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8-23 16:47 原文链接: 《Nature》发文阐述人类围着床期胚胎发育分子调控规律

  2019年8月22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乔杰课题组和汤富酬课题组合作,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Nature,IF:43.07)在线发表研究成果“Reconstituting the transcriptome and DNA methylome landscapes of human implantation”(“利用单细胞转录组和DNA甲基化组图谱重构人类胚胎着床过程”)。

  该研究应用体外模拟人类胚胎着床培养体系,经过与高精度单细胞多组学测序技术相结合,首次阐述了人类胚胎着床过程(受精后第5天到14天)基因表达调控网络和DNA甲基化动态变化规律,解析了围着床期胚胎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

  人类胚胎发育起始于精卵结合,受精卵通过多次卵裂发育为由内细胞团和滋养层细胞组成的囊胚。人类囊胚着床一般发生在受精后的第5~7天,胚胎与子宫内膜黏附并逐渐侵入,才能继续发育形成胎儿。

  自然妊娠情况下,20%以上的概率会发生停育或流产。已造福数百万不孕患者的辅助生殖技术,成功率一直徘徊在40%左右,即使经过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选择染色体正常的胚胎进行移植,仍然会有一半左右的胚胎着床失败或早期流产。

  发生上述问题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早期胚胎的发育异常。既往对着床的过程研究通常是使用小鼠等模式生物进行。根据国际公认的“14天原则”,对人类胚胎的研究允许到受精后14天,但由于技术的限制,很难获得早期着床后(7-14天)的人类胚胎,人类围着床期胚胎发育的过程仍然是一个“黑匣子”,有待揭开其中的奥秘。

  合作团队长期聚焦于人类胚胎早期发育分子调控机制,先后建立了人类植入前胚胎和胎儿不同器官发育的基因表达或表观遗传图谱,在Cell、Nature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了系列研究成果。

  在既往研究基础上,本研究借助人类胚胎体外长时培养技术,模拟了人类胚胎的着床和早期着床后发育过程,系统解析了这一关键阶段调控胚胎细胞谱系分化的基因表达和表观遗传特征。

  该项研究的主要发现有:

  1.人类胚胎在囊胚后期逐渐具备体外自我重构与着床的能力

  围着床期胚胎包括三类主要细胞谱系(上胚层、原始内胚层、滋养外胚层),各个谱系均逐渐呈现出各自独特的基因表达特征,如上胚层呈现出明确的多能性转变,原始内胚层则逐渐开始表达卵黄囊发育相关基因;而与着床相关的滋养外胚层细胞则特化成为合体滋养层和细胞滋养层两类亚群,前者逐渐表达与妊娠建立相关基因(如CGB家族基因)。

  研究还发现了新的合体滋养层细胞标志基因,如TCL6和TBX3。新的谱系标记基因有助于早期胚胎中的谱系鉴定,推动干/祖细胞衍生研究。

  图2 人类围着床期胚胎的转录图谱与分子特征

  2.围着床期胚胎中X染色体失活与上调两种机制并存,调控X染色体上基因表达剂量

  X染色体剂量平衡一直是发育生物学关注的焦点之一,X染色体失活(XCI)对于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与男性(仅有一条X染色体)之间X染色体上基因的表达剂量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发现雌性胚胎逐渐呈现出父源或母源X染色体随机失活趋势(XCI),但发育到12天的雌雄胚胎,X染色体剂量尚未达到平衡;另一方面,X染色体基因的表达量应与常染色体剂量平衡,需要通过上调雌性或雄性中的X染色体(XCU)来实现。在晚期胚胎单细胞中活跃的X染色体,需要上调至两倍的表达剂量,达到和常染色体两个拷贝同样的表达剂量(X染色体/常染色体的表达剂量比从1:2上调到2:2)。该研究发现,着床阶段,雌性和雄性胚胎细胞中均已启动X染色体上调,但尚未达到上调两倍的状态。

  3.围着床期胚胎中各谱系细胞具有特异性DNA甲基化特征

  DNA甲基化调控关键基因的转录,对维持细胞命运与谱系分化具有重要作用。利用团队研发的单细胞多组学测序技术对三类主要细胞谱系的DNA甲基化进行深度分析,结果显示,三类主要细胞谱系在着床前,即囊胚发育阶段,具有相似的DNA甲基化模式;着床后,均发生了重新甲基化,迅速获得了各自独特的DNA甲基化特征。这一结果表明,胚胎在着床过程中经历了表观遗传重编程,DNA甲基化参与了细胞命运的决定。

