任山东大学口腔医学院主管科研副院长。主要从事生长因子及骨形成蛋白-2在骨缺损及种植牙界面形成中的作用研究及骨组织工程研究,研究方向为成骨基因转染肌源性干细胞后成骨及骨修复研究,在澳大利亚弗林德丝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及回国后进行神经再生的作用机制研究。主持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4项;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项。获得山东省科技厅及卫生厅科技成果3项,主编及副主编著作3部,发表学术论文52篇,其中SCI收录9篇。  

科研团队情况

以李纾教授,宋晖教授、张瑾副教授、颜世果讲师等为学术骨干组建的“口腔组织工程的宿主因素研究及安全性评价”科研团队,目前承担在研课题包括国家自然基金课题3项,山东省自然基金课题5项,山东省科技计划课题4项以及省财政专项支持计划项目等。科研经费280余万元。

研究特色与现状及未来方向

团队组建近一年以来,各位成员充分发挥原有研究方向的特长,从一氧化碳释放分子防止炎症损伤,失神经对牙周组织再生的影响,周围神经损伤再生的机制探讨以及牙龈干细胞在种植体周围成骨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系列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研究方向趋同化的可能性,将研究工作逐渐转移到口腔组织工程中细胞,组织以及生物材料移植后宿主对其产生的免疫应答以及安全性评价问题的研究。

三、硬组织发生及其相关疾病机制研究

学术带头人:李敏启 教授

基本情况:李敏启,男,1970年生,口腔医学博士,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齐鲁青年学者。现任山东大学口腔医学院基础教研所所长,骨代谢研究室主任,山东省口腔组织再生重点实验室硬组织发生及其相关疾病机制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PI)。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病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口腔医学会理事,山东省口腔医学会口腔生物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长期从事骨代谢方面的基础研究,特别在骨质疏松症治疗药剂影响骨重建方面有较为深入的认识,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68篇。目前以项目负责人身份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NSFC)面上项目课题2项,NSFC-JSPS国际合作交流项目2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1项以及山东大学齐鲁青年学者项目启动基金1项,累计立项金额达400余万元人民币。

科研团队情况

以郭杰副教授、张凡副教授、黄海云讲师、刘迪讲师以及马丽讲师为学术骨干的“硬组织发生及其相关疾病机制研究”科研团队,组建近一年以来,团队全体成员优势互补、通力合作,较好完成了本年度的工作计划,总结如下:

2015年度科研团队成员以项目负责人身份承担着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际合作交流项目以及教育部博士点专项基金在内的8项国家级课题和省部级课题的立项资助,受资助金额达近200万元人民币。在过去的一年,科研团队以骨改建和牙周组织改建为理论核心,围绕药物、炎症因子、机械力等多项因素开展工作,同时结合牙周病、颞下颌关节及正畸牙移动等临床常见病,实现了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的有机结合,2015年度发表相关SCI收录学术论文14篇。

2015年度科研团队积极开展与国内外相关团体的学术交流。李敏启访问日本国立北海道大学并作学术报告,刘迪参加美国骨矿盐学会年会(ASBMR)作壁报交流以及团队成员积极参加全国口腔生物医学学术年会。此外,按照PI相关协议规定,团队积极邀请骨学相关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来院讲学,共举办两次学院级学术报告会。人才培养方面,2015年度科研团队共指导博士研究生6名,硕士研究生15名,指导国家级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2项,其中1名博士研究生和1名硕士研究生分别获得2015年度国家奖学金奖励。

展望未来,2016年度硬组织科研团队计划重点开展如下工作:1、积极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面上项目1项,青年基金2项);2、投稿较高影响因子的学术论文4篇(如Bone:4.587; Osteoporosis Int:4.446; JBMR: 6.832; ActaBiomater:6.191);3、积极展开报奖和发明专利申请的相关准备工作;4、计划申报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岗位。此外,李敏启担任副主译的专著《SkeletalDevelopment and Repair》已正式交稿,预计于2016年度正式出版。骨生物学英文教材和相关实验技术手册的编写工作也在有序实施。

  

四、皮肤组织工程研究

学术带头人:吴训伟 研究员

基本情况: 吴训伟,男,研究员,学科带头人,山东省泰山学者。2015年6月加入口腔医学院。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医学院, 博士毕业后先后在瑞典隆德大学,哥本哈根大学,德国马普生化研究所和美国哈佛医学院做博士后研究。博士后出站后,分别在美国AderansResearch Institute和哈佛医学院做科研工作。吴训伟长期开展皮肤领域的基础研究,其中在哈佛医学院研究的课题结合体内动物模型和体外机理研究发现用于器官移植的免疫抑制剂能大大提高表皮细胞ATF3的水平,而增高的ATF3可抑制p53的水平来阻挡了皮肤细胞衰老和分化的信号通路,导致了皮肤细胞向癌细胞发展。 该项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发表在“自然”(nature)杂志上。近五年,主要致力于皮肤再生的研究以及应用。其主要目标是用体外培养扩增的细胞来再生人类皮肤器官,为今后应用于临床治疗各种皮肤创伤疾病提供基础。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山东省泰山学者基金项目等共6项。至今为止,先后共计发表SCI收录研究论文34篇, 分别刊登于Nature, Cell, Genes&Dev, Dev Cell, Cellstem cell, J Clin Invest, Blood等国际一流期刊,其中10篇论文影响因子在10分以上,总计影响因子220分。论文总他引数为1615次,每篇论文平均被引用41.9次,H因子(h-Index)达到23.

