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4-03 17:22 原文链接: 北大学者PNAS发文揭示中国用水增速变缓及其成因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周丰副教授课题组与中法奥科研人员合作,研制了中国高分辨率用水调查数据集和基于水量平衡的归因模型,证实我国用水呈现广泛的“增速变缓”趋势,其中节水灌溉和工业循环用水的技术推广是最关键的原因。这项研究成果挑战了以往认为中国用水“加速增加”的观点,以“Deceleration of China’s human water use and its key drivers”为题,于2020年3月24日在线发表在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the Sciences(PNAS)(《美国科学院院刊》)。

1.jpg

  水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也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然而,过度用水和气候变化引起了区域性水资源短缺,严重威胁着全球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经济增长。2020年世界经济论坛将水资源短缺列为未来十年最大的全球性风险之一。据研究,人类用水在过去100年增加了8倍,是人口增长速度的2倍,其中80%左右的用水增加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相比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在未来可能面临着更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风险。我国自19世纪80年代以来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干预,最大程度地减缓气候变化、经济增长和结构转型所带来的水资源短缺风险。那么,我国用水呈现怎样的变化?其背后的驱动机制是什么?这个科学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强烈兴趣,但由于缺乏可靠、系统的观测数据而一直悬而未决。

  研究团队利用第一、二次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31个省(市、自治区)水资源公报和中国经济社会大数据研究平台,建立了涵盖1965—2013年341个地级市的灌溉(5类作物)、工业(11个行业)、城镇(生活和三产)和农村(生活和畜禽)4个部门的用水、用水强度、用水结构及社会经济发展规模等数据库。研究发现,全国用水在过去半个世纪翻了一番,但呈现增速变缓的趋势(P<0.001),由1975年之前(P1)的107.7亿m3 yr-2,下降到1975—1992年之间(P2)的62.3亿m3 yr-2和1992年之后(P3)的35.9亿m3 yr-2。这种增速变缓的趋势还具有广泛性,在P2时期主要发生在华北平原、西北地区等缺水的地级市,到P3时期延伸到东南沿海等丰水的地级市。

  为了揭示背后的驱动机制,研究人员发现中国用水增速变缓是因为灌溉和工业用水强度的下降,最大程度地抵消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结构转型造成的用水需求上升。同时,他们进一步识别节水灌溉和工业循环用水的技术推广是用水效率提高最关键的原因。经模型测算,这些技术推广使我国在过去20年平均每年少用了约4200亿立方米,相当于该时期实际用水量的80%。

  中国用水演变规律的新发现挑战了传统认识。一方面,服务于IPCC的跨部门影响模型比较计划(ISIMIP)认为,中国用水呈现广泛的“加速增加”趋势,主要是因为大部分全球水文模型并未合理的量化节水技术推广因素;另一方面,我国节水灌溉提高了用水效率,并未大范围地出现其它国家的“灌溉效率悖论”(即用水效率提高,但极少能真正节水的现象)。造成这种差异的可能原因是我国农业集约化本身很高且农地规模很小,尽管灌溉效率提高,但难以进一步扩大灌溉规模和高耗水作物的种植比例。另外,这些节水技术推广与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政策干预密切相关,包括早期的200个工业产品用水定额、193种作物用水定额、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含大型灌区建设)、阶梯水价、工业废水排放标准、北方河流(黄河、黑河、塔里木河)水量调度(用水总量和最低下泄流量指标)等。如何准确量化节水技术推广及其对政策干预的响应,是未来提高用水预测可靠性和应对水资源短缺风险政策制定的关键所在。

