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2013年全球温室气体浓度创新高海洋酸化速度前所未有

世界气象组织9日发布年度《温室气体公报》称,2013年地球大气的三种主要温室气体浓度均创下新高。 公报称,2013年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及氧化亚氮浓度均创新高,其中二氧化碳浓度为396ppm(1ppm为百万分之一),相当于工业化前(1750年)水平的1.42倍。初步数据显示,受地球生物圈吸收量降低及排放逐步增加的影响,2012至2013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了2.9ppm,为1984年以来的年度最高增幅。 此外,2013年地球大气甲烷浓度为1824ppb(1ppb为十亿分之一),相当于1750年水平的2.53倍;氧化亚氮浓度为325ppb,相当于1750年水平的1.21倍。 公报称,受长期存在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影响,1990至2013年间,地球大气的辐射强迫增加了34%,其中二氧化碳的贡献量约为八成。辐射强迫是指由于气候系统内部变化,或二氧化碳浓度、太阳辐射等外部因素变化,大气对流层顶垂直方向......阅读全文

杜祥琬:应对气候变化对中国发展的意义

会议执行主席丁一汇、杜祥琬、何建坤   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的科学性   厘清对气候变化科学性的认识,有利于进一步取得科学共识,坚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取向。   首先是对气候变化科学认识的差异和共识。从对气候变化趋势的认知来看,尽管有些学者对变暖是不是主要趋势提出质疑,但从科学界已掌

北大教授质疑IPCC报告:气候变化需科学理性分析

  一份题为《关于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争论——对IPCC报告的科学性质疑》的研究报告,近日正式完成。且看如下观点:“近百年来,气温的上升和全球气候的变化属于正常波动范围。与其说气候变暖,不如用‘气候变化’来得客观”,“温室气体、温室效应和气温的关系复杂,它们与气候变化存在多大相关性

唐启升:发展碳汇渔业抢占蓝色低碳经济技术高地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和气候问题的日益突出,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应对当前日益严重的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而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是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含量。就目前来说,主要有通过节能降耗等措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和通过工业手段或者生物固碳来固定并储存大气中的温室

科学家称地球生态系统正在逼近9大极限

二氧化碳浓度已超过临界点  7. 二氧化碳浓度     指标: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     临界点:350ppm(百万分比浓度)     工业化前水平:280ppm   &

专家详解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适应与减缓并重

  编者按 2013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相关部门发布了《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以下简称《战略》),这是我国首部专门针对适应气候变化的战略规划,对于提高国家适应气候变化综合能力具有重大意义。气候变化及其适应行动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都很强的工作。为了帮助各级部门和全社会多方面深入了解《战略

中国化学家发明碳回收革命性技术 可降碳除霾

  “速生草本植物碳转化刈割封存技术,可促进生物质飞跃大增产,获得足量的生物质,将其制备成固体、气体、液体形态的能源产品,替代化石能源,实现大气温室气体负增长,可降碳除霾,解决相关环境问题。”中国的一位化学家雷学军自信地对《中国经济周刊》介绍说。   雷学军研究员,湖南省精细化工研究所所长、全国劳

碳排放:从增到减究竟有多远?

  如何解决全球变暖的问题,世界各国一直争论不休。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曾甩出一颗重磅炸弹:到2030年,全球二氧化碳净排放量需要再下降45%,在2050年左右达到“净零”,才能使全球变暖幅度控制在1.5摄氏度左右。7月末,《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9年)》在北京发布。2018年的

后京都时代:森林碳汇研究先行一步

于发展中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限制问题,《京都议定书》中未作出具体的时间规定,但要求发展中国家在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结束后(即所谓后京都时代),对其温室气体排放进行限制,以实现在全球范围内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   后京都时代:森林碳汇研究先行一步  图为江西的一处

最新研究:地球生态系统吸碳能力未达极限

  最新的测量结果发现,尽管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在不断累积,地球的生态系统仍然保持着吸收更多二氧化碳的能力。  据《科学新闻》周刊报道,这一研究与最近几项认为碳汇已经达到或者超越了自身能力的研究相矛盾。新研究通过计算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测量数据,发现碳汇的总体数量大致上