科研团队情况

2名博士后,1名博士生,3名硕士毕业的技术员

研究特色与现状及未来方向

该团队最近研发一套分离和培养多功能皮肤细胞技术体系,用该技术培养的皮肤细胞在免疫抑制鼠上能再生出的带有毛发附属器官的人类皮肤。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其他实验室能用体外培养的细胞再生带有成熟毛发的全程皮肤。该团队利用该技术创建的带有人再生皮肤的小鼠模型,为研究人类皮肤疾病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平台。

目前该团队刚完成实验室的组建工作,并已建立毛发再生和皮肤黑色瘤的鼠模型。同时在开展(1)人皮肤创伤愈合的小鼠模型;(2)ATF3基因在创伤愈合中的作用;(3)真皮成纤维细胞ATF3 在皮肤癌中的作用。未来研究方向: (1)皮肤再生在创伤愈合中的应用,主要研究皮肤创伤愈合的分子机理;(2)毛发再生,主要探求毛发再生的新种子细胞来源及应用;(3)皮肤肿瘤,主要研究成纤维细胞在皮肤肿瘤发生和发展的作用。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文化西路44-1号
邮编:250012


位置:

相关文章

研究证实ctDNA动态监测对CART治疗价值

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主任医师邹德慧、邱录贵、王建祥合作团队首次基于亚洲人群的r/rLBCL患者前瞻性队列,证实ctDNA动态监测可早期预测CAR-T治疗疗效和生......

鸟儿唱歌为何差异这么大

图为在南非夸祖鲁-纳塔尔省理查德湾以西的灌木丛中拍摄到的一只红额钟声拟鴷。图为在南非豪登省比勒陀利亚东北部保护区拍摄的一只黄额钟声拟鴷。图片来源:AlexKirschel/《自然·通讯》科技日报北京4......

科学家研发国际首个整合宏微观基因组综合分析工具

近日,记者从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物遗传学与育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方宗熙海洋生物进化与发育研究中心获悉,中国工程院院士包振民和教授王师团队在基因组系统解析工具开发方向取得重要进展。据悉,团队开发出国际首个......

新方法揭秘微生物“生命暗物质”

微生物具有合成多种天然产物的能力。但在微生物合成天然产物时,大量合成基因仍处于“沉默”状态。它们的产物被称为微生物“生命暗物质”。如何有效激活并挖掘这些“生命暗物质”?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

“唤醒”沉默的基因新方法揭秘微生物“生命暗物质”

微生物具有合成多种天然产物的能力。但在微生物合成天然产物时,大量合成基因仍处于“沉默”状态。它们的产物被称为微生物“生命暗物质”。如何有效激活并挖掘这些“生命暗物质”?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

遗传发育所克隆出小麦新型广谱抗白粉病基因

小麦白粉病是威胁粮食安全的病害之一。当前,提高小麦的白粉病抗性尤其是广谱抗性,是小麦抗病育种领域的主要任务。野生二粒小麦是普通小麦的野生祖先种,经历了长期而复杂的环境演变,积累了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是现......

基因编辑一针“剪”血,助力角膜新生血管治疗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主任医师黄锦海、周行涛团队,与暨南大学附属深圳眼科医院教授雷和田团队、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教授王勤美团队合作,开发了一种针对VEGFA基因的CRISPR/Cas9......

基因编辑家蚕表达外源丝蛋白研究获进展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PNASNexus在线发表了江苏科技大学生物技术学院/农业农村部蚕桑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教授谭安江团队的研究成果,该研究通过构建多种家蚕丝腺表达体系,实现了蜘蛛和袋蛾丝蛋白等在家蚕内的......

DNA甲基化调控荔枝种子发育的机制获新进展

近日,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研究员李建国团队在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和国家现代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项目资助下,研究揭示了DNA甲基化调控荔枝种子发育的机制。相关成果发表于《实验植物学杂志》(......

8年恋爱、4篇论文,他们为科研“吵了无数次”

最近几年,每隔一段时间,张冲就会发一个朋友圈,配文为“这一秒钟科学不重要”。配图则为一篇新上线论文截图,她和丈夫薛瑞栋的名字赫然在列。今年情人节,这个系列的朋友圈再次“更新”。此次的配图为一篇Nat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