  此项工作对于认识人类早期胚胎发育及着床机制、探索着床失败的原因具有重要价值,为临床上早期流产、胎儿畸形等疑难病例的诊治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虽然,人类体内和体外胚胎发育的具体差异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本研究为优化体外着床体系,为多能干细胞的分化与胚胎发育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北京大学博士后周帆,博士生汪睿、袁鹏、任一昕、毛雨诺为该论文的并列第一作者,汤富酬教授和乔杰院士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项研究得到了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支持。2019年8月22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乔杰课题组和汤富酬课题组合作,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Nature,IF:43.07)在线发表研究成果“Reconstituting the transcriptome and DNA methylome landscapes of human implantation”(“利用单细胞转录组和DNA甲基化组图谱重构人类胚胎着床过程”)。

  该研究应用体外模拟人类胚胎着床培养体系,经过与高精度单细胞多组学测序技术相结合,首次阐述了人类胚胎着床过程(受精后第5天到14天)基因表达调控网络和DNA甲基化动态变化规律,解析了围着床期胚胎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

  人类胚胎发育起始于精卵结合,受精卵通过多次卵裂发育为由内细胞团和滋养层细胞组成的囊胚。人类囊胚着床一般发生在受精后的第5~7天,胚胎与子宫内膜黏附并逐渐侵入,才能继续发育形成胎儿。

  自然妊娠情况下,20%以上的概率会发生停育或流产。已造福数百万不孕患者的辅助生殖技术,成功率一直徘徊在40%左右,即使经过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选择染色体正常的胚胎进行移植,仍然会有一半左右的胚胎着床失败或早期流产。

  发生上述问题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早期胚胎的发育异常。既往对着床的过程研究通常是使用小鼠等模式生物进行。根据国际公认的“14天原则”,对人类胚胎的研究允许到受精后14天,但由于技术的限制,很难获得早期着床后(7-14天)的人类胚胎,人类围着床期胚胎发育的过程仍然是一个“黑匣子”,有待揭开其中的奥秘。

  合作团队长期聚焦于人类胚胎早期发育分子调控机制,先后建立了人类植入前胚胎和胎儿不同器官发育的基因表达或表观遗传图谱,在Cell、Nature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了系列研究成果。

  在既往研究基础上,本研究借助人类胚胎体外长时培养技术,模拟了人类胚胎的着床和早期着床后发育过程,系统解析了这一关键阶段调控胚胎细胞谱系分化的基因表达和表观遗传特征。

  该项研究的主要发现有:

  1.人类胚胎在囊胚后期逐渐具备体外自我重构与着床的能力

  围着床期胚胎包括三类主要细胞谱系(上胚层、原始内胚层、滋养外胚层),各个谱系均逐渐呈现出各自独特的基因表达特征,如上胚层呈现出明确的多能性转变,原始内胚层则逐渐开始表达卵黄囊发育相关基因;而与着床相关的滋养外胚层细胞则特化成为合体滋养层和细胞滋养层两类亚群,前者逐渐表达与妊娠建立相关基因(如CGB家族基因)。

  研究还发现了新的合体滋养层细胞标志基因,如TCL6和TBX3。新的谱系标记基因有助于早期胚胎中的谱系鉴定,推动干/祖细胞衍生研究。

  2.围着床期胚胎中X染色体失活与上调两种机制并存,调控X染色体上基因表达剂量

  X染色体剂量平衡一直是发育生物学关注的焦点之一,X染色体失活(XCI)对于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与男性(仅有一条X染色体)之间X染色体上基因的表达剂量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发现雌性胚胎逐渐呈现出父源或母源X染色体随机失活趋势(XCI),但发育到12天的雌雄胚胎,X染色体剂量尚未达到平衡;另一方面,X染色体基因的表达量应与常染色体剂量平衡,需要通过上调雌性或雄性中的X染色体(XCU)来实现。在晚期胚胎单细胞中活跃的X染色体,需要上调至两倍的表达剂量,达到和常染色体两个拷贝同样的表达剂量(X染色体/常染色体的表达剂量比从1:2上调到2:2)。该研究发现,着床阶段,雌性和雄性胚胎细胞中均已启动X染色体上调,但尚未达到上调两倍的状态。