全球二氧化碳水平超越“不幸里程碑”

  地球已经越过了一个“不幸的里程碑”——澳大利亚时间5月14日晚发出的一封电子邮件这样写道。该国联邦科学与工业组织(CSIRO)大气科学家Paul Krummel在写给科学家的一封信中表示:“在过去的4天里,格里姆角的二氧化碳水平已经超过了400ppm(百万分之一)。”  尽管这一测量结果是意料之

全球十六位科学家联合撰文质疑全球变暖说

  16位科学家共同发表文章对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一说提出质疑。   以下这篇文章由文末所列的16位科学家共同署名:   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或许是当代任何一个民主国家的政治候选人都必须考虑的问题。有这样一种被人反复提及的说法:几乎所有科学家都要求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阻止全球变暖。但政治候选人

南北半球冰火两重天:极端天气趋多如何有效应对

  1月初,湖北枣阳暴雪天气造成6.1万户居民断电,抢险人员赴各地抢修供电设施。  最近,美国东部遭遇“炸弹气旋”,纽约等地迎来剧烈降温和大暴雪,美国东北部最高峰华盛顿山地区的气温降至零下38摄氏度,寒风刺骨。与此同时,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多地极端高温超过40摄氏度,悉尼最高气温达到47.3摄氏度,为1

二氧化碳水平创百万年新高 人类进入“危险地带”

  联合国新闻中心13日发布消息称,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日均值最近超过了百万分之四百(400ppm),称这是百万年来“二氧化碳浓度首次突破这一关口”,引发联合国方面的高度关注。   联合国负责气候变化的高级官员、《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菲格雷斯13日就此特别发表声明

研究人员发现海洋环流对调节地球气候起着重要的作用

  大多数对气候变化的关注集中在释放到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而美国罗格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海洋环流对调节地球气候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该研究发表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  研究人员认为,在270万年前,地球北半球的冷却和大陆冰川的积聚与海洋环流的变化一致,大西洋深处的二氧化碳和热量被从北到南输送到

2013年世界科技发展回顾:能源环保篇

  美 国   最大载人太阳能飞机横穿美国,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率攀高,低温制造晶体硅,研制可拉伸或折叠电池,新催化剂让制氢过程排放近零。   5月3日,世界最大载人太阳能飞机“太阳驱动”号从旧金山升空后于7月6日抵达纽约,完成横穿美国飞行。   6月,莱斯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研制出一款基于

美国罗格斯大学:海洋环流对气候变化影响巨大

   海洋环流沿大洋底部在南北半球间输送热量和水分的同时也运输二氧化碳。(自罗格斯大学)        目前,人们对气候变化的多数担忧主要集中在排放到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数量。然而,罗格斯大学的研究人员日前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研究称,

海洋的气候效应为识别系外宜居行星提供新的线索

图中的带状区域为恒星的宜居带,只有位于宜居带内的固态行星才拥有合适的表面温度,使得液态水可以长期存在,并支持类地球生命的存在。  对于类太阳恒星,宜居带位于1个天文单位附近(地球的位置),对于红矮星(其辐射强度比太阳低得多),宜居带位于大约0.1个天文单位附近。海洋热量输送的气候效应将使得该宜居带变

研究显示联合国限制全球变暖目标不靠谱

  加拿大科学家的一项研究显示,在本世纪保持全球变暖总量不超过两摄氏度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实现的目标。  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首轮会议于4月8日在泰国曼谷闭幕,在会上,来自各国的谈判代表再三强调了在本世纪保持全球变暖总量不超过两摄氏度的目标。然而上个月发表在《地球物理研究快报》上的一项由加

大气所研究表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被低估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毅团队发现,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巨大的固碳能力在以往研究中被低估。10月29日,刘毅团队在《自然》上发表研究成果,认为基于大气温室气体浓度计算排放通量的方法体系将为我国“碳中和”核算和国际谈判提供科学依据。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是人为化石燃料排放与陆地、海洋生态系统吸

2013年气候变化回顾:“全球正在变暖,我们必须行动!”