  这项研究还认为,我国未来十年用水很可能维持“增速变缓”的趋势,但也存在3个不确定性因素。首先,节水灌溉面积比例将增加到75%(2030年),农地规模随着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将快速增加,灌溉者在利益的驱动下有可能加强农业集约化,从而增加出现“灌溉效率悖论”的可能性;其次,工业布局,尤其是能源行业呈现向西部地区倾斜的态势,而该地区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已经很高,结构转型难度更大,工业节水潜力有限;另外,生活用水虽然只占到我国当前用水总量的20%,但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而快速增长(尤其是农村用水),将成为我国用水增长新的引擎。因此,该研究建议推动“精准”节水,从节水优先向兼顾区域性用水总量控制转变,从田块、企业的个体节水向“田—沟—塘”和企业群的“大循环利用”转变,加速我国经济增长与用水的脱钩,避免未来水资源短缺风险。

  这项研究由北京大学、法国气候与环境科学实验室(LSCE)、法国农业研究发展国际合作中心(CIRAD)、巴黎理工大学、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中国科学院地理所、南方科技大学、西北农林大学、清华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水科院等机构合作完成。周丰为该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薄岩(2016级硕士研究生)为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法国际合作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资助。


相关文章

PNAS|钱真的能换来幸福吗?收入变化对中年男性……

经济学、心理学和社会科学的一个基本问题是收入是否以及多少收入真的能带来幸福。2023年6月12日,浙江大学张俊森及斯坦福大学李宏彬共同通讯(南方科技大学叶茂亮为第一作者)在PNAS在线发表题为“Twi......

PNAS:逆转神经信号!解密经颅磁刺激治疗重度抑郁的机制

重度抑郁症是如何发生的?人类神经影像学研究表明,重度抑郁症的神经机制不局限于单一的脑区,而可能是全脑神经网络的异常[1]。一些研究发现,前扣带皮层(ACC)和其他参与情绪处理的脑区之间的信号紊乱可能是......

PNAS:新研究揭示网格蛋白在免疫突触中起着关键作用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英国牛津大学肯尼迪风湿病研究所的MikeDustin教授和他的研究团队解释了信息如何在免疫突触中传递。这项研究可能对未来的疫苗开发和免疫疗法开发产生影响。相关研究结果于2023年2月......

喜报|PNAS:颜宁团队发布2023年首个研究成果

电压门控钠通道Nav1.6在中枢神经系统(CNS)神经元放电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Nav1.6的功能异常可能导致癫痫等神经系统疾病。因此,Nav1.6的特异性抑制剂具有治疗潜力。2023年1月25日,......

2023年,颜宁团队首个研究成果发表!

电压门控钠通道Nav1.6在中枢神经系统(CNS)神经元放电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Nav1.6的功能异常可能导致癫痫等神经系统疾病。因此,Nav1.6的特异性抑制剂具有治疗潜力。2023年1月25日,......

海洋大气新粒子生成机制研究获进展

海洋气溶胶是全球大气气溶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制约气候模型预测准确性的主要因素之一。海洋大气气溶胶主要通过飞沫(seasprayaerosol,SSA)和新粒子生成(newparticleform......

从PNAS到Nature/Cell子刊颜宁等团队连发5篇!

背根神经节局部电压门控钠(Nav)通道Nav1.8代表了开发下一代镇痛药的有希望的靶标。Nav1.8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需要更多的去极化膜电位来激活。2022年7月19日,原清华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颜宁及清......

华人一作发PNAS!螺丝粉秒变机器人

在设障的迷宫中,它可以自主穿行;在松软的沙丘上,它可以行动自如……它外形像一条螺旋状的意大利面(Rotini,螺丝粉),但其实是一款新型的智能软体机器人。它在5月23日登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

睡觉别开灯!PNAS:开灯睡觉会损害心脏、增加糖尿病风险

睡眠是人体的一种修复过程,可以恢复精神和解除疲劳。人的一生中,大约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良好的睡眠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三项健康标准之一,而睡眠时间过短或睡眠不佳均会影响健康。现如今,很多人都存在开......

哈工大学者创造超级材料登PNAS|专访

《海贼王》路飞的橡胶手臂能在拉伸后获得巨大能量,在回弹瞬间锤飞对手。现在,漫画竟然变成了现实!科研人员已经创造出一种超材料,当你把它拉伸到一定程度时,会激活储存在材料里的能量,一松手,爆发力惊人。而且......