  3.围着床期胚胎中各谱系细胞具有特异性DNA甲基化特征

  DNA甲基化调控关键基因的转录,对维持细胞命运与谱系分化具有重要作用。利用团队研发的单细胞多组学测序技术对三类主要细胞谱系的DNA甲基化进行深度分析,结果显示,三类主要细胞谱系在着床前,即囊胚发育阶段,具有相似的DNA甲基化模式;着床后,均发生了重新甲基化,迅速获得了各自独特的DNA甲基化特征。这一结果表明,胚胎在着床过程中经历了表观遗传重编程,DNA甲基化参与了细胞命运的决定。

  此项工作对于认识人类早期胚胎发育及着床机制、探索着床失败的原因具有重要价值,为临床上早期流产、胎儿畸形等疑难病例的诊治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虽然,人类体内和体外胚胎发育的具体差异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本研究为优化体外着床体系,为多能干细胞的分化与胚胎发育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北京大学博士后周帆,博士生汪睿、袁鹏、任一昕、毛雨诺为该论文的并列第一作者,汤富酬教授和乔杰院士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项研究得到了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支持。

相关文章

Nature:新研究定量确定发育中的胚胎内的细胞基因活性变化的细节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技术,可以定量确定斑马鱼胚胎中发生的基因活性变化,这些变化是对关键基因的特定编辑做出的反应。这种方法可以定量确定数千个胚胎中数百万个细胞在发育过......

人类发育中胚胎最高分辨率图像

现有许多荧光标记活细胞的方法都涉及对细胞的基因修饰,因此不适用于研究人类活胚胎。而在最新发表于《细胞》(Cell)上的一项研究中,研究者使用了一种无需基因修饰的荧光染色技术,并首次捕捉到了分辨率达细胞......

以色列一公司研发AI优选胚胎技术 可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

以色列一家生殖科技公司日前研发出一种人工智能(AI)优选胚胎技术,可有效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美国福克斯新闻网12日报道称,该技术通过AI软件对体外受孕的胚胎进行筛选,从而提高胚胎移植后的着床成功率。这......

母乳让心肌细胞能“吃”脂肪

生物活着的每一秒,心脏都在跳动。构成心脏的心肌细胞是当之无愧的耐力型选手,它们通过收缩使心脏跳动。此前的研究发现,胚胎心肌细胞主要靠燃烧葡萄糖和乳酸获得能量。一旦成熟,它们就转为依靠燃烧脂肪酸(脂肪的......

食蟹猴胚胎3D长时程体外培养模型

2023年5月11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院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细胞》杂志在线发表封面文章。他们建立了一个可支持食蟹猴胚胎体外发育至受精后25天的3D长时程培养......

揭开软骨鱼活产的神秘面纱

胎生,或生下活的幼仔的能力通常与哺乳动物有关。然而,这种繁殖方式在各种脊椎动物中已经进化了多次,有150多次单独出现。这包括爬行动物中的100多例,骨鱼中的13例,软骨鱼中的9例,两栖动物中的8例,以......

世界首次!中国科学家用干细胞创造人工“猴胚胎”

人类干细胞来源的囊胚显示出与正常囊胚相似的形态和细胞谱系。然而,研究它们的发展潜力的能力是有限的。2023年4月6日,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刘真、孙强及和清华大学周帆......

新研究揭示荔枝芽成花转变的分子调控网络

近日,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教授王惠聪团队构建植物单细胞研究实验体系从单细胞水平上揭示荔枝芽成花转变的分子调控网络。相关研究分别发表于JournalofExperim......

首个体外受精驴胚胎培育成功

据发表在《遗传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利用体外受精成功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个驴胚胎,这可能会拯救数十种濒临灭绝的驴物种。创造一个驴胚胎一直是具有挑战性的,但昆士兰大学的安......

《自然》“合成胚胎”诱导发育出了大脑和跳动的心脏

英国剑桥大学MagdalenaZernicka-Goetz领导的团队在实验室中用小鼠干细胞合成了胚胎,且“合成胚胎”诱导发育出了大脑和跳动的心脏。相关研究结果近日发表于《自然》。Zernick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