  美国肯塔基州一家冒烟的燃煤电厂。(图片来源:雷克斯图片社)   近日,英国《卫报》发表文章,盘点了2013年气候变化领域发生的重大事件,并呼吁人们,全球正在变暖,我们必须行动起来。   2013年5月10日,气候变暖的首要元凶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首次超过400ppm(ppm:百万分之一)。

自然子刊综览

  《自然—地球科学》   科学家找到古代火星液态水存在原因   据发表在《自然—地球科学》上的一项研究推测,古代火星可能受到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充分影响达到足够温度,从而使得液态水能够在火星表面流动。科学家们发现火星古代地形中溪谷网状分布似乎是由40亿年前水流蚀刻形成,而当时的太阳光线暗淡,还无法

2009年日本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创最高纪录

       日本气象厅日前宣布,对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进行观测的结果显示,2009年日本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年平均值创下开始观测以来的最高纪录。     

海洋快速酸化威胁北极生态系统

  日前公布的一项国际调查表明,北极生态系统一直承受着冰川以空前速度消融的压力,而现在又面临着另一个潜在威胁――海洋的快速酸化。   据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报道,该调查报告称,因大气中的温室气体转为以碳酸的形式进入海洋且浓度越来越大,导致海洋酸化,使得贝类和蟹类难以形成它们的外壳,并

地球升温4摄氏度若不干预CO2含量将比工业化前翻倍

  《自然》杂志刊登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到2100年地球升温幅度将超出预计的“红线”。专家表示,升温4摄氏度,是在人类不减排温室气体前提下的一种可能性,但我们并不需要因此盲目恐慌。   英国《自然》杂志2013年12月31日在线刊登的一项研究报告说,最新气候变化预测模型显示,如果人类不立即减少温室

多国科学家呼吁各国联手遏制海洋酸化

  来自26个国家的150名科学家1月30日在法国尼斯举行学术会议并发表宣言,呼吁遏制因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日益严重的海洋酸化现象。   宣言指出,25年来,全球海洋酸化现象日益严重,将造成严重后果。科学家们解释说,由于海洋吸收了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的四分之一,二氧化碳溶解于水生成碳酸造成海水

奥巴马的清洁能源目标不过是个“假动作”

  “所以,今晚,我要求你们同我一起设置一个新目标:到2035年,美国80%的电力将来自清洁能源。有些人想要风能和太阳能,其他人则想要核能、清洁煤和天然气。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需要所有这些能源――我将敦促民主党人和共和党人共同努力做到这一点。”  ――美国总统奥巴马,《国情

中国科学家深度剖析国际碳减排方案的公正性

  七个国际碳减排方案无一公平   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尘埃落定,但谈判各国达成的协议并不具备法律约束力。诸多悬而未决的议题,只能留待2010年在墨西哥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来完成。可以想见,谈判的核心依然是围绕温室气体减排。   据悉,关于二氧化碳的减排,目前国际上有多种方案,绝大多数是国际组织

2017年度国际环境与气候十大新闻

  国际中国环境基金会(IFCE)通过回顾2017年全球范围内发生的诸多重大环境事件和相关新闻,通过衡量和参考其中的影响和意义,列出了以下十条2017年度最重要的环境与气候相关新闻。  1.地球目前最深海沟发现严重污染:人类污染已达"最偏远角落"  科学家在目前整个地球的最深点,

大气二氧化碳浓度超百万分之400 创历史新高

  针对国际权威观测机构表示观测到的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日均值首次突破百万分之400这一关口,《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菲格雷斯13日特别发表声明,敦促世界各国和社会各界积极行动起来,大力加强应对和遏制气候变化的战略行动。   美国商务部国家海

生物燃料或不“绿”第三代生物燃料备受关注

  近年来,生物燃料发展迅猛。所谓生物燃料一般是泛指由生物质组成或萃取的固体、液体或气体燃料。由于利用的是自然界原本就存在的自然生物,生物燃料被认为可以替代化石燃料,成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方向。   有研究机构预计,到2018年,全球生物燃料(生物乙醇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